豆豆部落职业分享第26场--我的“小升初”经历和心路(上篇)

 

职业分享--我的“小升初”经历和心路(上篇)...





2016年8月26日,豆豆部落邀请M家长做第26场职业分享——我的“小升初”经历和心路(上篇)。下面是分享的具体内容:

感谢部落的信任,感谢准备时豆豆和妞妞给我的及时指点和帮助,使分享能相对脉络清晰的呈现给大家。

今天我分享的“小升初”经历,它带给我的收获和感悟已经超越了“小升初”这个范畴。真正形成完整的文字,我还是很有压力的。去年我的各种想法和态度,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我写下的文字,也许又会在几年后被我推翻。想想成长也许就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关于“成长”,穿适合的鞋码行走,但眼光一定要先行。

我在写这篇分享时,突然发现,孩子的优点原来挺多的。所以请大家也试试,无论上岸与否,都试着把孩子成长中身心的经历和变化落成文字,你会看到很多你忽略的东西,看到你的本心和孩子的本心。你会发现孩子是那样简单和认真,他们看似和你对着来,但很多细节,却显示出他们热热的心。没有不上进的孩子,只是家长方法和心态的问题。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成长环境也千差万别,教育之路的选择很难分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我们大多初为父母,等看到结果的时候,无论对错,都退回不到当初的样子。只能并且必须勇敢的正视它,并在现有情况下积极调整,不断寻找最适合我们孩子的路与方式。

如何把握好“度”,是我特别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鉴于此,我将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我的“小升初”经历和心路。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借鉴。从纯个人角度去谈这个话题,难免会有偏颇甚至小众之处,恳请大家尽量不要对号入座,请大家多看具体事情背后的东西,多看态度层面的东西。我的言语如有欠妥、狭义之处,也请大家多包涵,我也在成长中,时刻准备修正。

一、小时候的成长

        海淀普小男孩,三岁半以前我全职带,上幼儿园后转为在职妈妈。我像所有妈妈开始时一样,只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关于各类课外班,我们在院里算是上得最少的。

2岁多跟风学跆拳道,非常失败,因为一些动作无法完成,导致半途而废,还让我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怀疑自己的孩子手脚不协调。

4岁多学过一年合唱,6岁学视听练耳一年半。因为一直不放心他不协调的事,二年级下学期,报了电子琴(10人大课),插班进入。因为有音基的基础,比别人少学一年多也没什么影响,电子琴掌握较快,老师很有涵养不算严格,课前两天突击练几次就能应付老师检查(先玩后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形成的)。从来没有考过级,当时完全没有证书的概念。但至少证明了不是手脚不协调(这个为了我的焦虑而报的课外班,在四升五的春季因与“小升初”报班时间冲突而终止了)。

除跆拳道是当初我们想让孩子学的,后面几个班都是征询了孩子意见报的。

喜欢数学,早期就能独立阅读,最爱看科普和数学类的书,文学类看的很少。这件事很失误,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啥都不挑,你给他看啥书,他都喜欢。我尊重了孩子的个人选择,爱看书就好,但是确实少了文学类优秀书籍的及时引导和熏陶,错过最好的给予时间点。

早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很重要。尊重兴趣肯定没错,但是如果能在兴趣敏感期,有意无意的引入其它,拓宽涉猎范围,孩子未来的天空将会更加广阔。



二、网校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二升三暑假开始,在X网校上奥数课。网校学习很轻松,孩子自己选老师,自己听课做课后作业,当时真的是把奥数当做思维拓展和兴趣爱好。那时的网校是录播课,两个月才有一次直播课。我在QQ群中看到外地家长谈升学(网校是面对全国生源的),但我当时完全没感觉。孩子在网校学习期间没有问过老师问题,主要原因是:

第一、确实网校讲得容易。我和爸爸不陪看,我把孩子网校学习当做他自己的一种学习,不干涉。

第二、我一直有种单纯想法,就是孩子涉猎自己喜欢领域时,能够专注、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比具体学到什么更重要,我去干涉他不见得是好事。

人类的大脑很神奇,孩子在幼年时期会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与外界的互动,按他最优化的方式去构架他的思维连接和传导模式,是他自己构架出来的,他才能运用得更灵活有余。

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到“小升初”,感觉基本还是适合我孩子情况的。但是现在也深刻意识到,由于我过于自负我的这个观点,致使一些本该家长做的细节被我忽略。思维构建方面我无法指点,但是好的学习习惯,我是能够在他早期探究世界时帮他建立的,而我没做,等高年级再做真是好难好难。这是我在“度”上没有把握好的一大教训,请大家引以为戒。思维方面可以无界限的给孩子自由,但是习惯、规矩方面一定要严守、有界啊。

网校学习强度低,竞赛班大约相当于面授班里尖子班到超常不带号班之间的水平,所谓的作业就是在网上做5道题,填个数或是选个选项,提交出答案和解析。

这期间参加社会杯赛,属于参加就有奖的那种,华杯、迎春,X机构杯赛数学都能达到二等奖、走美杯一等。杯赛之前会下载两三套往年真题,他自己计时做,我只负责对答案,目的是为了熟悉一下题型和题量。由于一直是自己学习,所以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答案放旁边他都不会偷看(这个自律的好习惯,我们一直受用到现在。说这个是想告诉大家 好习惯很重要)。

在这个时期(也许是受媒体误导,当然更多是受我自己当时眼界所限),不小心埋下一个很不好的误区,学习真的不能纯凭兴趣,当兴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该顺势引导将之提到“学习”这个层面,就是说 “要有要求了”,同时帮孩子建立起各种好的学习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要求,是对兴趣“有了要求”的一种体现。

网校学习,没有真实的同学,我和孩子看到的世界很小,当时我们目光所及的小圈圈里,我们是最好的。老实地讲,当时的我们是很得意自负的,各种坏习惯我视而不见。从态度上我就先轻视了小学学习目的——建立各种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长就先抱有无视的态度,孩子自然也反映出相似的态度来,各种坏毛病被“小圈子内的优秀”表象所掩盖.......直到后来我们为了“小升初”上了面授课,才知道,你眼里的优秀走到外面都算不了什么。

优秀孩子就在身边,你看不见是因为日常的生活和小学校内的学习根本没给那样的展示机会。但是,课外班会给、市级以上大赛会给、“小升初”择校也会给。而且,我看到的优秀孩子,他们通常各方面都很优秀,也通常都拥有较好的思维习惯或学习习惯,他们背后也大多是有想法、懂教育、有眼界和情怀的优秀家长。

从这一视角看,去校外上课外班,也是一种对眼界的提升,让孩子和我看到世界绝不是家门口、小学校内那么大。



三、转为线下学习,步入“小升初”队伍

1发现瘸腿、LX经历



        四升五时的X杯赛,我们报考了三科,第一次做外面的英语,整张都不会,靠蒙得了30分,这个血腥的事实让我一下就明白了, 啥叫“校内成绩和校外成绩的差距”。

四升五暑期起,我家的学习开始有了功利性(择校)。先是光荣进入LX坑班,由于之前考X杯英语发现和外面差距巨大,我们主动报了LX组织的“入坑集训”课。别人报数学,我们报英语和语文,坑前集训的英语我们都觉得很难,孩子回来说根本听不懂。LX是欢迎你掏钱进坑的,但是被点是很难的,说句大实话:如果入坑都费劲,那就真不建议上了。

入坑15天的暑期学习是紧张的,孩子很喜欢语文,说老师讲得好,但是考试不灵,老师要求背的他不肯背。该拿到的分没有拿到。

坑里的数学有点现学现考的意思。家长不在课堂,看孩子自己吸收或是课后家长帮着孩子吸收,而且学的五花八门,貌似还有大学的。说这些也是想告诉大家:你上LX坑班,只是占坑,数学这科想学真本事,还是要去机构,说白了就是你占坑的同时,最好机构的长期数学班也要报。当然也有家长和孩子很强大的,个案年年有,但是不普适,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由于英语依然没悬念的爆弱,我们被迫跟孩子商量并决定,如果不能15天坑班学习后被点,就果断退坑。因为秋季会迎来各种杯赛,LX惯例会阻止学员参加外面的考试,与其到时候纠结和请假,不如现在果断放弃,杯赛对于瘸腿的孩子可能更加重要。

孩子是非常舍不得LX的,但是你短期内没有行动,拿不出成绩,只能放弃,这可能也是大家痛恨应试、痛恨“小升初”的原因之一吧。

未来的一年,注定我们不得不快餐般的学习,和偏执地渴望分数了。



2外面的世界、线下的差距、磨合、各种打击



        退出LX后,在腾出的时间段里,发现离家近的校区还有名额,我们在不了解机构分层教学概念的情况下,由超2调到超1班型。秋季第一节课就听蒙了,孩子跟不上同学的节奏,人家埋头做题,他抬头看黑板,人家都看老师了,他却低头在做题,同学听课的反应速度高我们很多。吓得我多次和孩子协商降班,他却坚决不肯(他的意思是,他很崇拜这个班和老师,竟然数学还能这样学,坚决不走)。

然后是作业基本做不完。以前的网校学习那都不叫强度,才知道原来LX数学也算不上大强度,只要课上的卷子做了,LX数学就没作业的。虽然我们在暑假已经上过面授了,但那是X针对LX数学的“目标龙校超常班”(就是在学习超常体系同时,还兼顾LX点招考试的暑期班型,目标油菜的超班学员都可以转这个班学习)。

而现在的这个超1,从作业量到课上强度都远超LX数学和暑期目标龙校班(当时有种说法是,超1及以上班型的孩子,都不会转到这个目标龙校班)。

我们老师不额外留作业,也从不给单出题(老师在课堂上随时从脑子里拽出一道题的不算,指的是“课后不再单给题”),就只留X课本上的作业。所以也请大家不要迷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课外多给题出来的,我们老师没单出题,我们一样成长到今天。这么说,也不是说老师额外加题不好,关键还是看孩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孩子自己肯学才是硬道理,X机构能带超班以上班型的老师,都足够优秀到能吼住你的孩子。

原本打算要好好补英语,也被这突然加大的各种强度搞得根本无暇顾及。 再后来就是11月份的华杯初赛、我们失利出局。这件事恰如雪上加霜般几乎打倒了我,一直都是稳定二等奖的,这次连复赛都没进。



3低谷中,家长的反思



        一连串的打击,让那段时间的我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各种怀疑和否定。怀疑自己是否错了?方向错了?给孩子压力太大了???但孩子在那种情况下,依然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我说:“妈妈,我喜欢数学,数学非常美妙”。“妈妈,我不想降班”。

某个凌晨,我突然回想起孩子小时候,想起那个不为“小升初”的我,想起我曾坚持网校课程不重复听(有人买网校是冲这个可以反复播放)。那时我认为,孩子低年级时,听课做到百分百专注很难,有走神很正常,也不可能课上的东西百分百都吸收和领会,吸收百分之六七十是正常的。这种暂时的缺漏是成长学习必经的,要给大脑一定的工作和思维量,去衔接未吸收和空缺的部分。所谓的“学习能力”也正是指这个,不是要学会,而是要会学。

家长介入或是重复听讲,是能提升当下吸收的百分率,但是不尊重成长规律。不恰当的野蛮介入,是会干扰孩子自己构建的思维方式。学习应该经得起跨越,听课也要留出提升空间,能力提升永远比记忆知识点重要。

很多家长其实也明白道理,但是一旦介入,很难把握好“度”。重复听还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依赖,让孩子有了可以不认真听讲的潜意识,反正还有重播呢。放远一点,以后初中那么多科呢,你能科科重复收听吗?

但是现在的我心中有了欲望,一颗功利的心去规划孩子学习,成长的长路被“小升初”的短程截断了。如果没有“小升初”,我可能不会这样快速地要求孩子提升英语,快速地要求孩子适应新班型并且马上看到成果,也不会追着孩子要他降班。哪怕孩子一再表示他喜欢、他愿意、他不怕。。。或者就是我这个成年人的心态在做怪。说真的,不要啥都赖上“小升初”,多自省,是正道。



4孩子的想法



        他是想法简单,玩心重、笑点低,单纯的孩子,校内和院里也从不拿课外班之类向小伙伴炫耀。他不是贪慕超1,是真的喜欢这个班,喜欢数学,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不怕周围同学比他厉害,只是想用好成绩“说服”我不降班。

他曾告诉我说:“确实有没听懂的,第三句没听懂,第四句没听懂......但是我第七句听懂了,我认真听,总有能听懂的。要是都能听懂,我还来学啥?”他的“初心”啊,还在还在,而我已经偏离了功利了。

孩子没有那么多想法,有想法的是家长。孩子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看到呢?他在用“初心”引导我成长。



5与其埋怨和担忧,不如与孩子一起分析自身问题



        其实小学阶段的奥数知识点,会反复出现,并被老师在不同课次里反复重复,这样的重复基本足够弥补孩子正常范围内的片刻不专注和遗漏。如果明知道很难,甚至没听懂,还能很专注地听下去,也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能力永远比具体的知识重要,构建思维方式比记忆公式重要。我怎么能这么快就在小升初的漩涡中迷失了初心了呢?

人在逆境和悬崖前反倒会出奇的冷静,我开始放下“功利”细细思考,到课外班学习没有错,学奥数没有错,跳班型上课若孩子愿意那也不算错,还是应该多反省一下自己和孩子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才是正道。当不再纠结老师讲课的速度、周围优秀同学们带来的压力时,我马上就发现了自己和孩子的问题:

首先,孩子不太会听课。课上他经常因为执着于做题而忘了听老师讲解,其实老师的讲解最最重要,做没做完,都要在老师张嘴讲解的第一时间里抬头看老师,甚至你做对了也要听,因为老师的思路可能和你不一样。能进超常体系学习的孩子,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多听别人思路也是对自己思维的拓展,漂亮的思路远比漂亮的成绩更重要。

第二,从网校强度到面授学习强度,跨越相当大,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才能跟上。和其它同学比,我们在思维方面经过几次课能够大致适应,但计算能力(即计算速度、准确度)以及个别模块和大家差距大,尤其是计算能力拖了很大的后腿。

第三,人家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和听课习惯,这些不是校内学习能建立起来的。记笔记、用草稿纸、不懂就问、改错题的好习惯,我们这方面是零。

第四,懒。该动手写的,就是不写,其实动手写一写、没准就能看出思路了。。。

在学习过程中,多暴露自身的缺点,从积极角度讲,是件好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更有动力去改变,才能进步。说再多教育的话,不如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训来得深刻,能真正激励孩子主动去改变。



6逆境里也要看到孩子的优势



        低谷中,我也看到孩子的一点点优势,那就是:对数学是真爱,不怕困难和挑战,不怕与优秀孩子为伍。他在数学学习上没有杂心,专注度好,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既然孩子那么坚持和自信,我支持他的选择,还有他的初心。

在进入面授方式学习后,孩子有了课外学习的同学。同学在很多方面都给了他很积极、正向的影响,比我说话管用。孩子曾跟我说过这样一句:“妈妈,我知道他们为什么学得那么好啦,因为他们遇到难题不放弃、学习很刻苦。”孩子能认识到别人的优秀是努力的结果,这点很可贵,是正道。



7放下过去的成绩,吸取经验、脚踏实地的前进



        放下过去的成绩和当下的失败后,我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遇事更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我就比较慢,孩子也慢,我自己条理性差、执行力弱,在给孩子做指导时就经常力不从心。我想办法把爸爸也拉进“小升初”行列,我多示弱,把爸爸和孩子推到前面,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让爸爸感到由于他的介入,孩子能力有提升。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我也多想着 要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多年的陋习,至少要有想改变的态度,改变成什么结果不要苛求,试着去做,就比固执着不去好。鸡汤可以听,我确实需要鼓励和精神力量,但鸡汤不是不努力的借口。一旦我愿意改变,我发现孩子也在“愿意改变”的氛围中慢慢成熟坚毅。我开始积极地去看“小升初”和各种“小升初”的衍生物了。

五年级寒冷的秋冬季,就是这样混沌并努力着过的,当时最喜欢的一张诙谐图片就是“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轻松”。我一直存在手机里,它搞笑的背后、寓意深刻。

对于“小升初”和孩子的学习,我没有章法和要求。当时可以说,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我们只是喜欢数学,但没有自以为的那样好。忘记过去的“辉煌”,踏实对待每一天。

在孩子自己用心磨合、以及我和他不断的探讨(在面授课堂上暴露的问题)、包括班上优秀同学对他的正向影响及榜样下,他从完不成作业,到能完成作业,从跟不上课堂到基本能跟上课堂,其实孩子自己付出得更多。而这些经历,对他思维力度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和以后的成长,都起了很关键的奠基作用。

华杯初赛出局,我们有过认真的分析:

第一,在各方面都很低谷的情况下,孩子对自己的数学仍然比较自负,但往往自负、骄傲的情绪下,不能客观的做决策和处理问题,要戒焦戒燥。

第二、过于在意分数,导致时间分配上的严重失误。前几道有不会或是被绕到的题目,没有及时放弃,等做后面的题时,时间不够了,而他又特别想拿高分,心慌了。要通过多参加考试,磨炼和积累临场策略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水平还不够。回归基础,重视细节与过程。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如果“小升初”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就期望挫折和跌倒来得早一点吧。越早到来,越能尽早看清自己,也越能有力量和时间站起来。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小升初”才刚开始,孩子还雄心勃勃,从二等奖跌落到复赛都没进去,正是难得的查漏补缺、反省自身、发现问题的好机会。只要勇于爬起来,就能把每次“跌倒”变成一次有收获的成长和蜕变,只要别在高考跌跟头就行,那才是真正重要的大考。

说实话,成长路上的“大跟头”真的好管用。自那之后,孩子的各种大小考,再也没出现过时间分配失误问题。在面对难题,在弃局部、保大局决策中,他显示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冷静果断的决策判断。在面对容易的考试时,孩子也能认真对待,不浮躁不自傲。

“跟头”要孩子自己跌,不要急着过去扶他,孩子永远比咱们想象的内心强大。

很想以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不要怕考试,考试是最好的练兵。查漏补缺只是低层面的收获,心理素质是中层面的收获,激发孩子的小宇宙、探测出孩子的思维最高限是高层收获。。

大考最能激发出孩子内在的思维能力和精神了,从这个层面上看,经历过“小升初”的孩子都是强者。



8我对寒假学习的定位,但孩子却蓄力待发中



        接下来的迎春杯初赛,我们高分过关。但我还是暗暗地把择校的标准降为民办校。

转眼进入寒假,校内期末考试根本顾不上。但由于上了外面的课外班,经历了多次外面考试,我发现,完全可以不管校内的学习。我们只完成校内作业,不专门复习,成绩就能很好(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普小)。

想起一段著名的话,它说“小学校内成绩,你得100分,是因为题太容易”(比如我们的英语就得了100)。“而有人得100分,是因为最多只能到100分”(比如我们的数学也得了100)。精辟!

寒假我们报了数学、英语、语文三科。英语在G报的,我们英语太差,想上X的英语最低班型都不够分,正好当时G有个英语语法目标班,交钱就允许上。

报语文是因为被瘸腿吓怕了,虽然明白语文是慢功夫,但也难免心存怯意。报个语文、了解一下外面是怎么教学的,同时也想让孩子感受一下课外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强度(毕竟学习是他的事)。后来春季我们就没再上了,语文还是多阅读吧,真不是一课两课能学出来的。

寒假数学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暂时转到旁边教室的超常不带号班(这样,在上课时间上一点也没影响)。我的理由是因为要同时学三科,所以数学咱降强度,以减少你的学习压力(其实我还是对孩子的水平有怀疑,总怕他跟不上,但是我不能明着这样对他说啊)。孩子在忿忿中,到隔壁的超常不带号班上课了。。。。

我想说,如果孩子内心有了渴望,真比什么外力都管用。孩子在超常不带号班学习期间,非常认真,老师没要求的居然也都主动写了,(大概是班型间的差异吧,那些题要是在超1,就是要求全写),各种主动,我都惊讶了。

由于孩子自己下了决心,所以寒假虽然上了三科,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没降反而升了。他的能力也在他的认真下、在寒假中慢慢蓄力起来。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9坚持下来就有收获,关键考试时我使的小手段



        我们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在坚持着一步一步向前不放弃中,终于迎来“小升初”道路上的第一道彩虹——迎春杯复赛一等奖。然后我同意他春季重返超1,这个他最迷恋和热爱的班。

其实他不一等,我也会让他调回来的。他寒假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降班但不降要求的态度,都足以打动我。其实成绩没有那么重要,妈妈为你点赞的是你的态度。孩子你成长了,对自己有了要求和理想。而当你有了那样的态度和理想,你的实力和成绩也不会差太远。

然后,走美杯一等奖,X杯数学单科第60名(去年数学是380多名)。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手段:由于我们根本没时间针对X杯进行准备,所以我设了一个小计谋。一般四大机构赛都集中在两天里考,我特意报了G杯,因为G杯比X杯先考,我想让G杯成为孩子X杯前的一次集训练兵。把孩子的精神浓度提前一天,快速提升上来。人通常只在最需要、最紧急时才使出全力,而孩子通常都会认真对待被称为“考试”的测试。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G杯那天因为不熟悉考点我们还迟到了,70分钟的数学,孩子晚了十多分钟进场;语文呢,作文没写完,孩子认为考得不理想。第二天对待X杯就认真多了,在考G杯犯下的错误,只要是人为可以改正和注意的,他在X杯考试中都特别注意了。

也想感叹一下,也许是身经百战过的原因。孩子在重大考试中迟到很多的情况下,仍然冷静应对,及时调整做题节奏和策略,不让突来的客观外因影响到自己,坚持做坏情况下最好的自己,给他点个赞。

“小升初”无处不体现能力和内心。



10短期班的收获,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策略、拼心理



        除了X杯,五下春季里短期班中的几次模考,也给了我信心和底气。

因为五下有老大的点招,各机构纷纷开出针对老大的短期冲刺班。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M的冲刺是带模拟演练的,数学、科学、语文、英语一张卷子。

第一次模拟演练,使我对孩子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起因是他把考试时长记错了,90分钟的卷子,他以为要60分钟完成。之后他回忆说,一看有五十多道题,他就玩命的做,感觉不能短时间内做出的题,他就果断放弃。直到老师提示说时间时,他才知道还有30分钟。那次他成绩很好,后面都有很多时间检查。

这让我突然明白了,八少八素的选拔为什么题量很大,就是想看看孩子的思维力度和心理素质有多强悍,看孩子思维的宽度和能力极限在哪里。机构高端选拔和杯赛乃至学校点招、奥数难题和大题量,不是想为难孩子,是想看孩子的思维到底能延展到多高。

大部分孩子不要介意这个,会做的都做对,做好自己就足够。

有时想想,我们也好幸运,英语到后来,我们都不管了,反正英语弱就直接蒙,挤出时间做自己擅长的。而三科均衡的孩子,则更要把握好做题节奏和答题策略。高手对决,有取有舍,除非有大神,而且肯定有大神。

我当时有个小技巧,他磨蹭时间或不好好完成作业时,我就对他说,做不完作业,说明强度超过你的承受能力了,可以随时退,可是他不肯退课,就老实了(我事先就知道他不愿意退班,才敢这样说的,挺有效的)。我也考虑过“度”的问题,只要是他自己想要上,我就不用担心这个“度”太过。。。这样的一种状态,你不亲身经历,你都不会相信。



11环境的影响,同学的影响,氛围确实很重要



        虽然下了学要去课外班,很辛苦,但是有种未名的壮志在心的感觉。课外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课间玩,有共同语言,在精神上也彼此支撑着,不觉得孤单,大家都结伴在“路”上。

我们自从到外面上课有了真实的奥数班同学之后,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他慢慢对自己有要求了。在普小,校内班上的孩子们也很认真学习,但那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其实如果都能有超班学员身上的那股劲儿,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抵达最好的那个自己。这种“别人家孩子身上的那股劲儿”,其实就是人生品质的雏形,好的习惯和好的人生品质,都是从小建立和磨练出来的。

孩子能认识到,别人很优秀是因为别人比他更努力。在这里,没人拿“天赋”做不努力的借口。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孩子其实是张白纸,多去积极的环境熏陶,多输入正能量。慢慢的同学间的影响力就会大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12另类煎熬,想办法减压



        春季是我们状态最好的时候,但同时,我们也开始进入另一种状态的煎熬。我那时特别盼着赶快海选,我真怕过了这最佳状态,我们又回到低谷,身体和精神都是有生物钟的。

再后来,感觉就是跟着大家走,跟着机构走,那样的胸怀似乎还在,但是心里有点空,这个时候我有了新的焦虑。因为我看到的经常是孩子的缺点,特别容易把孩子的问题放大再放大,对细节无比敏感;而另一方面,我又很清楚是自己心态有问题,知道孩子是有一定实力的,更知道孩子和一年前相比,各方面都有大幅提高。那段时间真是太考验心理素质了。那段时间我靠涂《秘密花园》减压,经常涂到大半夜,涂得那叫一个漂亮。

我想孩子也一定有压力,就商量着想带孩子去玩一下,就半天,但他都不肯,说等上岸了再去,他说他特别想这个暑假就上岸。我想这时候的所有小朋友都有这样的想法吧,一半是因为那是老大的菜,另一半是真的好想赶快结束。孩子不同意去玩,但也没有安静的心思学,我认同他的这种状态,跟着大部队走就行,跟着课外班走就行。他个别做得太过份的时候也说他,我努力把控着各种“度”,“小升初”也拼家长啊。他抽空也看看书,运动就是自己滑滑板,那两个月下来,他滑滑板水平爆增。



13等待也是考验,注意“度”的把控,坚持到最后就会有好结果



        终于海选了,大家的精神浓度刚刚激发上来,一位张女士的心声让事情突然搁浅。

再次的等待,是更为昏暗沉闷的,因为你的坚持突然间没了方向,就好象说好的10万里,终于快到终点了却发现没有了终点。大家都不怕不好的结果,结果不好,还有下一站。怕的是一直没有结果,看不到下一站的方向。

有些东西,是只适合于短期突击的,拉长了战线是会崩溃的,孩子不能一直处于强弩待发的状态。我现在很庆幸在海选前后,我非常理智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更多的是给孩子减压。坚持着没有向校内请假,校内的作业都坚持做,尽量不特殊(“特殊”就是变相的压力啊)。这个时候能坚持跟着大部队走就是胜利。是哪家的菜,看缘份了。

其实有时也会忧伤的想,如果没有后来的迎一,如果没有几次模拟演练中看到的实力,这一时刻的我,还能这般的理性吗?“小升初”挺公平的,大家都拿实力说话。“小升初”同时也挺不公平,没有“硬货”但依然努力认真、从不偷懒的孩子好让人心疼。

我想说:还在坚持和努力的小伙伴们,不要放弃,请一定坚持到底,学会坚持也是一种品质。中国女排在小组最后的情况下,在可能当不了冠军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拼搏,全力以赴的坚持到最后。真正最牛的挑战,就是敢于挑战自己。坚持到最后的,都会有好结果。

请相信,经历过“小升初”完整洗礼的孩子们,比一直没勇气起步、靠鸡汤借口着人生的,要更加勇敢坚毅。他们在“小升初”道路上,学会坚持、懂得思考、磨练品质以及乐观的态度,都是他们走向未来的基石。我他们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的怀抱,必须靠他们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谱写属于他们的人生和乐章。

过硬的实力和优秀的人生品质,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是你昨日、今日,甚至明天,一点一滴、勤勤恳恳构建出来的。坚持到底,一定会有好结果,好收获。加油!



14温暖,“小升初”你不孤单



        感谢“小升初”道路上遇到的一位漂亮爱笑的妈妈,和一位未谋面却胜于谋面的妈妈。让我在焦虑时迷茫时犹疑时,看到光束,心中温暖地有了依傍;让我虽然跌倒,却始终都没有放弃;让我看到别人优秀时,知道是因为别人付出得更多.......



四、最需要成长的是家长,你的态度和眼界决定着很多东西 

1客观存在的家庭、成长环境



        几次易稿和犹豫,都没删减“小时候的成长和网校的学习”内容,因为少了这些,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我的“小升初”。

特意大篇幅的记录是想强调:我的以择校为目的的“小升初”,虽然貌似是从四升五上了X机构面授班开始,但是这之前的各种有心或是无心的积累、成长和环境,都对孩子之后的“小升初”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正像你今天的样子,一定是你过去一年或几年成长经历的结果。而你今天的每一段经历、每一分付出、每一次选择,也决定着你未来的样子,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各位现在做的每一分努力和坚持,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返回给你。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本来“学习”就不应该脱离“成长环境”、“生活和日常实践”。所以,再听到有人说五年级才开始学奥数,很快就能有好成绩时,如有可能,请尽量了解一下这孩子之前几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

有的人不认为日常的看书是学习,不认为平时家中良好的资源和家族熏陶是学习,因为不同的人对“学习”有着不同定义和理解,而这都没错(我妈是搞化工的,我会走路时就玩U型管和蒸馏瓶了,而有的人可能要等到上大学才真正见到)。

“狭义的学习”多指从外部获得的,比如:学校、上课外班、做题,而“广义的学习”应该无所不在,这包括:你在家中随意的看书,听音乐,听家族里长辈间的聊天、交流,跟随父母天南海北的旅游甚至科考......

被“随意翻看的书”很可能是《资治通鉴》或《几何原本》,家庭聊天琐碎的话题也可能堪比“百家讲坛”,有的人旅游除了观光、还可能是行走的“国家地理”......

我真想说,你这是在北京,一个精英汇聚、世家云集、资源丰富、信息发达、分分钟都在推陈出新的地方。对孩子、对成长、对人生要常怀敬畏之心!



2拥有向上看的能力



        经历这一年之后,我深信一句话——“你没见过的,不代表它不存在”。

优秀是没有上线的。你站在那里向上看有更加牛的人,也同样有你连看都看不到的牛人,这可能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咱老祖宗的文字就是犀利!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紧张,我也不想给大家带来紧张,但是也不想删去这几段我内心的真实感悟。能被信任进到部落来的,都是愿意成长、不惧怕看到外面大世界的人。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引领孩子积极正向的成长,希望在孩子成长中减少因我们自身局限或认知上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

我的态度是:我愿意向上看,是为了虚心学习和成长,但不攀比,孩子在路上就好。

当我从自负的状态走出来,当我从自卑的状态走出来,当我决定积极的看事物时,当我决定宽容的看问题时,我们的孩子也在慢慢改变。“小升初”拼孩子,但是不要忽视了孩子背后家长强大的影响力。

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学习,借豆豆在部落里说过的话——“家长要先于孩子成长”(必须大赞这样的态度和眼界)。



3不怕走弯路,就怕不走路



        不要纠结是否起步晚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晚的是有些人总是不敢开始。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层面,我们都需要努力,这才是真实丰满的人生(各位能来到部落,都是已经在路上的人啦,握爪一下)。只要你觉得是对的,那就起程吧,不怕慢,就怕站,你并不孤单。

见到比自己强的人就闪,闪了难道那人就不存在了吗?谁也没说必须看见一个超过一个,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度”要如何把握,要亲自去摸索,要敢于改进和自省,世上没有可以照搬不变的法则。

我庆幸因孩子的成长,我也开始成长。有话叫“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我想说“父母还是孩子的第一块天花板”呢。“起跑线”这事我是没办法了,但是我可以通过我的学习、我的改变、去提升给孩子的那块天花板。真的,你的眼界、你的胸怀、你的行动力和积极的态度,都是可以改变的,也都会第一时间影响到孩子和他的人生。

“小升初”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家长是最需要成长和进步的。

我们不断地提高眼界,不断地自省和自我改变,才能不断地提高天花板,真正最好的天花板是不设边界的。这就像真正的牛师给孩子们授课,不怕孩子思维发散,让思维狂奔吧,牛师永远吼得住你,永远瞬间出现在你思维的前方给你全方位的指点。



最后最后,我想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些优秀的、走在前面的孩子们,绝大部分不是因为天赋,真的是因为比你还努力。其实当你再向前迈进一步时,你就能看到。

优秀有时是一种习惯,态度决定了你的世界。

感谢“小升初”一路走来曾给过我指点和温暖的人。感谢有幸在部落里结识到豆豆,你、他和她,时日还长,愿共珍惜,共勉共进。
长按二维码3秒钟,关注“豆豆的部落”


    关注 豆豆的部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