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部落分享第47场-早期阅读和识字的心得

 

部落分享第47场-早期阅读和识字的心得...






2016年11月9日,豆豆部落邀请M家长为大家带来第47场分享:早期阅读和识字的心得。以下是分享的具体内容:

今日摘要
大家好,本分享属于我个人总结,偏颇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在孩子最初的三年半时间里,我是一位全职妈妈,孩子出生不久,我就与他一起阅读、一起看书。早期阅读这颗朴素的种子让孩子两岁就能独立阅读,并让我们一直受益至今。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大家启发和更多的创造力。

一、最初的出发点

       由于我近视,也深知这多半会遗传的,所以我比其它妈妈多了一个小愿望——希望孩子拥有健康的眼睛。为了这个我愿意做一切有利于视力的事。在当下电子产品和视频信息泛滥的时代,为了让孩子尽可能远离和有能力抵御电子产品和电视、广告的诱惑,我决心要让孩子尽早爱上阅读、爱上传统意义的书籍。



二、早期阅读

       我按时间顺序、我的做法和各期间孩子发生的变化,来叙述孩子的早期阅读。

(一)
尽早创造爱上“书”的各种条件
有多早呢?孩子才会坐就有了第一本书——布书,不怕水、不怕拽。在他学爬行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个小书架和属于他的藏书。我家面积不大,但是也努力在客厅开辟一角,铺上地垫做为孩子的活动区,倚墙放的是玩具和小书架。先要让宝宝把“书”也归到玩具一类,并且玩具和书都是可以自选的。其实“玩”和“学”是大人定义的,孩子眼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

在孩子最初的两年里,我家客厅变换过7、8次布局,都是跟随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变化而调整变化的,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宽广的成长探索空间。

我知道我无法隔离掉电视、广告、电子游戏和手机,但是我可以赶在孩子接触到这些电子产品之前,让孩子喜欢上(传统纸制)书籍。由于不用和老人住一起,所以我们平时能够不开电视,想看都等孩子睡了再看,也不给孩子买电子类玩具,不用电子产品给孩子放故事。故事都是我和孩子一起从书上读来的。

我还买过一种非常大的地板书,没翻开前就有四张A4纸那么大,只能铺在地板上读它。买地板书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独立阅读了,但是我还是激动的买了它,真的太酷了,酷过任何一款电子产品。在婴幼儿时期,所有能激发孩子对“书”好奇或读书的兴趣的事,都要尽量去做。
(二)“书”是用来一起读、一起看的
书和玩具一样,可以独自“玩”,也可以和妈妈一起“玩”,这个“玩”就是“阅”“读”。我在孩子能坐的时候,就和他一起读书、看书,而不是让电子产品、阅读软件替我去做“读书”的事。读书的时候,孩子坐在我怀里,他的后背紧靠我的前胸,与我视线一致,然后我们一起铺平书,看书的高度和视野要在孩子最适合的视角范围中。大家不要感叹我的认真和细节,只是因为我的近视,不想孩子也承担近视的苦恼,才这么强烈的注意细节,而这些细节,意外的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各种受益,可见好习惯、好态度的建立越早越好。

为什么每次读书都是我和孩子一起看,而不是我读他听呢?我就是想让孩子明白,那些美好的故事来你自手上的书,翻开它,就翻开了全世界。低幼宝宝读书不会花很长时间,所以一点也不影响他玩,甚至有时、他会爬到他的小书架前自己取书、学我的样子看。
(三)满足孩子在读书中的任何奇葩要求,哪怕看上去很傻
当孩子习惯“书”是用来翻着看之后,他想看时就会主动来找你。孩子非常可能会要求你反复读一本书,你可不能嫌烦,我曾同一天应他的要求读某本书16遍!那不是浪费时间,就象孩子需要反复练爬行、反复学走路一样,你不知道这“反复”的期间,孩子的内心和大脑都构建了什么。

我们会因为太爱看某本书,而把它翻到散架,我会和孩子一起粘好它、继续看,粘都粘不上了就再买一本同样的回来。要无边界的支持孩子对某一本书的执着和热爱。
(四)和孩子一起修补损坏的书籍
由于孩子太小,根本不会“粘书”这么复杂的精细动作,但是我也和他一起完成(哪怕是他看着我完成),我就是想告诉他,书是他的玩伴和朋友,要爱惜、受了伤可以修复。正是这些细节,我才没有宝宝撕书的烦恼,倒是书有点撕伤、孩子就会主动找我来修复。

孩子翻看得书多了,他的小手也就有了经验。在和他一起读书时,我发现他会主动帮我翻书了(或者说他虽还不能说话和表达,但已经从肢体动作上主动参加到读书这个活动中了)。读书这件事就是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做起来的,如果你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婴幼儿期孩子的所有成长都是这样建立的,这个过程越是孩子自己主动建立和摸索来的越好,你只需给他资源和支持就行。
(五)阅读无处不在,孩子比你更能发现生活中的阅读
阅读无处不在,比如马路上的指标牌、宣传标语、公交站牌、超市的价签、食品包装、玩具说明书、车牌号和地标建筑大牌子……真是太多了。有意思的是,这些不是我发现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只要跟随他小手所指,我都会告诉他,问一百遍就回答他一百遍(我管这个叫“指问”,一定要重视低幼宝宝的指问)。

在孩子牙牙学语前,要学会识别宝宝的肢体语言,宝宝的手指就是他们向外界发出的问号,这也是孩子最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表现之一,要保护好它、回应好它。
(六)把好书买回家,放在书架上,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喜欢的
当确认孩子喜欢上书后,就可以有意拓宽孩子读书的范围,同时还要多观察,兼顾到孩子的阅读倾向和偏好。优先购入孩子喜欢看的书而不是你喜欢的书。我每月会专门去图书大厦现场挑书。书架不够地儿了,就让出大人书架最下面三层给他,让他有很大的选择范围。我还注意到:宝宝自己选择的书,会更加有兴趣看,也更加专注。
(七)分享我当年选书的标准,仅供参考
1、优选好出版社,不买漫画风格的书,不被书上标志的年龄所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字大、不带拼音(后面会解释为什么不选注音版的)。

3、网上和论坛上推荐的书,我都亲自去书店看一下实物,主要是了解一下是否属实,是否是孩子当下需要的,或是未来有可能需要的。

比如:你发现他喜欢看写宇宙的书,那不妨把“宇航员的一天”、“地球的结构”这类的也买回来,结果你发现他对“地球的结构”感兴趣了,那你再把地形地貌、四季气候、山川地理买回来。这里既有对孩子选择的尊重,亦有大人在优劣、方向、和层面上的把控。

要让孩子眼前的视野永远是一片“海”,要让他觉得每次都是他在自由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选择的才最有兴趣看完。而那片“海”、是做为家长用心甄选、去除糟粕、唯留精华后的大千世界。

4、由于孩子偏爱科普类,所以我对科普书考查得最多。我偏爱欧美作者写的儿童科普书,感觉人家都是真正的科学家来编写,有正确严谨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科学素养做根基,也决不会因为是给孩子看的就有所保留,基本上是:当下科学能抵达到哪里就真实的写到哪里。

比如有一本每页也就三两句话的书,在介绍最大数时,没有因为读者是小宝宝而不严谨地说最大的数是亿,而是很认真的提及“古戈尔”,“古戈尔”是10的10次方。虽然自然数是没有真正的最大数的,但是童书里还是会很严谨和认真的给出“古戈尔”(1后面100个零),而不是亿(1后面8个零)。又比如:当冥王星被业内明确划为矮行星后,再出的科普童书里介绍太阳系行星时,就真的会写成八大行星,像对待文献一样同步。

可能举了两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只是想表达一下,好书要么不写,要写就尽可能写当下人类可知的那个顶点和公论。还是那句话,“难”与“易”、“深”与“浅”都是大人定义的,不给孩子探究的世界划界。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宝宝)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现在“不感兴趣”不代表明天也“不感兴趣”。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拍,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学会发现孩子真的太重要了。

我个人不太喜欢韩国作家漫画风格的科普书,只要有同类书籍,韩式漫画科普肯定会被优先删除。但过了这么多年,也许图书市场有变化。总之,“简洁描述下的科学”和“简化描述下的科学”还是有区别的。

比较排斥漫画风格,除了上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视力的保护,不想孩子未来迷恋于漫画书。不是说不许看漫画,而是说当孩子先接受优秀的、经典的、高层面的书籍之后,自然会从一开始就形成高视角审美和判断,能对快餐类书籍建立基本的分辨力和抵抗力,这样等他再大一些接触到快餐型图书时,只有好奇,不会沉迷,很快还会回归有营养、有内涵的好书籍来。

这些是我在伴随孩子阅读成长中慢慢感悟到的,真的是家长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第一块天花板。总之无论育儿还是早期阅读,不要总把他们当小孩看,或许在生理和生活方面他们是小孩子,但是其它方面(大多方面)都不要把他们当做小孩。



三、早期阅读的副产品——早期识字

       (一)偶然发现

没想过要教孩子识字,但是我却意外发现,由于经常读书,他竟然识字了。那是一次爷爷来看孩子,我在招呼老人的时候,一回身发现孩子指着地垫上识字卡片上的“爷”字,是那种一面是画、一面是字的卡,孩子指着字的那面。我又挑出几张都是字面向上的卡片问他,他都指对了。我找来白纸,写了几个平时读书常会遇到的字让他指,竟然也能指出来,我惊喜地意识到:孩子确实有识字,脱离画面也能认得。

(二)引发我认真观察和思考婴幼儿的学习模式

接下来的几天,我都认真观察孩子,琢磨孩子是怎么识得的?在我们的共同“阅”“读”中,他自己就明白了汉字代表的发音和对应意思吗?我不由得想起来,由于想让孩子明白我和他是在“读书”,我之前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用手指指着文字部分,但我的指向并不精确,非常不精确啊?如果真是,那为什么我的手指非常不精确的指向,孩子却能比较精准的提炼并识别汉字?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在以后的陪伴中,我都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我的做法。

孩子出生后,每天都会接触外界上千个信息和上万种动态方式、并学着遵循或利用它们,他们一定不是按我们成年以后的学习模式去学习并了解世界的,成年人的方式太慢,一年时间完不成。每个孩子在出生的头一年时间里,要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翻身、坐、爬、站立,识别不同的人脸、以及和他自身的关系,并向不同关系寻求帮助和表达需求,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带过宝宝的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触,最初几年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这其实就是学习能力很强的表现,这个“学习”是广义的。

(三)观察并尊重婴幼儿探索世界的学习模式,寻找最适合我的宝宝的成长方式

一旦意识到低幼儿的学习能力强于成年人,低幼儿的探究吸纳方式也有别于成年人之后,我便想试着用孩子的方式去给予他需要且有效的资源,而不是让他按我们成年人的方式去识字。我在接下来的选购书籍方面,会注重书中的汉字要清楚,尽可能规范,字大、不带拼音。在和孩子一起读书时,手指开始有意识的在字里行间滑动,时刻关注并寻找孩子的敏感区域。

我通过观察和测试,发现他的识字并不是咱们大人认为的那种一个字一个字的识,而是成片、成块儿半模糊的进行(即不按“单个字”进行)。并且他会优先关注喜欢的内容所对应的那片字,比如:他喜欢“摩托车”这个内容,那他就会关注“摩托车”这成片的词甚至成片的句。

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会邀你重复为他“阅”“读” ,那是他的内在需要,是他的学习方式,他的大脑就在后台做大量的吸纳、精密的配比,当“阅”“读”到的书目很多时,大脑会慢慢发现并习得汉字-发音-内容之间的规律。最最最可贵的是—这种发现和习得是主动行为。

你看,咱们中国汉字多像一种图形符号啊,孩子在共同“阅”“读”中发现汉字是妈妈读书时表达美妙内容的依据,那么多次重复后,孩子就自行把汉字和图画分离开来(从“模糊分离”慢慢升级到“精确分离”),并把汉字当成是一种图形符号来主动学习和吸纳。他们再把这种“习得”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付去,在实践和受益中形成爱思考、勤思考、会思考的正向循环。也许我把孩子“发现和习得”的过程升得太高了,但是其实每一步大的成长,都是从小处慢慢积累来的。

这种“习得”只是婴幼儿(大脑、五官和四肢)每天接触到的上千外界事物和刺激之一,婴幼儿的学习模式是象海绵一样大量吸收且乐此不彼。我不认为这是天赋,这是所有低幼儿渴望生命成长的基本天性,只是咱们大人没有及时发现,给它应有的土壤,让它更尽可能多的保留到以后。

思维模式构建和思维习惯构建在孩子一出生就在默默进行着,及时准确的发现孩子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给予无限大的支持和有营养的资源,支持他们的主动习得。主动探究和被动探究,在刚开始时是差不多的,但以后一定会慢慢差别起来。早期阅读没有固定方式,还是要不同孩子,不同对待。

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构建最好是孩子自己构建的,不是要等到小升初时才构建的,早教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孩子什么,而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当下潜在能量,达到主动构建和无界限的延伸。我决定进一步观察和摸索,按孩子的喜好和兴趣点模仿孩子的学习模式,帮助他完成主动识字工程。



四、在尊重孩子探究的方式下,开展早期识字

       (一)自制“词卡”

“词卡”不是用来学习的,是用来辅助阅读的,帮助孩子通过广泛阅读提炼汉字规律并最终习得。“词卡”的制作、内容选材和使用频率。

1、自己做“词卡”,不以字为单位,以内容为单位。

2、制作“词卡”时,选孩子当下感兴趣的内容按类别制作,实现批量给予。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孩子当下最爱翻看的书目中常出现的词,确定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3、使用“词卡”时,不以“词卡”去教孩子认字,只是用来测试和帮助孩子在一定阅读量之后快速提炼汉字。另外,通过测试还能了解孩子大致掌握的词。

举个实例:最近他超喜欢交通工具类型的书,从书上或马路上也都看到过很多车,那么我就按“车”制作成“卡车”、“拖拉机”、“出租车”、“吊车”、“消防车”、“公共汽车”、“警车”、“翻斗车”(我能想出60多种,那么这里涵盖到的汉字和词就非常多)。。。。每词一卡,能想到多少种车的名称就制作多少种,不要怕笔画复杂。

然后第二天拿给孩子玩,不需要先学习,可以直接玩认车的游戏,只玩一遍,识不出的,告诉孩子是什么就可以了,然后未来两三天都不再玩这个。三四天后可以拿出来再玩一次。拉长“词卡”使用的频率,是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渴望,保持每次使用时孩子的高专注度。识多少个字不是目的,协助孩子构建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分析能力更加重要。

4、我这样拉长“词卡”使用次数,依然发现孩子识字速度远快于开口说话的速度。我在测试时,就把“词卡”铺开,由大人说出词,请宝宝帮大人找出对应卡,就说明宝宝能够剥离这个词了。

5、“词卡”我是按类制作,“批量给予”是指同一类的词一起给予,每一类词给过几次,感觉孩子吸收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全认得),就可以开始下一个类别的词,或者以孩子又新增了新的兴趣点来开始新一轮类别的“词卡”给予。

当我把能想到的各大类别的词都做遍了,孩子也基本能够独立阅读了。

(二)“词卡”使用中的关键原则和依据

1、这个“批量给予”只是模仿孩子了解世界的方式,需要先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阅读量是库,有了这个浑厚的“库”,才可能让“批量给予”的词从书页、图画和生活所见中剥离出来。“如何剥离、如何学习”是孩子大脑的事,我只负责和他大量的阅读,且很偶尔的批量给予被剥离出来的词卡。所以阅读是主要的、常态的事,“词卡”批量给予是辅助偶尔为之的事

2、控制好“度”,保护新鲜和渴望,“微饿”的感觉比“撑到”的好。

孩子每天的生活,还有他对所有事物的好奇与指问,再加上反复的读书,这些已经是悄无声息的学习了,而且是宝贵的主动学习。所以不需要用“词卡”学习,词卡是测试的,三天一次,测试的过程其实就是“强化孩子对汉字的剥离”。对于指不出的,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就行。“剥离哪个词”由孩子决定。每个月挑几天,我会偶尔的把“词卡”给他玩,因为喜欢所以他会自己看,看也是学习和吸收,平时“词卡”都是收回的。

由于测试次数太少了,所以每次测试孩子都会特别专注,专注的结果就是“剥离”很高效。慢慢地以后孩子专注时,也会延用这种高效的思维模式了。

3、他批量的看完,我就要批量的再做下一批,我把能想到的都制作出来。不管是难是易,“难”“易”都是大人想出来的。批量制作,是希望尽可能遵循婴幼儿期海绵式探究世界和处理外界信息的优秀方式,尽量不破坏孩子大脑思维构建的特有方式,那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会本能的留下或强化他们擅长的方式。

4、分类制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批量给予,帮助孩子发现汉字构成特点和构词特点,这一点也是我的意外收获。出于针对孩子某一兴趣领域而批量制作的出发点,让我在无形之中引导孩子去发现、总结并掌握汉字构字和构词规律,创造出资源,让孩子在游戏中构建属于自己大脑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归总能力。

这个受益的未来体现,就是我们在之后的小学学习中,没有象大多孩子那样被错字、别字干扰,会就是会,不会的错一次改了就很少再错。我认为这和他早期批量剥离汉字有关,和他海绵式学习有关,他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和构字构词规律理解较透彻。真是应了那句话,别人教你的远不如自己琢磨出来的“坚固”和“活用”。

我们的识字之路,貌似省略了“教字”、“识字”环节,其实这两个环节早就溶于早期阅读中了,“书”就是教他识字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基础,这个自制词卡只是测试和协助剥离。

我一直反复强调这些,也是想告诉大家—早期阅读是非常适合普遍推广的,但是早期识字却不适合普遍推广,因为这里有主动识字和被动识字,而孩子很小,有时家长很难分辨,每个人对主动和被动的定义也不相同。所以我总是反复说我当年的想法和思路,也是希望带给大家的是好的思路,是启发,而不是结果,不是表现。甚至我到现在也很难推测,到底是词卡让孩子成功剥离出了汉字?还是读书就能剥离汉字?无论怎样,我们在早期阅读时,确实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分析归总能力。

(三)制作词卡的分类方式及依据

1、总原则是:孩子喜欢的内容、与喜欢内容有相关性的内容。

2、列举一些分类以及分类背后的“阅读”依据:

(1)按车分类,“阅读”依据是有关交通工具、城市、文明发展等方面的书,和马路上看到的,自己小车玩具里的。

(2)按国家分类,“阅读”依据是孩子非常喜欢各国国旗,现实生活中北京各种国际大赛中也会看到。

(3)按车标分类,“阅读”依据是孩子非常喜欢各种车标,现实生活中,北京的马路上随处可见各种好车。

(4)按车牌号分类,“阅读”依据是孩子非常喜欢各种车牌号,车牌号前的汉字代表省的简称。现实生活中,北京的马路上随处可见各地车,到外地出差,拍下没见过的车牌带给孩子看。

(5)所有分类和制作内容都不脱离生活所见、阅读所涉和生活中的标牌汉字指示。下面不再细举依据了。分类如:颜色、形状(平面的和立体的)、水果、蔬菜、动物、数字(大写的),地名、高山的名字等等。



五、早期阅读的其它副产品

        发现孩子兴趣点和关键期。我很早就给了孩子选书的权力,通过观察他挑哪些书,哪些类看得最多,就能清楚看到孩子当下的阅读偏好,而阅读偏好反射的正是孩子的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其实就是“关键期”表象。

阅读无声地告诉我“你的宝宝到了这个领域的‘关键期’了”。我们当年非常明显的偏好科普类读物,还有对汉字符号的强烈敏感(即识字关键期),更关键是通过阅读,我发现他喜欢数学。这些都是通过早期阅读被发现的。

1、思考能力与探究精神

孩子越大,我越能感受到孩子在早期阅读上的不断收获,他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在低幼时就得到了自主的锻炼,并形成自己的一套高效学习体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体现在以后的学习上,只举一点,他喜欢数学并且数学也比较好,就与早期阅读非常的相关。他敢于挑战难题、擅于发现事物关键点,也与他低幼期就主动阅读、自主识字、主动习得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有关,这里的学习依然是广义的。参见前面“引发我认真观察和思考婴幼儿的学习模式”里的内容。

2、专注度和眼界

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关注度,至于通过书籍拓宽眼界就更加不用说了。早期阅读的好处很多,不再细举。



六、感悟和心得

       (一)“阅读”一词真形象,就是大量的“看”和大量的“读”。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早期阅读心得”,汉字只是工具,是使我们能够自由阅读的工具符号。所以,识字只是副产品。如果为了识字而识字,当然也可以抵达“独立阅读”这一境界,但我在观察中感悟到孩子与众不同的学习模式后,自然舍不得破坏孩子婴幼儿早期强大的海绵式学习方式,那种方式远优于咱们大人传统的“你教他学”的识字方式,这真的是我在孩子成长和早期阅读全过程中的真实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每个孩子都有所不同,我建议大家在开展孩子早期阅读时,不用有什么要求和限制,但在开展早期识字时,尽量是在阅读基础上去开展,识字不是目的,目的是阅读,而阅读过程本身就是孩子对自己思维的最好构建。

我因为亲身感受到孩子在低幼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吸纳方式,所以才这么坚定的相信并以此为依据做后面的事。也或者可以说:既然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对汉字的求知欲望,就不要干涉他的自主学习方式,你只要不断的丰富地给他给他给他,就好!

用大幅文字表述我的心路过程,也是想给小宝宝妈妈尽可能实用有效的育儿启发,希望我的经历能触发大家在育儿方面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的依据是我的观察和实践——按传统来说,识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而按我看到的给予婴幼儿足够丰富广阔的空间和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尝试和探究机会,在外界大量生活信息刺激和阅读刺激之后,他们可以跨越拼音、在阅读中批量理解汉字这一图形符号并最终达到独立阅读。“识字”只是实现阅读的副产品。而“阅”“读”的过程却是孩子学习能力、思维力度自我构建的最好平台。

(二)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没因为早期阅读而语文成绩好,大约中等偏下,这或许跟我们不爱看文学类书而只看科普类书有关。但是我们爱看书,早期阅读使孩子更早的开始思考和主动学习,也使我更早的去思考琢磨婴幼儿奇特的海绵式学习模式。

(三)我觉得有天赋的孩子是极少数,我们不是,你要是也有过早期阅读经历,你会有与我类似的感悟,会发现方法恰当的早期阅读确实会带来早期识字和思维力的锻炼。

绝大多数孩子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给予下成长的各具特点。我更愿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比我们以为的要强大得多。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刚出生的孩子在身体表象上是那么的弱小,但是在内心承受力、学习能力以及探索外界、适应世界方面,他们都是天才。

可是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神奇的各种能力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消褪了。若我们能在生命早期发现孩子这些能力,并相信它们、保护它们、遵循它们、激发它们,使孩子始终保持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修复、内心纯净的状态,那该有多美好,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最好的那个自己。

请谨记小时候埋下的各种种子,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发芽、茁壮,愿我们为孩子撒下的都是积极的种子。感谢大家,我的分享结束了。



【1】豆豆部落精华回顾,点击阅读原文

包括: 语文学习、小升初简历、小初衔接、中高考制度改革、早培家长分享、八少、如何利用垃圾时间、低中年级讲座、小升初讲座、抑郁症、英语学习

【2】豆豆部落职业分享,点击阅读原文

包括:教师、服装、医生、书法、审计、房地产、语言、马术、工程造价及招标、学习规划、法律、微电子、英语阅读、兴趣培养、银行IT、小升初、物业、跑步、软件、口腔、通信、能源、儿童性教育、保险、育儿经、低龄留学、天然纤维--棉、绿松石
长按二维码3秒钟,关注“豆豆的部落”


    关注 豆豆的部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