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观察:吕果果:挣扎中的故乡

 

祖祖辈辈的村民就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力量开垦属于自己和村子的和谐幸福。这些山是故乡人的宝,是靠山,然而这山却在不久后成为故乡的“被隐患”,这里暂且先不谈缘故。...

          文艺、小资,情感、治愈
              诗、故乡、远方 
随州文艺,你关注了就会爱上!


挣扎中的故乡
     作者:吕果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随州人

写下这样悲伤的题目,我确实是于心不忍的。我多么想歌颂生我养我的地方,多么想写下它的美丽,延续我对它的不舍与思恋。但如今我却渐渐与它疏离了。我的热血已经慢慢冰凉。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不是我对它的爱消失了,也不是因我坠入都市繁华而抛弃了它,只是,我对它的叹息与日俱增。这叹息盖过我所有的对它的情愫,只剩下干瘪的我想为它被无情遭遇的这些年丧心病狂的呐喊!

让我暂且平息愤慨,遥忆一下我那似是而非在的故乡吧。



那是一个小山村,记得当年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文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段济南的小山的描述记忆尤为深刻,这就是因为当时读起来,脑海里却画出故乡的模样。

故乡四周环山,小时候站在房顶,转个圈儿,放眼望去都是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山脉。那些山,不高不矮,不盛气凌人也不畏畏缩缩。在洪涝灾害泛滥的季节,老人们总是会念念叨叨地说:“莫怕莫怕,不管外面啥子样,发洪水是绝对不会淹到我们这的,我们有山!”这些山是故乡人的宝,是靠山,然而这山却在不久后成为故乡的“被隐患”,这里暂且先不谈缘故。

山水不离才能养育人家,这是自然法则,我的故乡不例外也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河流依山傍村,静静流淌在我发光的记忆里。故乡的名字就是取之于这条安静又明媚的河流,名叫“三合店”,“三合”是因为村里的这条河流是由村外不同方位的三条河流汇集而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祖先们为了对这份养育之情表示感激,就以河的由来作为村子的名字,让后代子孙千古感戴。河上有座小石桥,简单朴素的样式衬托着村子的安详。虽然桥历经几次重修,但风格一直未变。这座桥随村子命名叫“三合桥”,站在村子这边,就是脚踏随州市的土地,等你踱着步子走到桥那边的土地上,那么你就跨出了随州市而进入了枣阳市的管辖范围,三合桥的奇妙担当也就体现在此了。山、水、桥三者构成小山村宏观上的内容,这些虽简单却充满巧妙生机。



小山村的布局很简单,沿“十”字排开,“十”字的上方向是村里小学和中学,中学在我十岁的时候因为生源不足就被裁并为“三合中心小学”,那是盛载我童年的地方。“十”的其他方向就是居民区,居民区的外围便是一亩亩田地交错排开。所以,村里人到如今也只是说村东头,村西头,南坡,北面儿,这几乎就囊括了村子的所有去向。村里的屋舍都是紧紧相邻的,往往是两家共用一堵公共墙。墙不高,紧挨的两家人随时可以探着头互相打招呼。祖祖辈辈的村民就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力量开垦属于自己和村子的和谐幸福。

坦荡荡的山水赋予这片黄土地无限生机,勤劳的村民日复一日在黄土地上洒下他们的汗水,天时地利人和下一片欢乐的模样。最记得的就是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大门敞开,开饭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喜欢端着饭碗出门聚在一起边吃边唠嗑。女人们聊些家长里短,男人们侃些大山或者说说田地里的活计。如果哪家碰巧烧了好菜,也会热情大方地邀请其他人去家里夹菜。小孩子永远是最快乐的,总喜欢成群结伴在大人群里钻来钻去,经常得到大人们充满爱意的嫌弃。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交通极其不便(只有一条崎岖的南上北下的土路,而且交通工具只有两辆客车,每天只发车两趟),但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非常幸福美满的,整个村子就像是一家人,最简单来说,你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光是遇人打招呼就能占用你很多时间,而且不管谁家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整个村子的事情,大家会凑在一起共同想法子。每到农忙时节,你帮我家我帮你家,打稻场上总是欢声笑语,温馨迷人。每个人的心都似明镜,澄澈透明,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最朴实真诚的笑容。在这淳朴民风里渐渐成长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一天,我会失去这些美好,而且再也不愿触及心里的这道伤口。

变化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我甚至都找不到确切的时间分界点,所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故乡的“病”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长久积累、逐渐恶化的结果。想到这里,内心的担忧与不安愈加强烈。新时代的每届党领导都特别重视经济发展,这股风刮着刮着就吹遍了全中国,连我们这小疙瘩都闻风开始行动了。



之前故乡因为地理环境因素一直是比较幽闭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村里的买卖大都是自产自销,也大都属于农贸市场的范畴:自家堰塘的鱼,自家菜园子里的蔬菜果子,自家喂养的猪等等。这些经济比较分散,不固定,量小。除此之外,便是一种车载的走乡串村的流动买卖,买卖的大多也属于轻纺之类即生活用品,包括锅碗瓢盆等等。那时候,大家有挣钱的意识,但都会满足于够填补日常生活需要。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奔小康、建设经济强国的国家需要。于是,有些人站出来了。最先是村里面的领导每天开大会传达党中央精神,点燃村民奔小康的热情。然后,村里面便开始在村领导的指示下修路。那几年村里写在墙上的标语全是“党领导人民齐奔小康!”、“要想富先修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随着电视机慢慢在村里普及,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大彩电,村民看到了外面富裕的花花世界,心里的向往与日俱增,那些觉着在村里发展有限并且不愿吃苦的年轻人纷纷走出故乡南下响应国家经济建设,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衣锦还乡。那时,外出打工是一件时髦的事情,也确实能快速带来改变。出去的时候衣着寒酸回来时时尚靓丽,腰包鼓鼓。看着这些诱人的变化,听着别人嘴里的大千世界,想象着票子满天飞的情景,村里的人一个个都由衷唏嘘不已。这个时候,村民内心的欲望之门已然被打开一条缝隙,流露出诱惑的魅光。

我的父母当年也曾随村里的“先驱”们南下打工。走出去的人回来带走一批人,被带走的那批人回来之后又带走一批人,如此循环往复,渐渐的村里的热闹就越来越淡,浮夸攀比风却越来越浓。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都飘了起来。2003年我去镇上上初中的时候,村里的人员流动情况才渐渐稳定下来,很多出去的人又回来了,因为出去的人总会抱怨在外面不踏实、不安定、被欺负。渐渐大家也就不提外出,但是呆在家里的话,就只有辛苦劳作靠天吃饭,那几年旱灾闹得特别严重,成堆的用来救济的玉米罐头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另一方面来说,大家出去跑过的身子骨不知不觉就懒散了,心里也不愿意再扛起锄头做起田间事,累死累活也得不到什么便宜。索性大家都在心里动起了小算盘,开始在小山村寻找发家致富的法子。也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2010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假回家,回家的路上看到沿路的山坡上好多被伐掉的树木,当时心里很纳闷,回到家听父母说,才知道原来不知道哪里来的专家到我们这考察说小山村的石质不错,是很适合做地板砖的花岗岩,于是福建那边的老板们一窝蜂全到这边投资。村里和镇上的领导都乐得合不拢嘴,哪里还考虑什么,就不停签约。当时我也挺开心的,毕竟家乡有了奔头。可是,没过两年,我就发现我错了,所有人都错了。





真可谓,福兮祸之所伏。就在大家高高兴兴奔小康的时候,逐渐暴露的各种问题却让小山村陷入无尽的迷茫困顿之中。下面我就将这些问题就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做一些大致的简要的述说:

第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存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第二,人情急剧淡漠。

第三,领导干部急剧腐化堕落。

第四,愚昧无知大行其道,科教兴国无法落实。

第五,社会治安问题频发,百姓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第六,精神空虚,放弃追求。



也许还有很多问题这里我还没有提及,但是每一条写出来都是一道伤痕。最近读了《崖边报告》,这本书也是对自己家乡所遭遇的困顿的探讨。它主要涉及留守、教育及贫困等方面。崖边由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人们逐渐外迁,所以村庄正走在消失的路上。

这也许是中国很多村庄的缩影,但是我的故乡却不一样,这里有人,甚至有大批的青壮年,有资源,有政府的支持,经济也逐步向前,但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么多的相似的问题?崖边留不住人,没有天时地利,它的存在是艰难的,命数不可知,但是为什么正在快步前进中的我的小山村却也会困难重重,前途未卜?

这些问题,从我意识到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曾停止对我的追问。在读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时,我似乎可以解释内心的一些困惑,也许是村里的人太渴望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的路上又太急躁。在这条直奔终点,急躁冒进的路上,必然会迷失心智,丢掉许多。也许在到达终点的时候,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回到一无所有的起点。

人们无法把握平衡,也就难谋和谐长存。我希望我能为它做些什么,至少我可不可以尝试解开它的疑惑,为它点一盏小小的灯,这样我的心才可以得到些许安慰。

最后,请让我深深祝福我的故乡,祝福它一切安好!



关注「随州文艺」总有一句话能让你想起故乡,想起远方。

投稿邮箱:358742825@qq.com
(只接收邮箱投稿)




 开放 ◆ 包容 ◆质朴 ◆ 走心     

《编钟》《文峰塔》《烈山湖》《领秀随州》等杂志选稿基地,稿费作者所有

随州文艺读者赏金归作者所有   (三天后结算)


    关注 随州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