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 Bar版新MacBook Pro体验:是不是噱头?值得多花钱去买吗?

 

穿梭门:半个月之前“朴素版”MacBookPro评测有一种评测叫未完待续,有一种等待叫没有发货。好像还没有...



关注腾讯数码,老司机带你满血复活,潮酷新玩法爽到不能停!

有一种评测叫未完待续,有一种等待叫没有发货。

好像还没有哪款产品是写了两次评测的。(穿梭门:半个月之前“朴素版MacBook Pro评测)在10月底那次发布会之后第一次拿到不带Touch Bar的“龙套版”MacBook Pro的时候,心里就长草了,毕竟这次升级的最大看点就是Touch ID和Touch Bar了。



半个多月之后终于拿到了“全副武装”的13寸和15寸MacBook Pro,相比于上次抢先评测的产品来说,看看在性能提升之余,很多人寄予厚望的Touch Bar到底是不是噱头?它的实用性如何?在常用软件中的表现到底怎么样?一句话,值不值得多花钱去买这个Touch Bar版本的新款MacBook Pro。

评测走起。

MBP Touch Bar评测:这只是苹果的一小步
Touch ID使用很自然

先说说指纹识别,苹果虽然做Touch ID已经第四个年头了,但除了iPhone和iPad,还从来没有在MacBook Pro这么大的设备上用过,所以使用体验还是有点不一样。



在拿到崭新崭新笔记本激活的时候,就会像新iPhone一样要求你注册Touch ID,你别以为隐藏在漆黑一片的右上角的电源键/指纹键好似看不见,每当你需要解锁的时候,Touch Bar上都会有一行提示,并且用箭头指向右边的按键,好像在说“点我,点我”。



注册指纹与iPhone完全一样,也是两步,先是指腹,然后扩大指腹面积,而且只需要触摸而千万不要把按键按下去,总之如果你对iPhone的Touch ID熟悉,那么这个过程你花不了30秒就能完成。

唯一不同就是iPhone注册指纹时会有震动提示,但MacBook Pro完全不会有。此外还有一点不同,就是iPhone最多可以留5个指纹,而MacBook Pro最多只能记录3个,其实想想也是,iPhone上最常用的两个拇指,你是根本不会在笔记本上用到的,MacBook Pro最常用的解锁姿势就是放上两个食指,而且你下意识地就会深出食指去按那个键,所以3个记录足够了。

我也虐了一下这个Touch ID,首先是几个变态的角度,包括90°横着,以及从屏幕那边180°完全反方向伸过去,居然都能解锁,虽然我估计没人会这么用,但也说明这个Touch ID芯片与iPhone使用的一样,对于指纹的识别能力达到“任意虐”的程度。

其次是解锁速度,我算了一下,与我手头的iPhone 7不相伯仲,基本上把手指搭上去,就解锁进入系统了,比搭载第一代Touch ID芯片的iPhone 5s/6还要快。

至于Touch ID的用处,除了暂时我们用不上的网页Apple Pay购物以外,解锁电脑以及在Apple Store当中购买app都是可以的,基本和iPhone的用途一样。

不过肯定不像iPhone用得那样频繁,因为iPhone每天都能需要解锁上百次,购买app也是家常便饭,这两个场景都不会在MacBook Pro上发生得很频繁,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会觉得手指一搭就完成了非常方便,而且安全性也是高于密码的。



此外,当你安装软件或修改设置,需要输入密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Touch ID来验证,这个场景还是经常发生的。

其实不用我说你也知道,MacBook Pro上的Touch ID逻辑性与iPhone一样,就是它的重要等级是低于密码的,当你解锁失败,或是重新进入系统的时候,仍然需要输入密码,如果你关闭密码,也就关闭了Touch ID。这样理解的话,Touch ID只是简化了密码输入,但不可能完全取代。

等等,看到这里你会问我,重启、休眠都需要密码,我又不天天买app,那这个Touch ID有啥用?问得好!

从上代MacBook开始苹果改变了电源键逻辑(难道真是因为乔布斯不喜欢电源键?),即便是关机状态,当你打开屏幕的时候,也会自动开机,基本不需要电源键的存在了。

而我们最便利的使用习惯就是,用完了合盖直接装包里走人,也就是像iPhone那样基本不关机,这个时候你再打开屏幕,那么就需要输入指纹登陆了。

所以苹果把Touch ID加在了最常用的情景当中,在MacBook Pro上进入系统只需要两步:第一打开屏幕,第二按电源键解锁,既安全又快速。

至于重启电脑还需要输入密码这事,iPhone不也是这么干的吗,再说对于MacBook Pro这种设备,一年需要重启几次呢……

Touch Bar会让一些人爱到不能自已

咱们这次评测的最大大大看点,就是Touch Bar,所以拿到新机器的时候,迫不及待就翻开屏幕看看这个“小窄条”到底有多炫,结果是在户外大太阳底下,上面显示的还有点看不清,尴尬了……



这个事后面再说,我先纠个错。

在10月28日凌晨发布会之后的现场体验环节,我给Touch Bar下了个“副屏”的结论,其实这是不对的,它并不负责“显示”任何内容,虽然是一块高分屏,但处于键盘区顶端的Touch Bar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输入工具”,这个定位搞清楚之后,你就能理解Touch Bar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就不会抱怨“它为啥不显示股票,为啥不显示动画,为啥不显示充电状态(听起来挺有需求)”,人家不是干那用的。





刚一启动的时候,你会发现Touch Bar咋那么简洁?绝大部分“按键”都缩到右边去了,中间空出一大块,想要找回原来实体按键的排序,还得按下箭头,才能完整显示出来,有点多此一举的感觉。

实际上Touch Bar是相当灵活的,苹果将其分为了“应用控制”和“控制条”两部分,对应Touch Bar的左右两个区域,你可以自己设定是要二者混合显示,还是把控制条展开显示,但实话说,选择后者就等于恢复了原来传统的功能键区,所以大多数还是混合模式,此外,还可以在按下Fn键的同时,让Touch Bar变为传统的F1-F12的显示,总之,这次苹果给了Touch Bar非常多的自定义可能。



在混合模式当中你会有个烦恼,就是右侧的“控制条”部分只能显示4个图标,完全不够用,而且这4个图标的“控制条”可是系统级别的,开启任何应用都是始终显示的,这么重量级的区域,怎么可能不提供自定义功能呢?所以这方面苹果还是给出了很大的权限,不仅常用的背光、亮度、音量、播放都有,而且还有截屏、锁定、屏保、显示桌面、勿扰等等快捷方式,以前这些快捷方式要么隐藏很深,要么得通过复杂的组合键,但这次通过Touch Bar可以一键搞定,真是好用得不得了啊,但是可以自定义的内容这么多,反而让我觉得难以选择了,因为我觉得很多功能都有用,远远不是4个快捷键的空间可以容纳的。



另外,右上角的ESC绝大部分时候还是在的,不用担心找不到,可是,这个虚拟按键的位置相比以前往右边挪了不少!挪了有半个键位呢,你要是企图像以前那样盲操,根本就按不到,绝对得看着才能按到,所以这个ESC键的位置要熟悉一下。

Touch Bar作为一块“高分屏”,只显示虚拟按键绝对是大材小用了,下面我说说自己用得最顺手的几个app的操作——是的,就拿到这么几天已经非常顺手了。

首先是看照片,我简直觉得Touch Bar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这个原生app设计的,因为其他大多数app都只能显示虚拟按键,而只有照片等少数app是发挥出了它屏幕的潜质。



进入照片之后,在Touch Bar最中心的位置,是以cover flow方式显示的图库,注意,是图库,也就是你的照片越多,它就给你显示得越多,就算挤成细条也给你显示出来。至于什么是cover flow,就算不是果粉,用过iPod或者iTunes的人也都知道吧,这是苹果最得意的界面设计之一。

在这个cover flow上面,你可以用多指缩放寻找和查看照片,是的,Touch Bar最多支持10指的多点触控,但是哪个app能用到这么多手指麻烦知道的告诉我一声……

所以这个时候有用的功能就来了,你可以看到当前显示的照片附近的多张照片,就不用在屏幕上一张张找了,在Touch Bar上找到之后一点,直接就定位了,相比屏幕上一张张翻可快多了,虽然在照片当中你也可以切换显示模式,但Touch Bar的出现就是让你“鱼与熊掌兼得”了——既可以全屏看照片,也可以通过Touch Bar滑动搜索其他照片,所以我说照片这个app真可以算得上是Touch Bar的示范级应用了。



另一个堪称示范级效果的地方,就是Touch Bar的高精度显示在这个应用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我尝试在Touch Bar上查看一些照片的细节,虽然它的宽度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但只要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细节都是存在的,并没有变得模糊。其实这块OLED屏幕的分辨率为2170×60,比对2560×1600的Retina显示屏,精细度上并不输于后者。

你们会发现我对Touch Bar在照片里的表现简直是“大爱”,不仅是因为效果做得好,而且3个快捷键设计得也非常到位,绝对是刚需级别的,依次为收藏、旋转和设置。

如果你仔细观察,方向只能往左面旋转,话说像我这样比较懒的,即便是这样,往左旋转我宁可连按4下,也不去屏幕上找按键了,因为找快捷键不仅费时,而且按完一次之后菜单消失,不利于连续操作,所以这个虚拟键的设置真是有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后我保证我电脑里再也没有那种“治疗颈椎病的照片了”。



设置功能里就更是犀利了,基本上照片app能调节的东西,都放在Touch Bar里面了,点选之后还会有调节效果的展示,自由旋转的话还有刻度尺方便拖动旋转,简直是方便直观得不要不要的,用到这里,你就会觉得苹果取消原先呆板的功能键是有道理的,开发出了很多潜能,而且还不用总是操作触摸板了。

花了很多口舌去说Touch Bar在照片当中的表现,就是因为这个app的表现太漂亮了,其他应用当中的Touch Bar表现只能说是高效,而照片简直就是惊艳。

如果你要我从惊艳到高效之间排个序,那么第二位的就是Final Cut Pro,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苹果也是大讲特讲,幸好我们这里有Final Cut Pro高手,就是你们看到的这支视频的剪辑钟文泽,他对Touch Bar也是爱到不行。



大家知道Final Cut Pro主要就是干剪辑了,所以用久了都熟悉了组合快捷键,但是Touch Bar比快捷键还要高效,例如在时间轴上,当你定位好想要剪辑的位置之后,Touch Bar上有“修剪开头”和“修剪结尾”的按键,不仅直观,而且省得记组合键了。



此外,当你进入时间轴模式之后,可以在Touch Bar上微调任何时间线,而不用鼠标去反复选择了。用过Final Cut Pro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选择工具,比如选择、修剪、位置、切割、缩放等等,这些需要在下拉菜单当中选择,挺费劲的,但是现在Touch Bar上特设了一个二级菜单,可以让你快速选择这些工具,同时也起到了显示当前状态的作用,总之对于Final Cut Pro剪辑师来说,会爱上Touch Bar的,绝对是提高生产力的小助手。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为了体验Touch Bar,含着泪花1998元买了这个自己并不怎么会用的软件……

另外就是,Touch Bar对于Final Cut Pro的支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看就是亲生的软件,但是另一款业余级剪辑软件iMovie就没那么重视了,就用了一个“拆分”快捷键敷衍了事,就算炫技也得强行用上Final Cut Pro啊。

下面咱们说说常用软件是如何被Touch Bar带得高效的。



以苹果自带的文字软件Pages为例,一进来我就惊讶了,居然是输入法的联想提示,比如我敲一个“高”,Touch Bar上面就是“科技、品质、素质”这种和“高”搭配的联想词。这个脑洞开得是不是有点大啊,这种文字输入还是交给键盘快速,就不用Touch Bar代劳了。



别着急,这一条是可以隐去的,之后你就能够看到熟悉的一排快捷方式,包括标题等级、字体颜色、加粗、下划线、排列方式等等,而这些元素默认都是排列在Pages右侧的,且图标比较小,还排列得密密麻麻,所以Touch Bar上的虚拟按键就可以起到快速编辑的作用了,而且双手还不用离开键盘区。

你以为Touch Bar就这点能量吗?其实它是会随着你的界面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当你关闭Pages的时候,界面会弹出是否保存的提示,这时Touch Bar上对应的内容也变为“不存储”、“取消”和“存储”,位置与软件界面上的排列一模一样。所以Touch Bar要真是用顺手了,大大降低触摸板的使用几率(话说这一代触摸板也是努力变大了啊)。



这些苹果自家的大型软件不用多说,连计算器这种小应用都被Touch Bar给惯得不行了,Touch Bar里居然显示得是大大的+-×÷=四个图标,以前用计算器你们都有感觉吧,找这几个键可费劲了,还不如直接用鼠标在屏幕上按呢,但是现在这5个键的出现,就好像多了个小键盘区似的,有多方便我就不用多说了,现在谁也别和我说“保留功能键”这种话了。

至于用得最多的Finder界面,Touch Bar也支持自定义,但这个自定义的内容仅限Finder应用本身,可以说是充分的“炫技”功能,让大家看看系统和Touch Bar的交互有多流畅,同时展望了一下Touch Bar自定义的美好未来,至于说实用性嘛……

在这个自定义界面你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功能图标直接拖动到Touch Bar,拖动的效果很“神奇”,只要往屏幕下面一拽,当图标在屏幕底部消失的瞬间,也就出现在了Touch Bar,而且还有震动效果,就像iPhone要删除图标似的,这个效果真是流畅得没话说,就好像在一块屏幕上拖动似的,而且鼠标可以把图标拖拽到Touch Bar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Touch Bar对于鼠标还有响应,这个交互不服不行啊!



但是至于这些可以自定义的功能嘛,新建、删除、拷贝一类的我承认很有用,不过这几个快捷键我早背下来了,最有用的就是排列方式的快速改变,这个虽然挺占地,但确实一键能搞定还是快捷了不少。

我前面炫了几个app的应用之后,你们是不是都要高兴得拍巴掌了,别急,这个Touch Bar作为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使用感受与普通按键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是手感,额,严格来说它没有“手感”,就是一块OLED屏幕,而且按上去也没有3D Touch那种反馈效果,所以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按歪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反正没手感这事我一开始还挺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当你在实体键区和Touch Bar之间频繁切换的时候,总会被没手感这件事拖慢速度,但是用久了你会发现,Touch Bar并不是输入用的,都是选项,所以想快也快不起来,再说功能上高效了也就不在意手感了——虽然按在一块没有力反馈的“玻璃”上的确是不好受。

其次,既然是OLED屏幕,那么就会有反光,甚至会有文章一开头我说的“失明”的效果,如果你用iPhone闪灯离得特别近去照射Touch Bar,保证你啥都看不见。这样极端的测试只是告诉你,Touch Bar由于自身的属性,与物理按键的清晰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这种极端的情况也不经常出现,如果太阳照得Touch Bar都看不清了,屏幕又有啥用……

再次,出于节能目的,Touch Bar会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自动息屏,我测了下时间,1分钟变暗,1:15完全熄灭,而且这个息屏时间不管你是插不插电源,也不管你在电源管理里面设定的休眠时间是多长,它甚至不能让你自己调节息屏时间,也是够任性的。不过唤醒的时间很快,而且键盘、触摸板都可以唤醒Touch Bar。

再再次要说的就是反应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反应速度与普通按键没有区别,只有当调取“内容”的时候,会由于载入而稍微延迟。比如照片当中调整滤镜效果,这个时候渲染的实时效果,出现得会稍微慢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从而也说明Touch Bar背后是有单独的一套系统以及芯片在控制的。

最后咱们来谈一谈Touch Bar的二级菜单逻辑。

由于这个窄条空间有限,右侧还要始终留给系统级按键,所以空间真是很局促,在这样的情况下,Touch Bar不得不出现二级菜单,也就是按一下之后又蹦出新的操作按键,比如照片当中特效的调节,Pages当中文本对齐的编排,这些二级菜单无疑会增加用户的上手难度,让使用变得复杂,但如果完全取消掉,那么Touch Bar的功能又会显得有些“简陋”,所以是一个比较难衡量的选项,目前也只能让用户慢慢适应,说到这里我又想呼吁在app当中交给用户自定义Touch Bar权限这件事。



最最最后,就是苹果对于第三方应用的诱惑力度往往是巨大的,在Mac App Store当中已经有一个专区是目前支持Touch Bar的应用,暂时有17款,包括1Password、Affinity Designer、djay Pro、Live Desktop、Pixelmator、PocketCAS for Mathematics、QuickQuad等,而据我们所知,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Blogo、Coda、Sketch等都会在近一两个月为Touch Bar站脚助威,到时候Touch Bar这个擦擦条就真是百花齐放了。

高配性能可堪大用

半个月前评测的入门版13寸MacBook Pro很不解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处理器不够“Pro”,而这次我们拿到了最高配的2.9GHz四核i7版15寸MacBook Pro,这个规格并不在默认的售卖序列,而是要单独定制的,代表了目前这一代MacBook Pro的最强性能。

由于目前Intel并没有推出最新的Kaby Lake处理器,因此六代Skylake架构成为了全系标配,2.9GHz主频、可Boost到3.8GHz的i7-6920HQ,相比前代主要还是提升了图形性能降低了功耗从而增加续航,并且对4K视频提供60Hz刷新率的支持。



用GeekBench跑分显示,其单核得分4511,多核得分13776,对比半个月前测试的2.0GHz 6360U处理器(两项得分分别为3589和7229),多核性能几乎翻倍,所以注重处理器性能的用户,如何选择就不用我说了。

这次15寸机型采用的AMD北极星架构的独显则是如虎添翼,你甚至可以选配Radeon Pro 460,其拥有16个CU,流处理器为1024个,显存带宽为80GB/S,单精度性能为1.86TFLOPs,显然这些都是大型游戏的运行保证。





说那么多还是来个游戏测试比较直接,在《GRID 2》这个游戏里,将分辨率调到1650×1050,选择最高画质,特效全开,平均帧数53FPS,可见运行速度有多流畅。而这部我非常喜欢的经典赛车游戏,其实是十分考验显卡功底的,赛车游戏本身由于节奏快、画面复杂,再加上赛车本身的物理碰损,都成为“显卡杀手”,而在这个配置当中跑这部游戏,特效全开对于流畅度也没有压力,而游戏中的光线、烟雾、水汽、胎印、车身损坏等细节,都显示出这款显卡运行起来毫不吃力,在沉浸比赛的同时给你一种满足感。



其实这一代MacBook Pro在性能上的最大进步,就是SSD的读写速度翻倍式的提升,之前在测试入门版13寸MacBook Pro时,其搭载的256GB SSD平均读取速度2GB/s,平均写入速度1.3GB/s。而这次我们拿到的15寸高配版MacBook Pro,其搭载了1TB SSD,读取与写入速度分别为2GB/s和1.8GB/s,相比入门版产品来说只高不低。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测试方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大容量文件的拷贝。把一个27GB的含有碎片文件的文件夹,直接拷贝复制,新款15寸MacBook Pro用时26秒,而上一代机型却需要1分17秒,性能的提升由此可见。

价格与定位

苹果笔记本的产品线可能从来没有这样丰富过,也从来没有这样令用户发愁过。

这一代MacBook Pro的发售价格相比前代发售时贵了20%左右,当然如果对比初代MacBook Air发售时的价格,这其实算不了什么,所以苹果是在给消费者一个信号,全新设计的产品必然不会便宜,何况MacBook Pro还是定位于专业级。

在苹果看来,普通用户可以去选择售价便宜的MacBook Air(尽管已经多年未获更新)或相对便宜且轻薄的MacBook,而不要都把目光集中在MacBook Pro上。

但是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尴尬的事来了,新款MacBook Pro在拥有较高价格的同时,处理器却不是最新的,而如果你真的在意价格,那么上一代MacBook Pro也是有售的,当然处理器也不是新的,所以就看你的平衡点在哪里,特别是那些想要用上15寸高性能的专业级用户或者企业,18488元起步的售价(还不包括你肯定要用到的各种转接线,而且容量只有256GB)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轻松能够接受的。

所以这里就有苹果狡猾的一面,按照处理器的更新节奏,如果苹果给旧款MacBook Pro升级Skylake处理器,或者给MacBook Air用上视网膜屏幕,那么它们的竞争力无疑会大增,但同时也会威胁到新款MacBook Pro的地位,所以“按兵不动”同时以价格区分开档次也许是个权宜之计。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个人是推荐两款带有Touch Bar的13寸MacBook Pro的,它们在拥有最新技术的同时,处理器性能也很强悍,完成专业工作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便携性相较上代可是大幅提高,携带上更轻松,如果真觉得屏幕尺寸小,外接个显示器也是比较经济的解决方案(相比购买15寸来说),13888和15488元的售价,其实也一直是苹果专业级MacBook Pro的一贯价格区间。

同时如果是对图形、摄像、视频或游戏有需求的专业用户,那么15寸机型也是你的菜,毕竟在强悍的性能面前,你很难用价格去衡量。



Touch Bar并非噱头,而是键盘的辅助、鼠标和触摸板的替代,对于提高效率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这是我用了很多软件之后的明确结论。从这方面来看,这次MacBook Pro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

另一个成功点就是机身变得更轻更薄,在保持专业范儿的同时,减轻携带负担,这是苹果近两年的努力方向。

此外,强悍的性能,特别是SSD的读写速度这一点,也是很多专业用户会关注的。

但是这次MacBook Pro也有步子迈得大的地方,比如取消所有机身接口而换做USB-C,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令用户难以适应,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忘带任何一根转接线就意味着工作无法完成。

虽然MacBook Pro现在价格较贵,且处理器不是最新的,但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明年的更新来解决的,而且价格也绝对是有下探空间的,所以你们就知道最适合的购买时机了。

说回来这次Touch Bar的革新其实是苹果对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又一次尝试,就像当年iPhone上的多点触控屏一样,虽然这一次MacBook Pro不见得能树立标杆,但它的创新精神无疑会在笔记本行业引起波澜。

腾讯数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高冷但绝缘庸俗

 有料有范儿更有趣

 装逼生活有新玩法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