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期】太极拳练功精髓秘籍指南(上)

 

古人运用太极,尤其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圆圈)边上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圆圈)里...





古人运用太极,尤其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圆圈)边上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圆圈)里边这个虚、空才是真正的实。外边这个圈叫空。空和实两者交替变化就是太极的妙用。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东西。

我们一动作,那个圆是太极,这个太极是有形的,它要虚,一绷劲(实)就坏了。它里边这个气是实,气得充斥着。练太极拳总得想着这个气才行。太极拳就是通过形体来练气的。如果练太极不练气,那是柔软体操,不是拳。太极本身就是圆空法生,虚实变化,空能容能变,圆和空要生化,变化。

从古人的理气学说来讲,无极就是理(道理),理能生出气,虚和实要这样起变化。智能功理论讲混元气无形无象,在人体里边开、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极不这么讲,它讲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变等,以此指导拳,则是动静、开合、虚实、屈伸、升降等,通过练太极拳的动作就能练出气。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把太极拳的指导理论——太极论,仅作上述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传统拳术都符合上述阴阳变化的要求。太极拳除了注重太极即元气这一点外,更注意阴阳之变的太极图中的“S”形,这一连续变化并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线——“S”线,是太极的“生命线”。太极拳的弧线:走行及缠丝劲(螺旋劲)等都是依此而来。了此才能体会阴阳变化之真谛。

现在社会上研究拳术的都在考察太极拳到底是谁编创的,并为此争论不休。武术界的一些学术权威认为太极拳的编创人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对此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写的《拳经》里边没有太极这一名称,另外他的创拳依据是《黄庭经》,可太极拳不应该以《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它应以太极图作指导思想,而太极图是陈抟传下来的。

以前没有“太极拳”一词,“太极拳”一词最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现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尚需探讨。当然我没找到证明张三丰创拳的资料,史书上也没写他创拳,但有的书说他教过拳。

我们就不管太极拳是谁创的,反正在应用太极理论指导太极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的。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真气、正气都是它。

太极拳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指导它的体和用。从体用来讲,太极拳讲走弧形,走圈。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实很多拳术,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讲胳膊拧转,只是不叫缠丝劲。不过太极拳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它是从太极立论来讲这个问题的。陈氏太极拳讲缠丝劲有逆缠丝、顺缠丝,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顺缠丝,大拇指往里一扣是逆缠丝。八卦拳讲滚,形意拳讲钻。滚钻落翻,胳膊都要转,一转不就是缠丝吗?

太极拳书中有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三个名词。缠丝劲是总的说法,什么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缠丝、腿上缠丝、腰上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这么随便叫了。书中对此没有下定义。我在60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进如螺旋,退如抽丝。进是螺旋劲,退是抽丝劲。螺旋劲是转圈往前进,用力往前钻。好比拧螺丝,得使劲摁着往里钻。胳膊往回一带这么转叫抽丝。直着抽丝丝就容易断,一边捻转一边往回抽,丝就不容易断。所以抽丝劲就是把几根丝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纺线时锭得转动,这样线才有劲;你若硬抽,线就容易断。所以抽丝劲是往回抽的时候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

练太极拳有一个总的、很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气贴于脊。《太极拳论解》里边讲:“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这对智能功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尽管我们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没有强调气贴于脊,而太极拳非常强调这个问题。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强调气贴于脊?因为智能功讲混元气,强调气要充斥周身,而没有强调当中这个主干。另外智能功不练下丹田,直练中上二田,所以我们练三心并站庄时守肚脐,守混元窍。这有它的好处,看来也有它的不足。我觉得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气贴于脊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练太极拳不讲别的,仅气贴于脊这一点就弥补了我们智能功的不足。

      下面讲一讲我们练太极拳应该练什么。

同学们千千万万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单纯的拳术来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门学问。我在谈武术时曾跟有些人谈过这个问题。1996年我去过一次台湾,当时台湾大学国术系请我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界一讲武术就得比比,看谁行。在台湾讲武术,人家和你比怎么办?我说:“我是搞气功的,不是搞武术的,所以没法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因为武术这门学问太深奥了。据我了解,它应包括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当然武学中还包括阵法和用兵。”从招式练起来的是拳术。武功讲功夫。以练内气为主而后用到招式上去,这称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学,往成仙上走,所谓“武道通仙道”。武术如此,太极拳作为一门拳术也有三个层次,即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

练太极拳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既要健身,又要技击。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学姿式,熟悉动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动作要领。第二阶段要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把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就包括体和用。这一招是打人的还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里面的变化。以后还要练推手,搞技击。

关于太极拳的要领,陈式太极拳讲了13点,顾留馨他们也讲了13点,有的书写了10点,有的写了6点,情况不完全一样,我在这儿不多讲,同学们看看书就行了。而且把我们讲过的那些形体动作要求拿到太极拳里边基本上都适用。

太极功和太极拳不一样,它从站庄(或打坐)练气入手,先得练气,包括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是通过练功发动内气之后出现的自发功。里边内气一动称为太极灵动,也叫开太极,太极开起来,身体慢慢打出动作,来通形体、经络、内脏以至于神经。通哪儿哪儿就会有一定的动作,那些动作基本都是往复循环的。现在我们练的太极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么108式、几十几式。智能功讲整体性有神气统一于形,有神形统一于气,太极拳的自发功就是神和形统一于气。从气入手(自发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是太极功。

而太极道从意识上入手,意识更无形。智能功都是从根本理论讲起来,先难而后易。理论很难,掌握了理论再去实践就会容易。我们要从学问搞起来的,不能从一个简单的术搞起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应是太极拳和太极功同时练,并以太极功为主,绝对不能死到一招一式里边。不过不练姿式也不行,练姿式时要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和灵魂。

练太极拳首先要明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太极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击,可是现在各派太极拳都在搞技击,而且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一本关于推手的著作,这样就把《太极拳论》局限化、简单化了,把精华的东西丢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养生,我们要从这个高度去练。现在我们为了符合社会需要,要练拳术,但根本是练太极功。

这么讲有没有根据?我这次给同学们讲的都是经典,其中一个就是《十三势歌》。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不知道是谁作的。有人说是张三丰作的,陈家拳就说是陈王廷作的。不过我觉得它不是陈王廷作的。为什么呢?因为陈王廷有个《拳经总歌》,跟这个内容完全不一样。

《拳经总歌》是: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将两首歌诀作一简单分析,即可明了两者主旨的不同。陈氏歌诀立论于克敌制胜;《十三势歌》则不然,“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说,它是以养生为终旨的。据此可知,这首歌诀不应是注重技击的一般拳家所作。

对于《十三势歌》将来有机会再做全面讲述。这里仅从养生与武术结合的角度与层次,做一简要地串讲。

《十三势歌》可分为几段。从“十三总势莫轻视”至“得来不觉费功夫”为第一段,是总说。

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姿势实际上把各种动作都包括了。动功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只是名称不一样,变化的方法和灵巧度不一样。反正就是这些东西。姿势虽然重要,但最关键在哪?“命意源头在腰隙”。(有的说是“命意源头在腰际”。)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

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练太极拳关键在腰,所以这么解释不能算错,但是不够深刻。因为太极拳是用太极理论、理气学说作指导的,太极拳理气学说讲性命,讲意念注意“腰那个地方”就不够了,讲“腰际”或“腰那一片”范围就更大了。腰隙应是腰椎骨当中那个缝隙,即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那个地方是元气发生的地方。我们的《混元整体理论》中讲的混元神室就在两肾中间。人体里边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性。整体性的气就在命门那一块。

在性命学说里边,性就是神意,命就是气。“命意源头在腰隙”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这个“在”字。简单捷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练太极拳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不是想到命门,得从命门那儿出来。意念和气从那儿出来,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

     意识不是在脑子里边吗,怎么跑到那儿去了?那就得练。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

《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

一般对《心会歌》解释不够,以为“主”是重要,把它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实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个秩序,是讲的练功的步骤。即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丹田来辅佐它。用丹田气来辅佐腰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

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一动弹丹田连着手。丹田连着手就是腰连着手。太极拳不是丹田气直接过来,而是从脊柱“一身备五弓”这样过来。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气和意念真正要从腰部命门那儿出来。命门相当于“一身备五弓”中脊柱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到全身的整体。

练法是:一开始先注意命门,意念把气引到命门,气集中到命门之后,命门升发的气和全身的气联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发出来。这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把我们的意念、神、意、气、形往命门集中,等集中好了,习惯了,再从那儿爆发到全身。不是光注意它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这样才是从养生的高度来练太极拳。

把意念和气集中到命门,并从命门发出来,命门气一动,全身就动弹了。这里就有了虚实变化。意气形都集中起来都发挥了作用,这就是实。你往那儿一站,背后的两条肌肉(旧称筋)以及站立的那条腿中意气形都发挥了作用,这是实,抬着的那条腿是虚,这样的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

怎么掌握平衡呢?有个虚实变化。如,走路时两脚挪动呈现虚实变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这种虚实变化,它自己会调整好虚实,这种调整是无意的,自然发生的。比如走路一下睬空了,或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体一栽马上找平衡,周身就平衡了。平衡就是虚实的调换。有时不注意,一块小石头绊你一下,就会栽个跟头,什么道理呢?因为平时我们走路时很自然地平衡这么动,这儿加一点力量就不平衡了,就栽跟头。

有了功夫就不会这样。在练功过程中你要随时用意念来调整它:我这条腿抬起来是虚的,就把意念加重点儿,使它虚中有实;那条腿立着是实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使它实中有虚。“变换虚实须留意”就是这个意思。练功的时候要用意念来调整它。练太极拳随时都要有意念,动作说停就停,正往前进时说回来马上就回来。每一动作带着意念,就容易调整虚实了。

这么一比划是虚的,碰上东西,要实就来个实,需要走又是虚。

所以练太极拳时做每个动作都要用意念来贯注形体,这样才能“气遍身躯不少滞”。你要贯注周身,用意念调整每个地方。光注意一处,别处就空了。你往前一注意,前面实了,后面就空了,人家一拨撸,你就倒了,这是没有照顾周身。要气遍周身就要守住周身。太极拳讲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要整体的。智能功讲从整体练练整体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对“静中触动动犹静”这句话,一般解释为要注意练皮肤的敏感性,以便推手时能清楚感觉到对方,管它叫触动。作为推手来讲,这算听劲的一部分内容,这么讲是对的。

但是这句话我认为更重要的却是讲太极功。练太极功安静下来之后,里边就会出现动感,形体出现自发功。这时感觉很灵敏,甚至能感觉到身体哪儿不好。出现自发功后,在动的时候还要静,你千万不要随着它去动,这是练自发功的一个关键。动起来后还是处于静观,动犹静,动着还是跟静着一样,不要管它。

《道藏·显道经》中讲,练功时手舞足蹈动起来也属于自然之气,不是邪气,一般一个时辰(两个钟头),最多两个时辰,可以停止。

自发功有真动、假动和半动之分,假动是自己用意念来动弹的,真动是里边气冲的。我们有时躺着,里边气一冲,胳膊激灵动一下。拿气冲得动弹,那叫气动,是真动。有时气一冲身体一晃荡,这一晃是气冲的,它找不到平衡自己又回来了,这一半就不是气冲的,是自己恢复平衡的,这就是半动。自发功中有气动,有自己用意念暗示的动,还有半动。真正自己动起来,那是真动。一开始练站庄身体晃荡,这算不算自发功?也算,但非常初级。这是松驰平衡,内气还没有起来。

“因敌变化示神奇”讲的是两层意思,一层是身体里边的阻力(有病气,不好通)对于气的冲动来说是敌人,体内的气在冲动时要克服它,哪不通就解决哪儿的矛盾,就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作,或优美,或难看。

60年代我在北京日潭公园练功时碰到一个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说:“我在家练得好,在这儿练不行。”他练双盘坐时双腿搬不下来了,气不好通,那还入得了静?他说他在家练站庄可灵了,有时“二哥”来,有时“二妹”来。二哥一来是刚的,动作非常大,什么动作都有,有时翻个跟头撞到门上。二妹一来很柔和,晃晃荡荡,一个跟头眼看要栽到炉子上,它自己一晃又晃回来了,它自己自我调整。这个状态是真自发功。

现在自发功大部分都是哆嗦,那不是真自发功,只能算个半自发功。这是对人体里边的“因敌变化示神奇”。另外自发功真发起来之后,你从外面来攻他,他可以自动反应。1964年我曾给一位姓敖的女士看过病,她曾练过二年多真武门的掐诀念咒。她练功一年多的时候,发起自发功来能悬起三尺多高,别人用剑砍她,她会自动反应。另外她发起自发功来后可以给人治病,哪儿有病,就自动拍哪儿。所以自发功治病也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练太极功是这样,练太极拳则不然。练太极拳练得会懂劲了,皮肤比较敏感,推手时一搭手,就知道别人用的是什么劲(劲源、劲路、来劲、去劲、横劲、竖劲、大劲、小劲,等等),然后作出相应的破解反应。

我们是从太极功的角度讲的。这种讲法有根据吗?

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里边有两句与太极有关系:“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安安静静看玄关,神很恬然,气也静了,这时里边出现太极,这个太极是运动的。

“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这说的是练功的内容。有个门派练功时定在一处意守,一般是无定,不守。可太极中派是在有定无定之间。什么叫有定无定之间呢?要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守当中那个虚无。练太极功要用这种意念意守,不能死守命门,要先守而后忘。那儿空空洞洞,从有当中去守无。所以自发功不能绝对意守,死意守出不了自发功。不意守也不行,意念往命门一想就放开,空空荡荡,自发功就可以出来。所以这和张三丰的理、法是一致的。

张三丰的《打坐歌》中说:“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自做梦不能言。”神和气交合之后,浑身上下气都能动起来,这个情形谁知道呢?哑巴作梦说不出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是这个意思,讲内气要动起来。当然,练太极功气动后的意念活动和练结丹走任督二脉的意念活动是不一样的。

“事事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从练太极拳的角度来讲,你要用意注意每个姿式,然后就得到功夫了。但从练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练太极功每做一个动作,心得存在那儿,不是帮着它去做,而是放在那儿静观,去体会它是怎么动的。“得来不觉费功夫”,得到什么不觉费功夫?按古文讲,得之于内称为德,你在身体里边得到的东西称为德。道是宇宙根本物的体,德是用。“得来不觉费功夫”是指,自发功出现后你认真去体察,内气就越来越充足,你不用费力,很自然就得到里边的变化规律了。

第二段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基础功)

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站庄练太极功时,意念要随时注意腰间命门处,但又不能死注意,只须知道那个位置,那儿是一个球,意念中空空荡荡、无形无象,这样才行。然后“腹内松静气腾然”,按我们的要求,两个髂前上棘往腰阳关收,腹内放松,两肋放松,这样气就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往上顶,尾闾要中正。站立(或坐)时头顶百会与会阴成一条直线。从太极功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是讲站庄时的要求和意念活动。(当然练太极拳也应该这么练。)你按这样的要求去做,就容易出自发功。

关键是要找准当中那条直线。你要经常找,看百会和会阴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站庄时把腰放松,肩微往里扣,脊柱松直,意念从当中往下一放,百会跟会阴成一条直线,自发功就容易出来。

从太极拳的角度来讲,那是关于形体的要求。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更深了一层,那样可以调动内在的气机。

两者都要注意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头顶要悬,全身是轻的。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这是练动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真正启动内在真气很关键的一环。练太极拳练熟了,一动弹,里边气自然就起了。怎么做才容易发动内气呢?就是百会和会阴成一条直线。你练一段之后,意念一动,胳膊自己就起,它自己收回来,推出去。但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把腰松开。

第三段是:“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进修功)

一般太极拳书对这几句解释得比较简单,说练功要注意姿势,要体会屈伸开合,老师教你入门,用功得靠自己。其实这里边还有一层深意。

当你练太极功出自发功了,怎么去运用自发功?

“仔细留心向推求”。

这个“推”是个动作。包括自己单练的单、双推掌以及和他人合练的单、双推手,后者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而前者则是各家都注重的武术基本功。

各家拳都讲双推掌,单推掌是武术基本功。如少林罗汉十八手中就有双推掌。手从上面往下一落推出去,这叫双推掌,仔细留心向这个“推”来求。

求什么呢?“屈伸开合听自由”。这么推出去,再回来,一推一回不是屈伸开合吗?要自然地用意念去体察屈伸开合,动作很慢。这是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说的。

从太极拳基本功上来练双推手,推出去,回来时有小螺旋,又开出去……大小螺旋走。每个动作都很自然地开合屈伸。

如果从内家拳上走,每一个关节都转圈(仅手就有24圈),肩是圈,肘是圈,腕是圈……太极无处不是圈。走着圈去屈伸开合,从这个意义上去练太极拳。当然我们现在还练不了它,我们是先讲高级的,然后从基础的练起来。

“入门引路须口授”,如果我们不讲这个屈伸开合,你就不知道怎么做,就光练拳去了。可这个双推手里边有太极,有拳,你屈伸开合,走意不走气,慢慢手就很灵活了,气就能贯出去了。

“功夫无息法自修”,我觉得 “功夫无息法自修”有误,应该是“功到无息法自修”,练功练到没有呼吸了,那就要从太极功入太极道了。练功到高层次不是可以息住、脉住吗?呼吸停了,脉搏也停了,到那时自己靠内在的精神境界去修炼。过去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功夫无息法自修” 也是讲得通的,意思是说功夫是没有止境的,自己要勤恳修练,不要停止不前。一般拳书也都是这么讲的。

第四段是:“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论述练功的关键)

“若言体用何为准?”练拳有体,有用,什么是体用标准,拿什么来衡量呢?“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君,是主导的,骨头和肉(形体)是臣。有君有臣,一个是发命令的,一个是服从的,被支配的。练太极拳掤捋挤按,用意念去走拳,意念一动气就跟着走,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功同样是这样,那个气是自动的,意念跟着气走,是气意君来骨肉臣,形体动作是被气冲着走的。所以练太极功、太极拳都是如此。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体就动。

其实我们成人平常的动作都是如此。你想拿笔才拿笔去,想拿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擦才拿板擦,意念一想,形体就动。用气功的办法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生命运动规律强化起来,这就是功夫。功夫没别的,就看你让它干什么用。我们人的活动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意识一动,生命活动就去做。人的生命活动既然是这样,还练它干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引导它干什么。这较常人上升了一个螺旋。

“详推用意终何在”,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在哪?“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为了益寿延年。你练什么有什么,都是用意念去做。小时在我们农村老家,卖香油技术高的,直接用油提(有一两、二两、四两的)往瓶里灌,油成一条细线“嘟”一下就进去了,一点不洒。而技术不高的得拿一个铁灌注插在瓶里,然后往里倒油。你的意念往哪注意,它就出什么样的结果。你练什么内容,生命活动就按那个方向去发展。人的生命活动就有这么个特征。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个问题很关键。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那些专搞技击的太极拳名家们,一般活的岁数不太大,有的只活了五六十岁。我想他们就忽略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近代的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玉廷老先生就不专门注重推手、技击,他就是搞益寿延年,结果活了一百多岁。

“详推用意终何在”,详推的“推”字,既有推论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动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后者。若结合“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来理解“详推”,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用意念来想这个“推”。练拳可以用形体练,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体光想着练,就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果能如此,则目的可达,目的为何,“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也,我们老祖宗在数百年前,能把练太极拳的目的阐述的如此明确,真是能可贵,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段是颂辞,“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共有一百四十字,每个字都非常有用,把要说的都说了。如果不从这里边认真去研究,就会白费功夫,留下终身遗憾。我们还是把这个“推”字和前面一样看待。你光练太极功,内气动起来了,但若不从这个“推”中去求,就没有武功。这一推里边变化很多。因为武功中手的很多变化都是从双推手演化过来的。如果你有了太极功的基础,再从推上去做,既养了生,又练了技击。技击是个末末的东西,我们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我们要从太极功的高度来启动体内的真气,把身体功能强化起来,达到益寿延年。

开始练功时,要两腿并着站立。一般练拳的都不讲究两腿并,孙禄堂的形意、太极、八卦一开始都是两腿并,和立正的姿势是一样的。无极生太极,一开始是无极的姿势,所以第一章是无极学。同学们听听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释它。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安安静静呆着不动弹,这就叫无极。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动之后才是太极。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己。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长缠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无极学的姿势就是往那儿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浑浑噩噩。那太极学呢?第二式就是太极。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安静之后找那个虚灵的极点,也就是自己那个虚灵的意识。“我要练功了”,里边要动那个精神,那个虚灵的意识指的是这个。

“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气隐到里边成为德,现至外边成为道,练拳的内劲即意识的劲。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内劲、灵明的意念活动称为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太极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寿延年的。孙禄堂讲的太极拳是比较中肯的。太极功就是根据孙禄堂的太极拳简化而来的。

猜你还喜欢以下内容:

  • 【不传之秘】从《打手歌》看你太极拳功夫的高低
  • 问答 | 太极实战中为什么做不好引进落空?
  • 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略说推手中的接劲
  • 【第278期】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太极大师郝少如
  • 【第477期】干货 | 名师对话太极系列之三“虚是松到一定程度时的结果”
  • 【第65期】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 【第480期】视频教程 | 陈式太极拳-陈小旺大师讲站桩(下)
  • 练 | 太极拳 百“练”不如一“站”
  • 站桩 | 讲点连师父都不一定会随便传的东西
  • 【第62期】站桩很重要的筋骨之功
  • 【第四十三期】千金难买真太极(收藏版)
  • 【第431期】内家功夫站桩解秘 (下篇 )
  • 关于气沉丹田的心法口诀
  • 持续站一个小时以上,来看看太极拳桩功如何进阶
  •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
  • 【第430期】内家功夫站桩解秘 (上篇 )
  • 【第403期】站桩松腰系列:命意源头在腰隙
  • 【第291期】修练内家功夫必读/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
  • 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略说推手中的接劲
  • 【第三十三期】太极拳之云手的奥秘
  • 太极拳横跨步,只有“云手”一式
  • 太极高手苏学文太极功夫的五大特点
  • 【练】太极拳实战核心练习:推手八法向恺然:我研究太极推手的经过
  • 练 | 浅谈作为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
  • 学 |杨健候太极推手精论两篇
  • 太极名家 | 李雅轩论太极推手
  • 太极拳揉手秘验100句(实用)
  • 专题 | 太极推手二十五问,不会推来也会化!!!
  • 【第362期】推手是修炼太极拳大道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 实战 | 太极拳推手精义十九劲及古钟五个点的发法
  • 杨氏太极拳真传断手
  • 【第292期】推手是练习太极拳的检验和提高 掌握正确训练法出真功夫
  • 实战 | 太极推手中败中求胜秘诀——横轴
  • 技法 | 太极拳推手秘技 “接定彼劲,彼自跌出”
  • 【第467期】我说太极拳 | 何谓空?
  • 【第400期】杨式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下)
  • 视频讲解 | 洪传陈式太极拳中“云手"实战用法 精彩!
  • 【第227期】何轶群《太极求真录》之太极拳的横跨步法(共十八篇 )完结篇
  • 太极功夫手上始【学习篇】
  • 观点 | 太极拳错误的云手练法
  • 学 |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四点认识 解析技击之理
  • 【第426期】太极拳的最难学是什么?
  • 【第449期】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解密
  • 【第86期】太极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
  • 【第77期】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 【第283期】解密太极拳十大系列核心内容,可以好好练拳了!
  • 【第269期】破解太极密码——得此文尽解太极精髓
  • 【第90期】太极拳解密之十五:力发于脊
  • 【第83期】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 【第93期】太极拳解密之十八:力发于跟
  • 【第313期】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 【第401期】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
  • 【第422期】太极拳解密之松腰松胯
  • 【第二十五期】解密“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 【第76期】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 【第81期】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 【第87期】极拳解密之十二:动作到位
  • 【第63期】太极拳解密系列十八篇(下)
  • 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探密解析
  • 【第78期】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 【第79期】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 【第63期】太极拳解密系列十八篇(上)
太极养生堂 为了更好的传播太极文化,2016年全力打造,精致推出视频太极教学、实战,揭密系列篇。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 taichitang ,回复“视频”可以观看学习更多太极视频讲座。

太极养生堂  公众号:TaiChiTang  

每天更新和分享太极养生知识、理论、练功心得体会、太极名家讲解以及健康生活理念。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免费学习太极拳!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投 稿:欢迎您将身边练习太极或养生的故事、心得 、感悟及方法投稿给太极养生堂。投稿方式:关注太极养生堂给我们留言或直接发送内容。

版 权: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赠 送:关注后在公众号内回复可获得海量免费太极养生资料。

回复 101010 可获得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智慧养生(全集)视频

回复1001可以获得太极拳教程8套DVD视频教材+图书大礼包

回复10099可以获得《太极内功的奥妙》电子 图书

回复太极拳正宗可以获得《太极拳正宗》电子 图书

回复1003可以获得《逝去的武林》电子 图书

回复陈小旺可以获得陈小旺的中华武藏 陈式太极拳系列:《拳学阐微》 3DVD

回复张志俊可以获得太极拳实战大师张志俊《陈式太极拳32擒拿》《陈式太极拳32摔法》

回复陈氏太极拳可获得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电子 图书

回复陈瑜可获得陈瑜家传陈式太极拳170擒拿法DVD上、下

回复冯志强可获得冯志强心意混元内功(全集)DVD

回复陈正雷 可获得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陈正雷版)DVD

回复傅清泉可获得杨式太极推手DVD

回复黄康辉可获得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一路光盘版

回复“视频” 可获得海量太极讲座、实战视频资料(定期更新上传)。

回复“音乐” 可获得修身养性道家、佛家的音乐以及运动健身、练习太极拳的音乐(定期更新上传)。

给我们留言 :读者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把您阅读的建议和想法告诉我们,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互相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群


    关注 太极养生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