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成为金马影帝,凭借的是这部没什么人知道的电影

 

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了第53届金马奖影帝。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此外,该片还获得了最佳改编剧...



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了第53届金马奖影帝。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此外,该片还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并在上个月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艺术贡献奖”。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今年华语电影最后,也是最大的惊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部由梅峰导演,改编自老舍小说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以下内容原发于「外滩画报」11月4日推送,原标题《这部范伟的新片,也许才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



十月底的时候,《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电影结束时,影厅中响起了两波掌声。这些掌声,多数来自一群平日里对电影最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

大家都静坐着等待其他“惊喜”的发生,直到坐在后座的导演——梅峰站了起来,和大家示意,“今天没有安排对话,只是看片,谢谢大家。”



导演梅峰

导演梅峰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可能有点陌生。实际上他和大家熟知的曹保平、薛晓路一样,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教师,实打实的“学院派”。

同时,梅峰也是娄烨的老搭档,两人合作过《紫蝴蝶》、《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等作品,更曾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梅峰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前后两任主任管理下,整个农场经营情况变化的故事。

相比起老舍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在我的概念里其实是比较难改编的。小说元素繁杂,人物立体,但故事性偏弱,对于极具戏剧化的电影来说,颇有难度。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不过,梅峰通过增加配角戏份的方式,如三太太、童小姐、农场主等人物,从这些配角和两位主任——丁务源和尤大兴的互动——两家股东在人手安排上的较劲,把整个主题描绘的更深刻。

“没有问题”是男主角丁务源的口头禅。上到场主,下至农场工人,任何事情都能被丁主任处理的服服帖帖,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丁主任的阿谀奉承、八面玲珑。表面上把所有事情搞定,也给他自己贪污、争权做了很好的遮挡。



人物海报——丁务源

此前我特地重温了小说,阅读时脑中的影像更明晰,尤其是丁务源的形象直接代入了范伟的模样。可以说,范伟于“丁务源”一角,就如冯小刚于“六爷”(《老炮儿》一角),就是量身定制。

观众容易对演员有一个定性,认为某个演员就应该是某种特有的套路。这部作品里,范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丁务源”本身带点喜剧性,但是并没有因此,在演绎上让观众想到小品里的那个范伟,不仅保持了他自有的喜剧性质,更演出了反差的悲剧效果。

其他的人物改编,相较于原著而言,都做了一些“适当”的变动,尤其是秦妙斋这个形象,改编的非常有意思。

秦妙斋本身在小说里,确实是一个离家的富家子弟,但是在电影里,他的身份走向非常极端,变得更暧昧隐晦,仅仅自诩艺术家、富家子弟。虽然他遇见场主家小姐能以最简单的外语来招呼,但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他拖欠农场房租、在好友遇难时也不顾、想着办法赶走对自己不利的尤大兴。在他的身上,小市民的市侩感和庸俗样貌暴露无遗。



秦妙斋

此外在拍摄场景上,导演也力求真实,选择了重庆白沙镇——也是当年抗日时期大后方的地点,极大可能的还原了原著中的场景样貌。

有别于其他电影在演员口音、方言这些细节上的不注重,这部电影能在方言上,保持了“苛求”的态度,保证了全片的质感,这是最让我惊喜的地方。

农场场主本身是从上海逃到大后方避难的财主,嘴里说着上海话,其他多是本地操着重庆话的工人,除此之外,混杂了其他方言的人物。多方言的混杂,把整个时代从底端升华到现实,虽然远离战火,整体仍是一个混乱的环境,大家都是彼此互相抱团。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唯独左右逢源的丁主任没有自己的方言,他见场主夫人可以来句简单的上海话,和农场工人又参杂几句重庆话。这些细节在当下的电影里,都是非常难得的。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除了改编的精良和细节的用心,影片的整体视听风格也有强力的表现。

镜头多用固定景深的拍摄方式,颇为玩味的把所有人框在一个场景之中,配上黑白摄影,就像是当时整个封建思想把人框的死死的,没有机会逃脱出去。

原著本身像一个永不过时的黑色寓言,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地方,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依靠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影片中多次说到农场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实际上则是“反世外桃源”的存在。即使外边战火连绵,这里也充斥了一群有着封建思想的人,聚集了一堆充满劣根性的群众。

整个封闭的农场,装下的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影片中人们只有从外界通过一个摇晃的独木桥才能缓缓走进镜头,走进农场。

同样,当场景转换到重庆城中时,镜头也大多固定在农场主家门口,丁主任只能透过小小的门缝,和里面的侍女进行简短的沟通,用一扇小小的门就把那些世俗挡在门外。

影片中考究的黑白摄影,加上固定景深的长镜头,整体的镜头调度像极了侯孝贤。巧合的是,剪辑也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演员的入画和出画方式,像极了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中演员的走位。



《刺客聂隐娘》

梅峰为了追求表现最佳的景深效果,在空间上更借鉴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影片,比如《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1948年) 导演费穆

而在配乐上,影片尽量以环境音为主,仅有在几个转场和高潮的时候,配上简单的器乐,就连最后片尾配乐的地方,也是简单的淡出形式。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本片以最简洁的电影手法,重点回归剧本的起承转合,人物的矛盾冲突,把故事和人物烘托起来,导演以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三人的前后出场,把整部电影处理成充满黑白讽刺意义的三幕剧。

全片就像是一个说书人,和观众娓娓道来,影片没有太激烈的高潮,直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明白它所表达的寓意。

而事实上,这个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放在当下,一切都“不成问题”。

文 | 马夋   编辑 | 艾斯塔

图片来自网络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画报(the-bund)"



你可以试试点击下面这张图片↓↓↓


    关注 外滩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