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书法不得不说的事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神游于行文墨迹中,使人悠然忘世,心归于静,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



关注“真茶世家”,走进真产源、真品质、真健康。

茶与书法的发展
茶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茶和书法珠联璧合,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汉印分合韵编》中有多种写法的荼字。又据报载,曾在湖南长沙魏家大堆4号汉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质“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说明茶作为艺术的表现内容至少在两千年前就登上了书法的大雅之堂了。

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

茶助文思,文人爱茶,其中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从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到倪云林、徐文长、郑板桥、吴昌硕,他们都以优美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写茶、赞美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茶书法赏析
1. 唐·怀素《苦笋帖》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代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笋贴》中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2. 宋·蔡襄《茶录》 


宋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无论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上品龙茶)。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一个发展。而且,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除此之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宋代《宣和书谱》对蔡襄书法作如是评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
3. 宋·苏轼《啜茶帖》与《一夜帖》 
唐宋时期,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

《啜茶帖》:纸本 纵23.4厘米,横18.1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一夜帖》: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其文曰: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4. 宋·米芾《苕溪诗帖》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诗曰: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5. 明·徐渭《煎茶七类》 


徐渭对茶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文选楼藏书记》载: “《茶经》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经》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与《茶经》同列于茶书目录的尚有《煎茶七类》。行书《煎茶七类》刻帖的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煎茶七类》带有较明显的米芾笔意,笔画挺劲而腴润,布局潇洒而不失严谨,与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对照此书多存雅致之气。


如何将茶和书法的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神游于行文墨迹中,使人悠然忘世,心归于静,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闲暇之时,泡一杯茶,练练书法,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更多武夷茶故事请关注『真茶世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武夷茶市


    关注 真茶世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