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 “喜欢的书,我一本都不舍得丢在地铁上”

 

怦然心动,两生欢喜,固然是完美。但很可能对同一本书,我视若珍宝,你食之无味。...



距离我上一次在地铁上读书
已经恍如隔世
中国版“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出来那天
经过我在朋友圈的大样本观察
转发语大抵是这几种观感
“新世相又放大招了,执行力真强!”
“好玩,想捡到明星丢的书。”
“这个炒作忒牛逼了。”
一个上午过去
又发酵出不一样的声音
《这个年轻人在广州地铁丢了9本书,结果……》
结果这篇文章10万+
善良的我
还是忍不住戳穿这个试验的两个bug
一个是书上没有贴标签
路人:怎么可以随便拿人家东西呢
二是丢书的地点只在地铁
还是最挤的三号线呢
验证了用书占座的可行性?
 
那,实际情况会不会好点呢?
 
我也不知道
最近没坐地铁




无论得到的是赞誉还是诋毁,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能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讨论,新世相已经实现一个小目标了。

截至现在,微博话题 #丢书大作战# 已经引起了1.2亿阅读,9.8万讨论。

这年头,人们好像已经很难会为情怀买单了。生活压力那么大,早上一睁眼,要有多大的意志才能抵抗床对身体的诱惑,挤地铁又需要有多大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如何一边克服车辆前进的惯性,一边优雅地捧起书?

深谙国情洞察人性的理性派,已经用上帝视角下了审判,迫不及待跳出来说,活动不符合中国国情,英国井然有序的公共交通秩序和人文素质,放在我国就只能意淫。
但我觉得没必要这么较真。谁都不会指望一个活动就能“唤醒全民读书意识,提升城市人文气质”,但它值得尝试。

尝试的结果不可控,活动的成功与否难以量化,但至少现在,人人都知道了新世相,每一本贴有“新世相”标签的书都是移动广告,那么多媒体资源、滴滴顺风车、明星和KOL愿意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又算不算是一种成功?

新世相的资源整合、创意策划、花式营销能力,在自媒体大号里真是一股清奇生猛的力量。类似的在地铁上读书的“行为艺术”已经出现过了,早在2016年1月17日,一群少年占领了北京的西直门地铁站,在五道口时他们纷纷拿出一本书阅读,仅仅24分钟,这个伟大的行动就圆满结束了。



现在并不是有一个好的idea就够了,idea不值钱,落地执行又是另一回事。谁能不花钱请这么多明星跟你一起玩,谁能搞定10000本书、追踪书籍去向的系统设计,都不是简单的事呢。

再谈谈读书这件事情本身。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一直都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怎么说呢,就好比发现了一首很好听的歌,舍不得单曲循环一下子把它听腻,不想它烂大街成为2元店里的背景音乐,也不见得都会把歌曲链接分享到朋友圈,你当然会希望有人和你产生一样的共鸣——音乐的震动传递给鼓膜,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给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细胞,又经由听觉神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这样的迂回曲折,你不能期待同样的音乐能引起同样的心跳和感动。

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大概是不想参加这种活动的,或者至少,不会选择自己心爱的书丢出去,那些书可能写满批注,纸页泛黄,被我们用食指和拇指温柔地摩擦过右下角。要丢,也是丢《**入门到精通》、《**权威指南》、《21天学会......》,这些书,你会在地铁上看吗?这简直太粗暴了。

当然,总会有不少有心人贡献出有价值的书,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找到那个aha moment,很少是出自别人的安利,更多时候它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寻找的过程。我们连别人推荐的歌都不一定认同,更不会随便相信一个人推荐的书了,还要看对方是怎样一个人,起码在心里认可他的三观和品位,你不会去看一个在朋友圈转发《属猴的朋友今年注意了!如果你身边有属猴的人请为他转发!》的人推荐的书。

就算别人叫我推荐一首歌或者一个餐厅,我也会郑重其事认真对待,仿佛搭上了所有的认知和修养,不去辜负朋友的信任。

怦然心动,两生欢喜,固然是完美。但很可能对同一本书,我视若珍宝,你食之无味。

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智识是有门槛的,例如你想看一手资讯,你就要翻墙,要学好英文;看不懂一部电影,要懂得在电影大号、豆瓣、知乎去找大神们一针见血的影评。

不是说智识有贵贱之分,而是,太容易获取的,往往不需要思考,也就不够深刻。

家里的纸质书不多,现在习惯用kindle。但如果不用考虑占用的空间、性价比和便携性,我是多么希望有一整面墙那么大的书柜,每一本书排列整齐,散发着油墨的飘香,在温良的夜里,在橘黄的光下,它们将穿越时空的真理,古老的智慧,化作立体的空间感,在向我喃喃低语,我可以用食指上一圈圈的纹路,轻轻触碰它们每一个厚重的书脊,生怕太用力,在上面留下指甲的刮痕。我不愿意它们在地铁上流浪,被各种人的手蹂躏,挤压,折叠,撕扯。
 

好了不用说了,我写完这篇文章就去擦玻璃


读书是一件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事,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咖啡馆看书或工作,时而深沉忧郁,时而用45度角仰望落地玻璃窗外的天空,排除装逼这个偏见,有一种科学的说法是,咖啡馆提供了70分贝的白噪音坏境,不过分安静也不过分喧嚣,适当的噪音、流动的各色人脸、新鲜的环境,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意。

反正我是不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书的,我只会优雅地掏出kindle。
川普 | 黑镜 |  剩女 | 网易云音乐 | Algorithms to Live By
木村拓哉
|
菲律宾突突车 | 自我介绍
|
牛油果奋斗史
viviennetsi@foxmail.com


    关注 SugarBox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