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博山冬天的吃食们

 

-...





因为寒冷,人们便愈加渴求温暖。一片敦厚的阳光,一个温暖的火炉,一顿热腾腾的饭菜,总会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望。

博山的小吃本来就很吸引人,冬天里的小吃更加让人垂涎三尺,食物氤氲的热气在清冷的空气里扩散的格外快,引得行人不断侧目,停住脚步,接过摊主递过来的小吃,大快朵颐。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上班期间,总会有那么几种小吃让人念念不忘~~~




原编  |  小城素说    文  |  刘小鱼
童年里,胡同偶尔会回响起这如歌的呦喝声:

“江米糕~江米糕~”

一次连喊两声,一高一低,一长一短,像唱歌一样,每听到吆喝声,遍咕噜一下从床上跳下来,穿上鞋,跑出去了。

卖江米糕的小贩都比较讲究,带着雪白的套袖,大金鹿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车把上挂着个小桶,桶里盛着清水和刀,另一个车把上挂着一包洗净潮湿的玉米皮。江米糕粘糯,所以切的时候先要把刀在清水里沾一下,切下来的江米糕包在玉米皮里,我就一蹦一跳的跑回家去了。

“江米糕,一包枣,爷爷吃了孙子饱”,这是奶奶教的歌谣,随着时间流逝,这吆喝声也渐行渐远,听不到了。





“石榴蘸了,石榴蘸~”

小时候胡同里也经常听到这个吆喝。或者大集上,庙会上,糖葫芦被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糖葫芦的人高高的扛着,像举着一棵小巧红彤彤的山楂树。现在卖糖葫芦的小贩们开始选择大街的一角,沉默的站着。糖葫芦在太阳底下闪着金光。

好的糖葫芦,山楂均匀饱满,酸甜适中,糖的稠度、颜色都要讲究,串好的山楂伸到糖浆里面,在抹了油的玻璃板案板上一拍,金黄的糖风遍出来了,山楂的酸糖的甜,山楂的软糖的脆,在这小小的一颗里面中和的正好,叫人越吃越爱,停不下来。


小时候的冬天仿佛格外冷,帽子围巾严严实实的包着小脸,烤地瓜的香甜味儿却总能准确的钻到鼻孔里来。让老板在炉中挑一个大的,捧在手心里。手暖了,心里也暖了。

再到上大学的时候,仍然去买烤地瓜,和朋友一人捧了一块,在大街上边走边吃,青春,是不用顾及形象的。

传统的泥炉子烤出来的地瓜最好吃,地瓜皮上冒出了焦色的油,地瓜皮已经鼓起,轻轻撕开地瓜皮,烟熏味的热气冒出来,金黄色的瓤,咬一口,又软又甜。


再就是棉花糖了,毫不起眼的棉花糖机欢快的吐出糖丝,小贩手腕轻轻灵活的转动,一会的功夫一个大大的棉花糖球就做好了,接过来拿在手里,舍不得吃,先要看个够。多亮啊,多白啊,真像秋日里天上的云彩。多轻啊,好神奇,用嘴唇小心的抿一口,好甜!吃了棉花糖人仿佛也要轻飘飘地飞上天去。


传统的爆米花和现在甜腻的爆米花是不一样的。

村里大槐树的底下,架起一个葫芦形的黑乎乎的铁家伙,底下生上火,火苗欢快的跳跃着,鼓风机嗡嗡的吹着,爆米花的爷爷一手转动着炉子,一手添着火。

毫无预兆的“嘭”一声巨响,吓得整个人一哆嗦,熟了的爆米花已经散到长长的袋子里,于是等待的人们一边笑一边用yuan子、大簸箕盛了香喷喷的爆米花出来了。

那时候的爆米花玉米的最多,也有大米的,高粱的,麦子的,不管哪种,都散发着粮食原始粗犷的香味。乡亲邻居的说笑声,爆米花的热气,香味,浓浓的盘旋在村子的上空,久久散不去。


穿行于博山小城傍晚的热闹街道,牌坊和彩旗不断地擦身而过,一排排红色的街灯此刻亮起,光晕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照亮了货架上的商品。

前面白色烟气缭绕升腾,栗子的香味散发开来。小贩是个面色黝黑的大叔,粗糙的大手拿着铁铲在大锅中翻炒。大锅中油亮的栗子和黑沙糅杂在一起。

小城博山南部山区的栗子最好吃,栗子个头虽小,但是饱满、金黄、香甜,不知要胜出外地的栗子多少。糖炒栗子成了冬日街头一道温暖人心的景致。


在这冬日的傍晚,小贩们的推车在人流旁排成一排,烤串,烤冷面,煎饼果子,手抓饼等,在炉上滋滋作响,所有的香味混在了一起。拎着食物的人,洋溢着笑容,往家走去。

这些小摊贩的生活或许不易,但他们冻得通红的脸上都充满了笑意。这样的平凡人才是英雄吧,他们看透了生活的真面目,却仍然热爱生活。
现在,偶尔吃一次童年里的美味,就会想起过去的那些往事。其实珍贵的不是食物,而是关于他们的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最深最美的时光,我把他们隐在心里,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



......THE END......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轻旅行|轻文艺|轻摄影|





    关注 小城素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