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黎中信说《不朽的情侣》(下)

 

黎中信老师是我尊敬的作曲家,我走进黎老师家,带来一部有关贝多芬的影片和他一起分享,昨天我们分享了谈话的上半部...



黎中信老师是我尊敬的作曲家,我走进黎老师家,带来一部有关贝多芬的影片和他一起分享,昨天我们分享了谈话的上半部分,以下是谈话记录的下半部分。

【嘉宾介绍】

黎中信,作曲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和日本大坂音乐大学,后求学于(俄)彼得堡。著有《心里听觉》。作品:管弦乐《莲动渔舟》、《月下独酌》、《独钓寒江雪》;箜篌协奏曲《脸谱》;《交响京剧》;23集长篇电视连续剧《打破沉默》、26集长篇电视连续剧《破天荒》获中宣部第10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纪录片《寻找少校》获2007年“深圳首界DV大赛”评委会奖;专题片《纽约堡文化周》《公仆》《大爱无痕》《百年中英街》《歌者—丛飞》分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十优”作品奖、广东省第6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私享实录】



剧中正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孙:他这段小提琴协奏曲用在这个地方我是没想到的,如果是我自己做片子,我是不敢在这里用的,他用在和这个女的关系上。

黎:这说明他的作品很活。

孙:他干涉他弟弟结婚。用的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黎:这演员好像就会弹钢琴,手势都挺对。



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贝多芬。

孙:他是个很有名的演员,钢琴弹这么好?估计是制作的吧?他那时候这种演出谁出钱?

黎:一个是教会的,一个是贵族赞助。

孙:这时候他耳朵不好了,演出时什么都听不见了,这时候用他的主观听觉来处理,电影的处理比较好。

黎:他这么早耳朵就听不见了。

孙:他把“命运”用在这里。

黎:你看他把这用在这里,(画面中是拿破仑军队炮轰巴黎)这时候音乐也是一种载体,这实际上告诉你这跟命运有关。

老贝的《命运》第一乐章

黎:三重奏。

孙:现在国内的室内乐已经变成一些活动,比如楼盘开盘的背景,完全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

黎:他这片子女主角不是很集中。

孙:演员也不是很有名,除了罗西里尼,也就是现在这个,她是英格丽褒曼的女儿,其他都名气不大,不属于那种明星片。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孙:也许是导演故意这么安排,怕观众出戏,传记片可能有这个特点,不能用许多太有名的演员,不然容易出戏。

黎:有道理!

孙:像我们的“建国大业”一堆明星,根本就不是那个人了,太出戏了。看这种片子如果对音乐有些了解看起来更过瘾。

黎:是,音乐是影片的一部分,成了一种故事的载体。就像我们中国人的成语,就像典故。他的音乐就是起着典故的作用,不仅是贴的适当,在影片中作用是起结构性支撑的。

(黎老师夫人终于忙完,坐下来一起看片)

林虹(以下简称林):就像你对这个音乐很熟悉,就像生活中熟悉的一句话,你在影片中听到就有亲切感。所以如果对音乐了解,看这个电影就跟亲切。你看着电影一放《欢乐颂》大家都很亲切。

孙:贝多芬一家子都有些神经质,爸爸、弟弟和他性格都暴躁。

黎:他弟弟死了。

孙:你说德国人怎么出这么多作曲家?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太多了。

黎:这个有传统,俄罗斯也这样,世界上大音乐家大概有三分之一是俄罗斯的,三分之一是德国的。这和他们的君主喜欢什么也有关系。

孙:可能跟他们国家的严谨啊,和对音律的研究的科学性有关吧?

黎:但是他严谨并不死板,一点都不死板,音乐上特别活,像莫扎特的东西特别活,但像巴赫的确实严谨。

林:他音乐好也不是孤立的,你看他生活的环境都这么讲究,潜移默化了。



这张老贝比较传神

黎:我感觉他们的建筑就是音乐,音乐就是建筑,是时间的建筑,一回事。

林:所以你看人家的盘子和器皿能做到那个水平,整个生活的氛围都这样。

黎:还有我们强调艺术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人家不这样,他们认为音乐人首先是手艺人,音乐的精密度从手艺开始的,没有手艺,那音乐家就是空的,下面接不住。

孙:是,我们很多人现在就是不承认自己是手艺人,不好好学手艺,无论编剧导演摄影,都顶着个名头,都把自己当艺术家。

林:而且你感觉到人家的音乐和艺术就在生活中,而我们一说艺术就是奢侈品,就离我们过日子远着呢,氛围不一样。

黎:哎!他这闪回套闪回。



贝多芬儿时常遭父亲暴力殴打

孙:这种手法要慎用,他爸爸又揍他,贝多芬从小就揍大的,我们的也有钢琴家是揍大的,是不是爸爸都看了贝多芬传。

黎:学音乐的很多都这样。

孙:贝多芬也没个后代,所以怎么拍也不怕,但是这片子也没损害他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

黎:有些调侃,但是没走样,西方人可以对老祖宗调侃。

林:但也爱得不得了。

孙:这一段是史实,那时候开始时兴罗西尼了,听意大利歌剧,什么《塞维利亚理发师》这些,他有点过时了。作曲家是有怪脾气,在我看来,有些确实是创作状态表现出来的怪,但也有一些是装的。

黎:作曲家在工作时情感不能受阻,你一打扰一压抑,音乐也压抑了。

林:而且不能常规,像黎老师就要变着法来。他不知道白天黑夜的,生活没规律,思想也没规律。



侄子和贝多芬冲突

孙:这是贝九的开始。

黎:这一段用的合适。他侄子说他的欢乐颂是儿歌,还真有点像儿歌。

孙:他侄子要自杀这段用的是“英雄”的第二乐章。

黎:这一段用的好像不太合适。

孙:这是葬礼的音乐。他这也符合电影创作规律,到结尾前几分钟人物处在最低潮,之后等待着高潮,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开始。

黎:虽然悲惨,但也符合艺术家的取向,他痛快,这比那种约束自己的好日子可能还舒坦。

孙:解开了谜团,原来最开始他约会的女人竟然是他弟媳妇,这就是他不朽的情人,整个结构还是很电影的。



电影中他弟媳妇比较像村姑

黎:弟媳妇原来跟他,后来嫁给他弟弟,怀的孩子也是他的。

孙:这个第九交响曲首演不知是不是仿照当年首演的规模来拍的。

黎:那时也没这么大的音乐厅。

孙:不像现在什么都搞大了,我们有些音乐会那么大的乐队坐在上面都看不出很大。



“贝九”首演现场

黎:这段合唱用在他对童年的闪回比较合适。

孙:导演还是很懂音乐的。

黎:你看他节奏多自由,而且很合情理。

孙:在贝九首演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童年,音乐家的传记片的结尾音画做的都很好,比如《莫扎特》。这个躺在水池的画面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也用了,李安是跟这个学的吧?

黎:先是躺在湖面上,后来就融入到星空中。



李安的《少年派》有点学这个,连镜头运动都一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孙:他完全听不到欢呼声,已经演奏完了。

黎:他处理的好,其实已经演奏完了,但是还是再出音乐,一般导演不敢这么用。

孙:都是为故事服务。快要结束了,这时他交出了他对侄子的监护权,还有音乐。不是有人说吗?现在世界上每一分钟都在响起他的音乐。

黎:他和弟媳妇和好了?



不朽的情侣原来是他弟媳妇

孙:他最后还是没什么钱,当时的稿费并不多。最爱的人是他的弟媳妇。其实也是个迷,实际是不是这样也不知道。所谓传记片也可以有对历史谜团的一种猜测。这时候响起了他的皇帝钢琴协奏曲。

这是结尾音乐

孙:结束了,感觉怎么样?

黎:也是一种拍法。

孙:还在音乐家传记片的范畴内对吧?

黎:贝多芬是个特别伟大的人,划时代的,他不是一个简单搞音乐的,填个砖加瓦。

孙:涉及音乐的每一方面,是集大成者。

黎:他的动机、发展都是前无古人的。

孙:他的东西我也百听不厌,他在柔情的东西里面都有刚的东西,像第六、第四、致爱丽丝都有筋骨在里面。

黎:就像他侄子说的欢乐颂像儿歌。

孙:正因为像儿歌才传唱这么广泛,这个不一定是他侄子说的,可能是导演借他侄子的口说出来的。

林:也许他们小时候的歌谣中有这种旋律呢?

黎:这个可能性小。

孙:他的原创性还是很强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倒有不少从民歌曲调中来的。这么伟大的作品、全球这么唱,如果是抄来的或者借鉴来就价值不高了。

黎:他创造了一种技术,他随便几个音,通过这几个音他可以发展成很大的东西。

孙:所以不是有人说贝多芬很省材料嘛。

黎:他就没必要去找民歌什么的,他随便找几个音,就能发展成宏大的东西。

孙:比如“第五”开始的“命运在敲门”,就那么几个音,来回做。

黎:他就这个几个音可以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孙:说的太好了,今天就到这,谢谢黎老师,林姐,谢谢!

【影片信息】

导演: 伯纳德·罗斯

编剧:伯纳德·罗斯主演: 加里·奥德曼 / 杰罗恩·克拉比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约翰娜·特尔·斯蒂格类型: 剧情 / 爱情 / 音乐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1994-12-16片长: 121 分钟又名: 永远的爱人 / 贝多芬传 / 永恒的爱人

【故事梗概】

贝多芬去世后留下一封情书,收信人是“永恒的爱人”。她是谁?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过怎样的影响?这部贝多芬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三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影片对《欢乐颂》的处理尤其有创意: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个小男孩走到池塘里,躺在池塘中央;镜头拉出,池塘里反射出无数星星,镜头越拉越远,直到小孩消失在星星中。那是编导将这段人类最崇高的音乐视觉化的成功尝试。

文章属原创、转载需许可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责任编辑:猪小娜


    关注 传记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