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4)

 

喜庆的最高形式在中国表现为吃。...



喜庆的最高形式在中国表现为吃。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
人们常说“食在中国”。确实,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对吃最为讲究、也最有研究的国度:不仅烹饪方式多样,而且菜系众多、花色丰富。在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神祭祖等,更是对“吃”极为看重。

作为一年之中人们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是受人重视的日子,尤其是有些节气还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么,在不同的节气里,都有哪些关于“吃”的习俗呢?

立春这天,全国各地都有咬春和尝春的习俗,从吃生菜、嚼萝卜到吃春盘、春饼、春卷,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传统饮食习俗。

春卷——皮一般用麦面制作,也有用鸡蛋饼、豆腐皮制作的,馅料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南方则多用白菜、肉丝、虾米、豆沙、水果等。今天,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一种世界性食品,凡有中国餐馆的地方就有春卷。在国外许多地方,春卷甚至已被看做是中国食品的代表。



在陕西一些地区,人们有过惊蛰吃炒豆的习俗。人们将大豆用盐水浸泡后再放在锅中爆炒,大豆在这里代表毒虫,泡过的豆粒在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象征着虫子在锅里受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吃掉炒豆也就意味着吃掉虫子、消灭害虫。



春分日,民间有吃春菜的习俗。所谓春菜,就是一种野生苋菜,又称春碧蒿。春分这天,人们到田野中采集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民间俗语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表达了人们对一年之中美好平安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北方地区有在谷雨这天吃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正是香椿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或炒或拌或油炸,皆为佳品。



南方地区则在谷雨这天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谷雨茶,又叫雨前茶、二春茶,即谷雨时节采制的新茶。此时南方雨量充沛,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正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而谷雨茶品质极高。



立夏尝新。立夏时节,各种时鲜蔬菜及水产品等开始纷纷上市,遂在民间形成了立夏日尝新的习俗。各地之“新”有所不同。苏州“立夏见三新”指的是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镇江“立夏尝八新”,指的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石首鱼(黄鱼)。



上海人称立夏日吃糖梅子、酒酿、咸蛋为“尝三新”。



立夏饭。立夏当天,我国南方很多地方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立夏饭”。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方的重要习俗,南北各地夏至面的种类有很多,如汤面、炒面、卤面、过汤面、珊瑚面、翡翠面、浇头面等。各色面条中,又以凉面最具特色。



制作凉面时,先把面条下沸水煮熟,再用凉开水过一遍,放入黄瓜丝、小萝卜丝、芝麻酱等食用,味道清凉爽口。人们相信,吃凉面可以防暑降温,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山东胶州等地,夏至面又有“入伏面”之称。



芒种时节,长江中下游一带阴雨连绵,此时恰值梅子成熟,故曰“梅雨”。此时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即煮梅)后方可食用。所以,每年芒种时节,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家都有煮梅食用的习俗。



小暑时节,在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吃伏羊”的传统习俗。此时的山羊,经过数月青草的滋养,正值肉质肥嫩。人们相信,吃伏羊可以排汗排毒,祛除冬春时节聚集在体内的湿寒之毒,有利于身体健康。故徐州一带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大暑这天,福建莆田一带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俗称“过大暑”。

先将荔枝浸泡在冷井水中,待大暑时节一到便取出品尝,既清凉又滋补。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地方名吃,肉肥脆嫩,味道鲜美。



米糟,将米饭拌和白米曲使之发酵,熟透成糟。大暑这天,加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广东很多地方有在大暑时节“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属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故被誉为“仙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又称凉粉,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消暑甜品。民谚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之说。



民间有大暑吃童子鸡与老鸭、饮伏茶进补消暑的习俗。童子鸡,指刚生长成熟但未培育的小公鸡,童子鸡鸡肉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老鸡,营养价值高,而且肉质细嫩、松软适口,易于被人体吸收。老鸭,民间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鸭肉蛋白质高,且脂肪酸易于消化,民间认为是“补虚劳的圣药”。



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伏天引用的茶水,虽名为“茶”,实际上却是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野菊花等十多味中草药合煮而成。盛夏喝伏茶,有很好的清凉祛暑之功效。



炎炎夏日,人们往往没什么胃口,加上饮食清淡简单,故体重大都会减轻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以弥补夏天的损失,称为“贴秋膘”。贴秋膘,不仅可以弥补暑夏的亏空,同时也是为身体做好储备,增强御寒抗病的能力,以迎接严冬的到来,故民间有“秋季补得好,冬天病不找”的说法。



霜降时节,正值柿子成熟之时,因此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此时天气转寒,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预防感冒、流鼻涕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食品,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贮藏起来,等到春节或来年春天时再享用。



小雪、大雪时,民间还有腌菜的习俗。蔬菜腌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加工与贮藏方法。腌菜的目的在于贮藏,使蔬菜能够跨季节使用。如今,腌菜不再是仅为解决温饱问题的裹腹之食,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调味品,具有助消化、消油腻、调节脾胃等作用,是一种开胃的大众食品。



小雪时节,台湾中南部沿海渔民有晒鱼干以储存干粮的习俗。小雪时节,乌鱼、旗鱼、沙鱼、豆仔鱼等来到台湾海峡,渔民开始纷纷捕鱼并晒制鱼干,为接下来的季节储备粮食。

我国传统医学及养生学认为,人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个小宇宙,宇宙中的各种变化亦会对人体有影响,人体也会对宇宙中的各种变化有感应,尤其是四时节气交替变化所带来的的风寒湿热等气候环境,对人的情绪及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古人认为要想长寿延年,就要顺应四时。表现在“吃”上,就是要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天象与物候特点,分别吃些能够顺应本节气特点的食品,以达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祛凶祛恶之功效。
节庆君预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新气象,玩得开心、吃得舒服~

本文观点来自《国际理解课程·不可不知的中华文化》丛书之《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

编辑: 黄莺 邹梦圆

美工:臧帅 闵杰伟

插图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jieqingtougao@126.com


    关注 我们的节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