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让我们离娱乐至死越来越近|工作

 

按此趋势下去,我们只会离赫胥黎的预言越来越近,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因工作需要,随着自媒体的平台越来越多,公司要求一文多平台发布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因此除去“微信公众号”,我们在申请相对容易的几个平台都有注册,“今日头条”、“搜狐公众平台”、“UC订阅号”等平台都会发布内容。当然,从流量的角度来说,“今日头条”的效果会好很多。因此我便开始关注“今日头条”。到目前为止,我在今日头条共发布文章16篇,各项指标数据如下:



对于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受众范围相对较小,有这样的阅读量我亦无话可说。当然,今日头条还会提供“头条广告”功能,给予头条号创作者一定的收益,这几个月的收益如下:



对此,我表示情绪很稳定,感谢“今日头条”给了我两个包子的钱。因为运营公司的自媒体,自然不能依赖这样的广告收入,但同时对头条号的运营和收益也可以参考一二。

但作为运营者,我想探讨的当然是什么样的内容是受众喜欢的,阅读量高的。因为内容运营如果没有阅读量,基本就失去了运营的重要和隐含价值,于是,我开始留意什么样的内容容易被推荐,什么样的文章容易展示在读者眼前。然而,结果并不令人乐观。我查看了“今日头条”的推荐,随便翻了翻,出现如下画面:



鉴于“今日头条”所自诩的推荐机制,我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娱乐新闻,我看的太多,所以它根据我的浏览足迹,智能给我推荐了这么多这种类型和格调的新闻。接下来,我点击了右边的“热点”和“社会”专题,翻了翻,结果如下所示:





鉴于此,我开始渐渐变的不淡定了。究竟是什么开始让平台上充斥着类似这样的新闻?是受众的眼球、点击率、窥私欲,又或是其他?作为一个初入互联网行业的小白,我自然不懂得其中的推荐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但新闻学的一些常识,却告诉我,“今日头条”越火爆,我们离娱乐至死的道路就越来越近。

 

在新闻学有一个“培养理论”的观点,美国传播学者伯格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从某种角度来说,类似“今日头条“提倡的剔除传统的编辑制,只要内容受欢迎,都可以上头条。正是这种推荐机制,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娱乐世界象征性现实,我们在这样的现实中,慢慢接受,甚至为了浏览量,逼迫着自媒体人开始朝着“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挖越深:标题党、噱头、秀下线……以至于,在我的网络空间里,充满着类似我上面所例举的状态:满屏都是毫无营养的娱乐、八卦。



新闻学中的另一个理论是“把关人”理论,它是指: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传统的媒体,在新闻采编上,既会凭借着新闻人敏锐的新闻嗅觉,同时也会兼顾到所在媒体上的品牌、调性、偏好,选择性的采写新闻,但其中有两个是毫无疑问的:1.媒体不管如何定位,都会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可以说媒体人既是新闻把关人,受众同时也是间接的新闻把关人。2.经过新闻人精心采写的新闻,无论在可读性和真实性,,乃至新闻道德上,都会比一些毫无节操的自媒体人更靠得住。

而靠着所谓的“推荐机制”的“今日头条”凭着海量的机器筛选和短时间的人工审核,究竟会有多少高质量的信息被推荐呢?打开我们的“今日头条”界面,我想一切都将不言自明。



如今,各个平台似乎都在自媒体上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我想如果没有解决类似“今日头条”上的问题,所谓的内容、自媒体,只是过眼云烟,一把虚火。到头来,我们留不下任何东西:这个时代杰出的媒体人、这个时代伟大的作品,都会在这一把虚火中毁于一旦。

按此趋势下去,我们只会离赫胥黎的预言越来越近,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注:新媒体小白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注 何人斯夜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