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小吃看看

 

河南小吃之豫西小吃...















端午节----                                  黄酒米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

珍藏省博物院‘虢国墓地’酒器具表明,古虢国【今三门峡一代】酿酒历史久远[远古交通不便,做酒多系自产自用]。传说,唐代杨贵妃就因食用灵宝家乡黄酒米而丰满健美。据[【地方史志]]:因豫西土塬干旱少雨,多种谷物。人们用小米熬汤,蒸做小米糕、小米棕,小米做黄[米]酒.....明.清乃至民国,春、秋季节,在街头,庙会皆有卖黄酒米的小贩。现在,走乡串户的小商贩多带俩桶黄酒米,一壶[原汁]黄米酒叫卖。

黄酒米做法简单:将小米10斤倒入贴地摆放瓷盆,加20斤井温水泡俩晌[6-7小时]。用箩筛沥水。小米放笼上[古时,放甑锅中蒸]。中火蒸45分钟。揭开用井水冲一遍。晾温[30-40度]。将制作醪糟用的曲母一两[春,秋用35克左右]擀碎拌匀小米。瓦盆中倒扣一钵碗,小米装入。捂盖严实。放在温处[30-40度]。少则一天[24小时],多则两天。就飘溢出甜甜的酒香。

黄酒米如灵宝天然颗粒金般色赤,粒粒分明。味道甘甜。即食或开水冲泡皆可。长期食之,治反胃、热痢,有暖胃,活血之功效。食后,令人脸红耳热,头脑飘飘然。

其下的黄米酒,[十斤仅产二三斤原汁,酒度数有20度],色如玉,口味绵淡甜香。喉爽胃舒的快感犹如美酒加可乐一般,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醉卧至日上三竿。

母亲节【或儿童节】的食品

狼扣眼

作者:杨宁波  李宏伟制作拍摄

陇海铁路未修筑前,小秦岭的狼成群接队到黄河边的农庄里觅食。傍晚,借着夜色,沿着河床,狼溜进沿河而居的村落。偷鸡,啃猪崽。连小孩也不放过。闹了一夜,未有收获的狼,大白天藏在田野外的坟头,借农人劳作之际下手。农忙时节,妇女.儿童得上地帮忙。于是,狼围着孩子转。赶也赶不走。孩子顾不上玩耍,惊恐地围绕着大人。

等到农闲,母亲们想抚平孩子的忧愁。便做一种名叫‘狼扣眼’的小吃。

水磨磨制的玉米面,用细箩筛放擀面杖来回拉动。筛选更精细的玉米面。少参合麦面,增加黏度。用沸腾的水冲烫,洒些糖,搅匀晾凉,捏指头尖大小的一份面泥,轻轻按中间,压作似一掰俩瓣的杏肉瓤子。

锅里丢些红小豆,添水烧开,为了汤汁更加红艳,舀起汤水,再倒下去。像扬场一般。待红豆成泥,把捏好的杏肉瓤子煮煮。

红豆汤像狼的眼睛那般红艳艳,漂浮满碗的杏肉瓤子挡住狼的眼睛。假如把和狼眼眶一般大小的杏肉瓤子捞起来,刚好安在狼的眼上,刚好挡住狼的眼珠仁。瞎了眼的狼虽四处转悠,却不会发现孩子的踪影。更伤害不了他们。

享受甜丝丝的美味,听妈妈的鼓励.打气,早把狼抛到九霄云外。

陇海铁路修筑了,比狼嚎不知大几百倍的蒸汽机车声,震得地动房抖的铁轮,让狼们躲在山里都惊慌失措。从此,难觅寻狼的踪影。

不受狼的骚扰,孩子们到处兴高采列。只是,那饱含浓浓母爱的‘狼扣眼’小吃仍传下来。

灵宝立秋---               立秋食俗

全国各地 素有“贴秋膘”一说。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热,但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吃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炎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小炒肉、红烧肉,以及饺子、煮鸡、炖鸭、熬鱼汤等。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天津的立秋食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东、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河南呢?豫东,豫西各不相同。豫南,豫北差异很大!

豫东很多地方[主要是农村]这天,大包小包带着礼品走亲访友。接待的那家好酒好肉,让所有人酩酊大醉。许昌市为最!

豫西这天,合家包饺子。麻花拍碎,野菜剁碎,用纱布包裹,挤去水分,熟油拌匀。包特色水饺。或大肉,韭菜合包。以陕县,灵宝为多!

豫南这天,吃大菜!肉是主角。大肉,鸡,鱼....炖.煮.烩.炒..十八般厨艺用遍。南阳市比较重视。

豫北人不显张扬,这天,给祖宗上香献汤。感谢他们让秋天和收获来临。


    关注 中原商界DM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