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任俊峰艺术作品欣赏

 

:任俊峰。x0a1987年出生。x0a2010年毕业于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专业。x0a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高级研究班。x0a异述坊艺术馆驻馆艺术家。x0a草原油画院画师。x0a内蒙美协会员。...





任俊峰1987年出生。

2010年毕业于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专业。

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高级研究班。

异述坊艺术馆驻馆艺术家。

草原油画院画师。

内蒙美协会员。

中国意象研究会会员,中国意象研究会内蒙古负责人。

作品

毕业作品《集市》以最高分被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9年作品《温暖的沉寂》入选春回草原内蒙古小幅油画作品展。

2011年作品《前院》入选建国60年大庆油画作品展内蒙展区。

2013年作品《山雪》入选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小幅油画作品展览。

2014年多幅作品入选闾山情·首届清美油画写生作品展。

2014年作品《那有条老船》入选内蒙古第四届写生作品展。

2014年《活着-6》、《活着-7》入选中韩国际文化交流展获铜质奖。

2016年舟艺术空间黄金周艺术家邀请展。

作品欣赏(油画棒)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1)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2)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3)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4)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5)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6)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7)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8)




油画棒 A4纸 2016作品 (9)


[b]关于每晚一张油画棒[/b]我每晚都会画一张油画棒,为此写一点感想。

水滴石穿

  提到“水滴石穿”人们总是会想到《老子》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的水战胜了刚强的石,这种以柔克刚的大反转式的结局总是让我们这些弱者向往不已。不过想了半天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弱之胜强”好像总有些不靠谱,最起码我们也听过“鸡蛋碰石头”,看来水滴石穿里面蕴含了某种强大的力量。

时间的力量  在时间的力量下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就像河流把大地侵蚀成了峡谷,就像一粒小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就像单细胞生物进化成了人类般的高等生物,就像水滴石穿。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我们看到石头被水滴穿透,我们震惊于这种以弱胜强的结果,却忽视了时间的积累,时间的力量。而当明悟了时间的力量时,我们只能感叹我们语言的匮乏,无法形容其强大之一二。我们只能羞愧于我们自身之渺小,在宇宙130亿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的存在约等于零。

 我崇拜时间的力量,迷恋时间的创造。我希望我自己就像水滴一样,被时间的大手推动向前,以柔弱之身躯撼动艺术的刚强。“每晚一张油画棒”的想法就来自于此。每日一思,每日一画,不急功近利,也从不停止。让时间的力量在我的手下流出,在我的头脑中刻下痕迹,我不知道最终会得到什么,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力,她在生长,扎根于我的思想与生活中,她已经成了一件无法与我剥离的的习惯,她就像一颗有生命的植物,我要做的只是为她浇灌施肥,看着她在时间的力量下成长。

崇本息末  道家讲“崇本息末”(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对《老子》的注释)。在时间的力量下,如果“每晚一张油画棒”是一棵生长的植物,最终结的果也就是“末”,而我的浇灌施肥(做学问)就是“本”。我想要得到好的“果”只要做好浇灌施肥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我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很多时候“每晚一张油画棒”都是我的无意识行为,我并不会刻意追求某种特定面貌和特定的情感属性,这一切完全出于本心,是精神最自由的流淌。过程中对艺术的感悟在我的生命中不断的生长,积累,升华。每天的作品只是我艺术之路过程中的节点标注,她并不是终点和结果,作品已经完成就与我无关,时间会推着我向前走。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享受着艺术的生命力给我带来的滋养,我信仰时间的力量,积日累久水滴石穿。

                                                   任俊峰

作品欣赏


《白山》120cm×100cm   2016年



《大风景》120cm
×100cm  2016年



《无为之山》150cm
×100cm   2016



《两只公牛》50cm
×80cm     2016年



《理念马的复制》60cm
×60cm   2016



《公狗》50cm
×80cm   2016年 (2)



《公鸡》50cm
×80cm     2016年

杂谈总有些朋友会问我你每天搞的那个“艺术”是什么,想让我这个搞艺术的小子能够给出一个三言两语的标准答案。每每我只能无奈的说,艺术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三言两语更无法解释清楚。

    前些日子我听了一堂书法的公开课,授课的老师在我们这里也小有名气。讲到笔法技巧时真的使我茅塞顿开,可提到艺术理念我就无法恭维了。什么“艺术就是技术”,“古人已经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在言语之间总是要告诉我们一种艺术的标准,就是他推崇的所谓传统。古人的前人的才是经典,传统的才是正宗,其他的都是野狐禅。

    我也经常会听到艺术家朋友面红耳赤的争论到底谁的艺术理念才是正确的,这个正确与否我想就不用争了,因为艺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错,就算是高与下当事人也很难正确的评判。

    在艺术圈子里我总会听到一些答案或标准,在很多人那里艺术已经是一个闭合的问题了。当然我也能够理解,这是一种害怕面对复杂问题的本能,因为这样更能让人接受,也便于人们理解和学习,可是把艺术圈在这样一个闭合的小圈子里真的对吗?那还是真的艺术吗?

    使一个问题得到一个闭合的答案,是人类基因中的一种诉求,就像下雨、月食。古人无法理解,就会给出一个答案,雷公电母、天狗食月,这时问题就解决了。苦恼消失了,但同时对真知的好奇心也消失了,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本身的生命力也消失了,一个可笑的“答案”就这样把这个问题“杀”死了。

    艺术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问题,她和艺术家有关,和社会有关,和时代、历史、政治有关,和哲学、科学、宗教有关,和生命、自然、创造有关.......这个问题大到闭合不上。她开放着、包容着,她有着无限的可能和方向,她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一个闭合的简单答案肯定无法诠释艺术的真谛。你若问我艺术的明天会是怎样,我给不了一个“天狗食月”般的答案,我只想说不知道。我无法预知她的形式和模样,我甚至无法预测我的作品明天的呈示,但我知道她有无限的生命力量,因为“未知”会给她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新鲜的血液。昨天已成已知,明天一定会有新的生长,新的希望。艺术的这种生命力正是我为之着迷不已的,这一刻的我已成过去,下一刻的我还是未知,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人无法接受,而我却爱上了她的这一点,因为我可以永远在路上。




    关注 凌文文化201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