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模式对长江以南部落国家的更替启示

 

文 / 王胜Dj_wang76先有部落,后有国家。部落与部落的融合形成部落联盟,一是通过战争兼并,一是通过生...





先有部落,后有国家。部落与部落的融合形成部落联盟,一是通过战争兼并,一是通过生产协作、联姻。然而能让很多部落在同一时间建立联盟关系的是自然灾害,也就是舜禹部落联盟时代的大洪水。 抗洪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模式,具备了国家雏形。一般认为,夏是最初的国家。

夏这个字,是指事会意。有手,有人头面具,有足,说的是祭祀,一个人双手捧着人头面具,也可能是鼎,缓步前行。国家的标志,有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祭祀共同体,军事共同体。







而洪水的发生并不限于黄河,还有长江,所以,舜和禹不一定是同一地域的人物。根据传说地名等推断,舜是余姚人,禹是山西人,两地先后有国家形成。

夏和商皆为黄河流域国家,两者可能在同一时期并存。夏具备商的祭祀等特征,但不具备商的优良。商的篆书,上面是辛,指五谷也指金属,中间有鬲,鬲下有罐。商有两层含义,一指粮食造酒,一指青铜冶炼。这两门属于当代生物化工的技术反映出商的科技素养。





丰(豐)这个字,则专指造酒。上面是谷物(丰),容器有孔道,酿出的酒液则流进豆中存放。去年曾尝试过酿了一回高度数米酒,结果失败了,感觉这门技术不容易掌握,它涉及酒曲、消毒、温度控制、氧化等环节,比作面包要难。所以,商代人能酿酒,了不起!而矞这个字,专指铸造青铜戈。







酒是琼浆玉液,酒的售卖能积累财富,酒能激发斗志,过度饮酒则醉酒。青铜器的铸造则促进生产力与军力。总之,夏最后衰弱了,商最后强盛崛起了。《史记》记录商多次迁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运艰辛。但《史记》记录的是黄河流域的历史,而当时人类分布遍及整个东亚半岛纵横南北。那么,从夏→商→周的国家演变形式,是否也会像一面镜子折射到没有史书的长江以南?

南方部落有语言,没文字或文字不发达,没有史官记录专门的史书。所以被称为蛮人,身阔膀圆,脸上刺有花纹,语言嚼舌。从夏到商都重祭祀,夏的祭祀有面具,如果非金属制品,像木头雕刻就难于保存。在长江流域以南考古中,有傩戏土司面具,有三星堆黄金面具,有祭祀铜柱,像南美也有水晶头颅,这些都是夏文明的特征。

沈从文曾经提到湘西永顺王村的铜柱,上面刻有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与湘西土司立约划界而守的盟书,这个铜柱现在依然被保留在永顺民俗馆。土司制度是一种祭祀制度,它是土司戴面具,在图腾的柱子之前举行的傩仪式。





壮族的壮,篆书左边是爿(pán),像扭头站立的鹰隼,右边像立在祭坛上的柱子。左边也像女生殖器,右边像男生殖器。也可能指啄木鸟。壮的意思是强壮。但壮族之前称僮,可能是音译。壮族的习俗,或许还保留有与夏时代同期的部落习俗痕迹。





土司即夏商时代的祭师。壮和三星堆之后有苗,苗是农业部落,相当于西周,活动地域在今天的四川汉中,湖南从永州到洞庭,最终通过汉水-长江的联系,在江汉平原融合为楚,相当于北方的东周。

楚国芈姓与汉水流域的羊族有关,郢与农业生产有关(一个人弯着腰在邑外的水田干活,也可能指水边祭祀)。与郢同音的颖,指采稻穗。从屈原资料可知,楚人虽然是农业国家,仍然保留浓厚的巫鬼神祭祀,虽然如此,《九歌》却反映了楚人在人文领域的新文艺成就。



濒海的百越族也存在这种情况。舜建立了与夏同期的国家,之后有越,相当于商,越之后有吴,相当于西周,吴灭越,勾践卧薪尝胆反灭吴,相当于东周。所以,在东周时期,中原是一大块,楚是一大块,吴越是一大块,很像后来的三国地盘。也说明,在东周时期,东亚半岛已经具备秦的统一格局。

夏商是一度同期并存的部落国家,先后崛起衰弱。周则是灭商建立的周朝,武王伐丁牧野之战有史记载。从夏到商到周的划分,夏建立宗庙祭祀,商有青铜冶炼和造酒,周以农业为经济主体。那么反推,古埃及文明是夏之前更古老的文明。

民族的形成之一,与古代的部落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等,反映的也许就有夏商时期的部落特征,也就是非物质、非文字记录的历史遗存活化石。■

(文 / 王胜Dj_wang76)


    关注 随缘走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