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芬芳的教育

 

这个故事,每看一次,我的心灵就被净化一次。...

民小编说
什么是好的教育?一句话,那就是教人真善美的教育。

教育很复杂,因为对象复杂;教育也很简单,只要能够直抵人心。下面的三则小故事很耐人寻味,一起来看看吧~~

感谢他人的善意
很喜欢这个故事。

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鞋带松了。”他回了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鞋带复又弄松。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鞋带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

那天,有位记者恰好看到了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

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

这个故事,每看一次,我的心灵就被净化一次。
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解释
勘弥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师傅而言,教导学生的技能,机会很多,简单易行;但引导学生做人,做优秀的人、高尚的人、有德行的人,难度就大多了。

因而,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亲切,老师当然要好好鼓励,认真感激,及时回报。让学生感觉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以此强化学生对他人的关切,激发他的道德热情,提升他的德行水准。

与做人的教育而言,真理有时候并不重要。所谓的知识教育,更是等而下之了。

我敢断言,因为师傅的及时感激和回报,门生获得的教益,要远远大于师傅的技能点拨。

但是,要是换成我们教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我们一定会停下来。摸摸孩子的头,高深莫测的告诉学生。“傻孩子,老师怎么会那么糊涂?老师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自己好好的想一想。”

这种方法,我们美其名曰“启发式”。

孩子可能最终会恍然大悟,但孩子觉得自己笨,傻,糊涂。孩子从此认为别人的做法可能都是有理由的,自己的造次,是冒泡、烧包,止增笑耳。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藏愚守拙。于是,孩子们失去了主动,没有了质疑,只有理解和接受,最终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玫瑰芬芳的教育
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处理小孩子摘牡丹花的故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每天都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的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的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苏氏此举和勘弥如出一辙。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唤醒一颗颗善和美的种子!

如果换成我们,极有可能采取的是道德责罚、道德训斥,至少是道德说教。可是,试想一下,将来那个天真的孩子,看见玫瑰花还有鲜艳的美感吗?还有,那个可爱孩子对祖母的孝敬,可能会因此蒙上阴影,是让可爱的孩子蒙受道德愧疚,还是让天真的孩子因爱心而自豪?我们常常会因人性美、人情美的缺失而做错选择。

我想起了我的导师孙文广先生,中国著名的红学研究专家,国内龚自珍研究第一人。

孙先生的儿子叫孙川,考取北京大学,30岁的时候,就获得了美国的双博士学位。

孙川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发现老师讲错了一个小问题。

回家之后,小孩子咨询他的爸爸,向爸爸求证。孙教授竟然旗帜鲜明地认为,老师是对的,最终小心翼翼地打消了孩子的疑虑。

我不由得大惑不解。孙老师告诉我:“我是大学教授,如果我站出来说,孩子老师错了。一方面,老师会有很大的压力,这对老师的成长不好;更重要的是,孩子还处在小学阶段,不明白事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还是接受性学习,如果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我深以为然。小学阶段,还是接受性学习为主,底子打厚了,将来才能够质疑,超越。相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有时候知识并非那么重要,做人教育才是第一位的。



文章来源 |  摘自《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王开东著。

微信编辑 |  杭金亮
作为老师家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最好的教育,就是全家坐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

这位特级教师退休后深刻反思:假如让我再做老师,我一定这样…

这份特别的假期作业,可以用一生去做(请点开)


    关注 人民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