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见

 

乡建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



写在前面
在过去一年研究生生涯中,有这样一个村庄一直陪伴着我们,他是一个位于黔东南地区的侗寨,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它正在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的破坏。在慈善基金的支持下,由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展开这个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综合研究工作,我们有幸作为规划团队成员参与其中。



看见
第一次踏入侗寨我们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蓝天白云映衬下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侗寨,

就那么完美的坐落在那里,

那份古朴和宁静

像极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在那里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
淳朴的老乡帮我们指路做饭
热情的罗汉邀我们斗牛狂欢
纯真的孩子和我们拍照玩耍
慈爱的老人教我们学说侗话
这无一不唤起我们儿时在乡村的记忆

也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蜕变和成

我们认真调研一个地方

仔细感受处空间
站在一个淤泥堆积的鱼塘边,会憧憬着

改造后鱼儿遨游荷花满塘的景象。
走在一条污水溢流的小路上,会想象着

改造后干植被丛生、曲径通幽的场景。
停在一处破败的木屋旁,期待着

改造后古朴端庄而又焕然一新的画面。
我们十几人在村庄经过十多天的工作,

完成第一次的调研任务。




构建
带着基础踏勘资料及我们的想法、憧憬

回到学校,展开对这个村庄的规划工作。

为探寻适宜的保护策略展开激烈讨论,

为寻求水系统治理的最佳途径,

多次去北京向中科院水处理专家学习。
一年的时间,

我们七下村庄,

短则三五天,十天半个月。

哪怕全身起满湿疹

被狗追的掉进水塘、

偶尔过着没水没电的日子,

我从来没说过一句苦,没喊过一句累。

因为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只希望这里简单质朴的一切

不被过度的旅游发展和开发建设所淹没;

希望通过我们的保护,

使她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健康的发展。

也希望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每一个见到她的人,

会像我第一次见她一样感动震撼。


见证
可是,

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次下村,

总会觉察到些许的不同

借宿的那家农户提出要涨食宿费
寨老躲着不见我们,
原本我们指导、村民出工共同修建的风雨桥的工作被要求付给村民工时费
到后来愈演愈烈,村长直接指责我们

近一年时间并没有给村庄带来任何实惠

跟我们争吵

把我们赶出村委会
一时间,

我们就像经过长途跋涉

马上就要登顶

但被别人割断绳索攀登者一样,

从高空跌落到谷底

所有的激情、憧憬

全都破灭了。
      后来在与导师的探讨中,我们开始细细的回想、反思,这一年中与村庄有关的点点滴滴,
似乎找到了些
问题
。就我们自身而言:一直本着广泛参与的原则工
作推进较慢,导致团队并没有在短期内给当地政府及村民带来实际资金项目的实惠。
村政干部而言:首先,村长对我们每次下村也只是客气的应付,他这样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村民对我们入村开展工作的态度。其次,当前政治任务分层达标考核体制下,当地政府部门只是表面上和我们周旋,暗地里依然按照原先的方案加快对村庄项目的推进。而村
那些在我们印象中憨厚淳朴的村民他们只懂得自己的生活,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村庄到底该如何发展他们是盲目的,是无知的。


一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村庄参与式规划的整个过程,村民从开始的热情参与到后来不理解、反感,各部门从开始的积极配合到后来的隐瞒周旋、自顾利益。也见证了村庄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想这些应该也是今天面对乡村规划、乡村建设需要思考、需要反思的地方。


乡鉴
使乡村参与式规划难以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通过梳理乡村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

乡村无合理有效管理机制,乡村建设、规划以村民自建为组织形式。

1980年代末

专家、政府逐渐介入乡村的建设管理之中。同时西方公众参与的引入,逐渐重视村民参与对乡村规划的影响。

2005年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形成以村集体组织或村民代表大会为主的组织和实施形式。逐渐进入有组织有规划可循的的乡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表现出很强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公众参与停留在无参与或象征性参与的阶段。

2012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权益和意愿不断受到重视。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公众参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呈现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公众参与度,而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整体公众参与度不足的特征。

由此

造成乡村参与式规划受阻的原因:

        首先,我国乡村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结构明确,影响力大的村民参与活动的组织,因此村民并没有有效参与的途径,他们的参与仅限于关乎其切身利益(如宅基地的相对位置)的部分内容,而关于公共利益方面的参与十分有限。

         其次,当前乡村规划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免造成为完成上级任务追求”量“的要求,而忽略乡村规划建设中“质”的需求(即村民自身意愿、自身需求的关注)。

         最后,当前我国村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其自身参与观念、意识不足,加之传统乡村规划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参与。



结语


国内目前有关乡村参与式规划的实践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多数仍停留在无参与或象征性参与的阶段。而当真正想要在乡村展开村民广泛的参与的时候,往往又很难落实下去。这其中存在诸多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乡村展开参与式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是循序渐进,逐级进行的过程。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村民意识和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公众参与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地区探讨适宜性的乡村参与式规划路径。

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现实背景下,在乡村形成结构明确,有影响力的村民参与活动的组织十分必要,该组织既能协调落实政府发展目标,又能合理有效的组织村民参与活动,保证村民参与的顺利进行。
END


    关注 北斗城乡规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