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六贼”与“六灵”

 

积极心理学让我们从积极情绪培养、积极人际关系建设、积极意义转换和积极心理品质四个方面下功夫。每个人有每个人修行的法门。韦志中心理学网校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过学、做、研、教、写和心理成长来实现目标的道路。...



网课大家评    

网校课程

《旅游心理学》第14讲,大草原心灵之旅
课程回顾
韦老师在点评“呼伦贝尔大草原心灵之旅”的时候提到了将“六贼”转换成“六灵”,让“六灵”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搬运工”的理念。
网课我来评

很多没有佛学基础的学员提出疑问,什么是“六贼”?我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佛学常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按照原始佛教第一经《阿含经》的解释“根尘和合而生识”,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并称为“十二处”。“处”的梵文原意是指“进来的场所”,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感觉通道。

色、声、香、味、触、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门进入了我们的内心,“六根”又被称为“内六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外六处”,合起来是“十二处”。
“十二处”的理论是着眼于人的认知活动来区分的。“六根”中的前五个眼、耳、鼻、舌、身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器官。“意根”指内心和大脑,“意根”的主要功能是记忆、推理和体验。

总之,“六根”是感觉和认知的器官,“六尘”是被认知的对象。王阳明先生讲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指的破除心中的“心猿”和“意马”——就是妄想纷飞的各种欲望杂念,它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又通过“六根”偷走了我们的快乐和智慧,让我们沉迷于滚滚红尘之中,经受各种苦恼(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等)的考验。所以,“六根”又被称为“六贼”。

 


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白龙马”“孙悟空”其实就是唐僧的“意马”和“心猿”。在观世音(慈悲、善良两大心理品质)的帮助下把他们降服并转化为助力。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打杀的六个山贼,就是隐喻指的“六根”。“六根”是有用的,怎么可以打杀,所以唐僧要念紧箍咒惩罚孙行者。

“六根”通过与“六尘”接触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和“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当我们的“心猿意马”没有被降服的时候,我们内心经常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不断地被外界的“六尘”通过“六根”这六个通道产生“六识”扰动我们的心海,产生各种无明烦恼(愤怒、怨恨、抑郁、恐惧、焦虑、悲伤等),这个时候“六根”就相当于六个山贼,偷走了我们的快乐、安详和幸福的好心境。

当“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吾性自足”。我们的佛性显现,内心平静、安详、快乐。心理资本变的强大,心灵得到成长。
这个时候“六贼”转化成了“六灵”,成为了我们的“心理垃圾”搬运工,帮助我们把不合理的认知、消极情绪、不良行为和各种过度的贪欲等等,转化为我们的心理资本,把大自然中的美好和人们的慈悲、善良、仁爱等心理营养搬运进来,滋养我们的心灵。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六贼”转化为“六灵”,我们的心理资本将变得越来越充裕,积极心理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人人皆可成尧舜、成佛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就离我们不远了。

那么,怎么才能将“六贼”转化为“六灵”做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呢?历史上的古圣先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道家让我们“无为”和“道法自然”;佛家让我们从“身、语、意”三个方面不断地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儒家提倡“立德、立功、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培养我们的浩然之气。

积极心理学让我们从积极情绪培养、积极人际关系建设、积极意义转换和积极心理品质四个方面下功夫。每个人有每个人修行的法门。韦志中心理学网校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过学、做、研、教、写和心理成长来实现目标的道路。

祝愿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行道路,实现幸福人生的目标。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 王宁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一苇渡心公众号



    关注 一苇渡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