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二百九十七篇《良耜》

 

《诗经》第二百九十七篇《良耜》:这是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良耜

    [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作品介绍]

《周颂·良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全诗一章,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此诗语言通俗,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



[注释]

⑴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⑵俶(chù):开始。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⑶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斯:乃。

⑷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rǔ):同“汝”,指耕地者。

⑸筐:方筐。筥(jǔ):圆筐。

⑹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⑺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⑻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锋利好使。

⑼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⑽朽:腐烂。止:语助词。

⑾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⑿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⒀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

⒁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⒂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⒃妇子:妇女孩子。

⒄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⒅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⒆似:通“嗣”,继续。

⒇古之人:指祖先。



[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赏析

壹/

《周颂·良耜》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王、康王时期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与《周颂·载芟》,是《诗经》中的农事诗的代表作。《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堪称是姊妹篇。周人的祖先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历来形成了一种重农的传统;再经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殷商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以“敬天保民”为号召的西周王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奴隶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周颂·良耜》正是当时这种农业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从《周颂·良耜》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佚名
赏析



贰/

朱熹解曰:“赋也。或疑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篇,即所谓豳颂者,其详见于豳风,及大田篇之末,亦知其是否也。”

这是一篇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和上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百室盈,妇子宁”为百姓创造福祉的观点值得借鉴。

春种。收拾起锋利的精良农具,走向希望的田野。播下百谷的种子,种子粒粒饱满蕴藏着生机。有人远远地走来看你了,背着竹筐和圆篓,里面盛着稻米饭。

夏长。戴好斗笠,拿起锄头,薅去杂草。荼蓼杂草烂在地里,五谷杂粮就茂盛了。

秋收。收割声嚓嚓响过,粮食堆积坚实,其高如城,其密如篦,足以打开百个家族的大门。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富足充实了,天下男女老幼就安心了。这就是实在的生活,踏实的日子。

冬祭。庆丰收,祭先祖:宰杀长成的黄毛黑唇公牛,这牛一定是精选的,它的两只角弯弯的,非常符合祭仪需要。这样做是为了传承,传承先祖的精神灵魂。

佚名
赏析



叁/

《毛序》说:“《良耜》,秋报社稷也。”这是周天子秋收后祭祀土神、谷神的乐歌。

本诗从耕田写到播种,又从锄地写到收获,还从丰年写到祭祀社稷,当是周王在秋收之后祭祀土谷神灵的乐歌,反映了西周前期作为发达的农业国的经济状况。西周时,农业的成熟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而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达,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耜刃锋利的金属耜,劳动效率远远胜于刀耕火种时代。尽管农具的革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业依然受着自然的制约,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有了“敬天保民”的思想;由于丰收的获得既靠人们的勤奋劳作,同时还受到甚至取决于雨雪风霜等自然物象的影响,所以在丰收之后定要祭祀社稷之神,在享受丰年之乐的同时,希望这种状态能够继续保持下去。这也就是他们献牺牲于祖先、从事祭祀、盛大祝贺的动机和因由。

本诗前十二句写耕耘。远在西周之前,已开始用牛拉犁,让牛拉着锋利的“良耜”,自然是提高了生产力。耕好田之后,就开始“播厥五谷”。由于牛耕远比刀耕既深又匀,种子播下后就生长得“实函斯活”。原野上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有人在田里耕种,有人用筐筥送来饭食。农夫们劳动时戴着草编的斗笠,手扶犁把,口喝耕牛,此形象宛如一幅黄牛拉犁耕种的轴画。挥锄除草的人们把那些荼蓼等杂草锄掉后埋入地下沤作肥料,以便黍稷长得更加茂盛。我们在欣赏春日农耕画卷的同时,可一窥古代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虽然不是精耕细作,但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

本诗中间七句写收获。因为耕耘的仔细,才能得到可喜的收获,本段着力渲染了粮食丰收的景象。“获之挃挃”是从收割之声来写,“积之栗栗”是从积谷之形来写,粮食哗哗地装进了谷仓,而且愈堆愈高,简直像小山一样,丰收的快乐自然蕴于绘声绘形之中。在古代社会乃至今日,“民以食为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有了粮食,就像有了一切。写了这些之后,诗人犹嫌不足,接着一路铺叙开来:粮垛堆得像高墙,而且排列得密密麻麻,像梳篦一样整齐。一族之人家家户户的所有仓房都打开了都装满了,大家看着满仓的粮食,真是喜在眉头笑在心里,每个人都似喝了蜂蜜般美滋滋的,特别是那些妇女儿童不能压抑自己的感情,深觉富贵康宁有了指望,更是心花怒放得不可自已。

本诗末后四句写祭祀。祀神祈福是周人之大政,春夏秋冬四时皆祭,秋收之后的祭祀仪式更是颇为讲究,必选双角修长弯曲优美、体格壮健毛色纯正的公牛来祭祀。诗中一再强调:这种祭祀是自周代先祖开始的,世世代代皆行此祭典,所以就代代相传,继承古人的传统,照例举行大祭,以希望获取永久的幸福。

于是,第二年再从耕种开始。于是,第三年再……一幅农业社会的丰收图一直印在国人的脑海里。

佚名
赏析



肆/

《毛诗注疏》:

《良耜》,秋报社稷也。○耜音似,田器也。

[疏]“《良耜》二十三句”。○正义曰:《良耜》诗者,秋报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年谷丰稔,以为由社稷之所佑,故于秋物既成,王者乃祭社稷之神。以报生长之功。诗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经之所陈,其末四句是报祭社稷之事。“妇子宁止”以上,言其耕种多穫,以明报祭所由,亦是报之事也。经言“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乃是场功毕入,当十月之后,而得言秋报者,作者先陈人事使毕,然后言其报祭。其实报祭在秋,宁止在冬也。本或“秋”下有“冬”,衍字,与《丰年》之序相涉而误。定本无“冬”字。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畟畟,犹测测也。笺云:良,善也。农人测测以利善之耜,炽灾是南亩也,种此百谷,其种皆成好。含生气,言得其时。○畟,楚侧反,《尔雅》云:“畟畟,耜也。”郭云:“言严利也。”种,章勇反。

[疏]“畟畟良耜”。○毛以为,农人以畟畟然利刃善耜,始事于南亩而耕之,种其百众之谷,其实皆含此当时生之气,故生而渐长。农人事而芸之,于是有来视汝之农人者,载其方筐及其圆筥,其筐筥所盛以饟者,维是黍也。既饟到田,见其农夫所戴之笠维纠然,其田器之镈以此赵而刺地,以薅去荼蓼之草。其荼蓼之草既朽败止,黍稷乃茂盛止。及其成熟,乃穫刈之,挃挃然为声。既穫讫,乃积聚之,栗栗然众多。所积聚者,其大如城雉之峻壮,其比迫如栉齿之相次。既蹂践而治之,则以开百室,一时而纳之。于是百室皆盈满而多谷粟止,妇子皆不行而安宁止。天下大熟,民安如此,国家乃杀是犉牡之牲,有救然者此牲之角。用此牲以报祭社稷。所以报祭之者,以嗣继其先岁,复求其丰年,以续接其往事,复得以养人。又求良善司啬以续古昔之人,庶其常勤劝农,常得丰年也。郑唯“俶载”为“炽灾”为异。馀同。○传“畟畟犹测测”。○正义曰:以畟畟文连良耜,则是刃利之状,故犹测测以为利之意也。《释训》云:“畟畟,耜也。”舍人曰:“畟畟,耜入地之貌。”郭璞曰:“言严利也。”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笠,所以御暑雨也。赵,刺也。蓼,水草也。笺云:瞻,视也。有来视女,谓妇子来馌者也。筐筥,所以盛黍也。丰年之时,虽贱者犹食黍。馌者,见戴纠然之笠,以田器刺地,薅去荼蓼之事。言闵其勤苦。○筐,丘方反。筥,纪吕反。饟,式亮反。笠音立。纠,居黝反,又其皎反。镈音博。赵,徒了反,刺也,又如字,沈起了反,又徒少反。薅,呼毛反,《说文》云:“拔田草也。”又云:“或作薅。”引此以薅荼蓼。荼蓼,上音徒,下音了。刺,七亦反。下同。盛音成。去,起吕反。

[疏]传“笠所”至“水草”。○正义曰:笠之为器,暑雨皆得御之,故兼言也。其镈斯赵,则赵是用镈之事。镈是锄类,故赵为刺地也。又《释草》云:“蔷,虞蓼。”某氏曰:“蔷一名虞蓼。”孙炎曰:“虞蓼是泽之所生,故为水草也。”蓼是秽草,荼亦秽草,非苦菜也。《释草》云:“荼,委叶。”舍人曰:“荼,一名委叶。某氏引此诗,则此荼谓委叶也。”王肃云:“荼,陆秽。蓼,水草。”然则所由田有原有隰,故并举水陆秽草。○笺“瞻视”至“勤苦”。○正义曰:“瞻,视”,《释诂》文。下言“妇子宁止”,明此以为不宁,故知有来视汝,谓妇子来馌者也。筐筥之下,即云饟黍,故知筐筥所以盛黍也。《少牢》、《特牲》大夫士之祭礼食有黍,明黍是贵也。《玉藻》云:“子卯,稷食菜羹。”为忌日贬而用稷,是为贱也。贱者当食稷耳,故云“丰年之时,虽贱者犹食黍”。瞻汝,是见彼农人之时,而陈其笠其镈,故知见农人戴纠然之笠,以田器刺地,薅去荼蓼之草。定本、《集注》皆云“薅去荼蓼之事,言闵其勤苦”,与俗本不同。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穫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挃挃,穫声也。栗栗,众多也。墉,城也。笺云:百室,一族也。草秽既除而禾稼茂,禾稼茂而谷成熟,谷成熟而积聚多。如墉也,如栉也,以言积之高大,且相比迫也。其已治之,则百家开户纳之。千耦其耘,辈作尚众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又有祭酺合醵之欢。○朽,虚有反,烂也。挃,珍栗反。积,子赐反。比,毗志反。注同。栉,侧瑟反。酺音蒲,又音步。醵,其据反,又其略反,合钱饮酒也。

[疏]传“挃挃”至“墉城”。○正义曰:《释训》云:“挃挃,穫也。栗栗,众也。”李巡曰:“栗栗,积聚之众。”孙炎曰:“挃挃,穫声也。”皆取此为说也。城之与墙,俱得为墉,但此比高大,故为城。○笺“百室”至“之欢”。○正义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是百室为一族。于六乡则一族,于六遂则一酂。是郑以乡尊于遂,故举乡言耳。上篇言千耦,此篇言百室,虽未必一人作,而其文千百不同,故解其意。千耦其芸,辈作者尚众,故举多言也。一族同时纳谷,见聚居者相亲,故举少言也。又解族、党、州、乡皆为聚属,独以百室为亲亲之意,由百室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又有同祭酺合醵之欢也,故偏言之也。《遂人》云:“百夫有洫。”故知百室共洫间而耕。彼注云:“百夫一酂之田,为六遂之法。族在六乡,而引彼者,《小司徒》注云:“乡之田制与遂同。”故得举酂之制以言族也。祭酺者,《族师职》云:“春秋祭酺。”注云:“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也。故书酺为步。杜子春云:‘当为酺。’玄谓《校人职》又有‘冬祭马步’,则未知此世所云蝝螟之酺与?人鬼之步与?盖亦为坛位如雩禜。云族无饮酒之礼,因祭酺而与其民以长幼相酬酢焉。”郑于彼虽以酺步为疑,而以酺为正,故此以酺言之。蝝螟,食谷之虫,害及人物,此神能为灾害,故祭以止之。因此祭酺聚钱饮酒,故后世听民聚饮,皆谓之酺。《汉书》每有嘉庆,令民大酺五日,是其事也。彼注云“因祭酺而与其民长幼相酬”,即此合醵也。《礼器》云:“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注云“合钱饮酒为醵。王居明堂之礼,乃命国醵”是也。《族师》虽云祭酺,不言即为醵;《饮酒礼记》自有醵语,不云醵是族法。郑知祭酺必有饮酒,合醵是族法者,以《族师》上文云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者,即云春秋祭酺亦如之。是于祭酺亦属民读法,因祭而聚族民,明其必为行礼,不可徒然。又以族无饮酒之礼,故知因祭酺,必合钱饮酒,与其民长幼相酬酢也。《乡饮酒》之礼,州长于春秋有属民射于州序之礼,党正于国索鬼神而祭祀,有属民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之礼,此皆礼有饮酒,当以公物供之,无为须合钱也。唯族无饮酒之礼,明合钱饮酒,是《族师》之法,故笺以为同族之礼。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救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黄牛黑唇曰犉。社稷之牛角尺。以似以续,嗣前岁,续往事也。笺云:救,角貌。五谷毕入,妇子则安,无行馌之事,于是杀牲报祭社稷。嗣前岁者,复求有丰年也。续往事者,复以养人也。续古之人,求有良司啬也。○犉,如纯反,本亦作“犉”。救音虬。复,扶又反。下同。

[疏]传“黄牛”至“往事”。○正义曰:《释畜》直云“黑唇犉”,以言黑唇,明不与身同色。牛之黄者众,故知黄牛也。某氏亦云“黄牛黑唇曰犉”,取此传为说也。《地官·牧人》云:“凡阴祀,用黝生毛之。”注云:“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然则社稷用黝,牛色以黑。而用黄者,盖正礼用黝,至于报功,以社是土神,故用黄色,仍用黑唇也。以经言角,辨角之长短,故云“社稷之牛角尺”也。《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无社稷之文。卑于宗庙,宜与宾客同尺也。《礼纬·稽命征》云:“宗庙社稷角握。”此笺不易毛传,盖以《礼纬》难信,不据以为正也。社稷太牢,独云牛者,牛三牲为大,故特言之。“以似以续”,似训为嗣,嗣续俱是继前之言,故为嗣前岁、续往岁之事。前、往,一也,皆求明年,使续今年,据明年而言,故谓今年为前、往也。○笺“救角”至“司啬”。○正义曰:此“有救其角”,与“兕觥其觓”、“角弓其觓”,觓皆与角共文,故为角貌。以上言“其饟”,是妇子所为,此言“宁止”,遥结上句,故知安无行馌之事。序云“秋报社稷”,故云“于是杀牲以报祭社稷”也。此为年丰报祭,而云更求嗣续,故知嗣前岁者,复求有丰年也。续往事者,复求以养人也。言今岁已有丰年,得谷养人,求今后岁复然也。嗣、续一义也,丰年、养人亦一事,笺因其异文而分属之耳。《甫田》云“以介我稷黍”,是求有年也。“以谷我士女”,是求养人也。“续古之人”,文连犉牡之末,则亦祭求之。非人无以续人,明求将来之人,使续往古之人。农事须人,唯司啬耳,故知求有良司啬,谓求善田畯也。言得善官教民,可以益使年丰故也。司啬,己所选择,而祭神求之者,得贤以否,亦是神明所助,故因祭求之。

《良耜》一章,二十三句。

《诗经通论》:

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本韵。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本韵。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本韵。○赋也。下同。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本韵。[评]田家图。荼、蓼朽止,黍、稷茂本韵。止。穫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评]工。以开百室。本韵。百室盈止,妇、子宁本韵。止。杀时犉牡,有救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本韵。

小序谓「秋报社、稷」,近是。诗云「杀时犉牡」,是王者以大牢祭也。严氏曰:「此诗为报社、稷,必陈农功之本末,故当秋时而 追述春耕,预言冬穫也。」
[二章]「其笠伊纠」,谓以绳纠结于项下也。
[三章]「挃挃」,亦积实之意;毛传谓「穫声」,恐非。
【良耜四章:一章七句;二章五句;一章六句。】

佚名
赏析



伍/

毛传:‘《良耜》,秋报社稷也’。上篇春藉田,这篇秋报社稷。《雅》与《颂》中有许多因农耕活动而祭祀的礼乐,可见当时对农耕和祭祀的重视。农耕在周朝应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型产业,农业新技术‘大田管理’的应用与发展是其特征(参见诗经《小雅 大田》和《小雅 甫田》以及我的博文‘《小雅甫田》,曾孙成王为农田生产所做的系列工程’,‘区别何在?不同于甫田的大田’,而祭祀天地鬼神与祭祀祖先并列同等重要,又是周人‘人天合一’新世界观的发展与保障,新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前以祭祀天地鬼神为主。这两个方面都是在周朝迅速发展的新观念,也难怪在诗经中反映最多。这是我的理解。

百度百科:‘《周颂》中的《良耜》与前一篇《载芟),是《诗经》中的农事诗的代表作。《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堪称是姊妹篇。《良耜》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康时期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诗的价值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周人的祖先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历来形成了一种重农的传统;再经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殷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以“敬天保民”为号召的西周王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奴隶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良耜》正是当时这种农业大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此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说得很有道理,只是对社会进步的估计还是略显保守。众所周知,新的农耕技术和铁器农具的使用是中原地区先进,周人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周成王推广先进农耕技术时,使用铁制农具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进步了。记得在《小雅 公刘》中提到‘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公刘渡渭河引进了磨刀石和锻铁技术,以利其器。可见那时周人就开始大量使用铁制工具,也可见铁制工具是从中原传入周的,铁制农具传入周,也应距这时不远吧?总之,一定不是成王时期才有铁制农具。我相信成王时期的农业新技术不应是指使用铁制农具,而是指新型的大田管理技术和税收方法。这种管理层面的进步与发展远比一个农具的改良要重要的多,进步的多。《齐风 甫田》倒是农具改良的结果。

前七句,春播和送饭劝农。诗经中有很多劝农的活动,都有送饭到地头的描写。地头送饭就成了劝农的代言。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有了锋利好用的耒耜啊,开始在南亩上耕作。播下百谷,实在地保证蕴涵着成活。或者来看你啊,背载着筐和筥,里面的饷饭啊是黄米。畟畟,锋利貌。毛传:“畟畟,犹测测也。” 孔颖达疏:“以畟畟文连良耜,则是利刃之状,故犹测测以为利之意也。” 朱熹集传:“畟畟,严利也。”一说,深耕貌。 马瑞辰通释:“ 胡承珙曰:‘《尔雅》:深,测也。《说文》:测,深所至也。畟畟、测测,皆状农人深耕之貌。’良耜,优质的耒耜。说明改良后的铁制农具提高了效率。实函斯活,上篇《载芟》中也有这句,怕是指农具改良后保证了成活率的意思。应是农具改良后出现的一种语句和说法。送饭恐怕是在春天,不会在夏天,夏天怕是送水了。

又五句,夏耘除草,田间管理新技术也。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斗笠纠结于头,锄头不停快快游走,以便除掉杂草。杂草腐烂之,庄稼茂盛之。纠,《说文》纠,绳三合也。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又如:纠纆(绳索。纠,二合绳;纆,三合绳)。赵,本义:快走。止,语助,我意同‘之’。

又七句,秋天丰收也。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收获之声挃挃,粮积之多栗栗也。其高如城墙,其密比如梳齿也,以打开百家仓室。百家仓室充盈之,妇人子女安宁之。挃挃,【说文】获禾声。【诗·周颂】获之挃挃。【尔雅·释训】挃挃,获也。又【广韵】撞挃也。【淮南子·兵略训】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我意,一把一把地收获也。栗栗,我意栗之多貌也。其比如栉,比,靠近曰比。栉,本义:梳子、篦子的总称。

最后四句,秋祭报社稷之神也。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杀时令之黄毛黑唇公牛,其角弯且长。祭于社稷之神,以延续后代,续远古之人也。显然这里要用年壮公黄牛,其角弯且长为嘉,来祭祀社稷之神。

此诗歌的一大特色是故意省略了所以主语。倒使每个人都可对号入座了。有点意思。

从《雅》《颂》里这多期盼丰收的礼乐就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在周朝的重要地位。

佚名

《良耜》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关于《良耜》的诗旨,历代基本无争议。

《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堪称是姊妹篇。

宋代朱熹《诗集传》也曰:“或疑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篇,即所谓豳颂者,其详见于豳风,及大田篇之末,亦知其是否也。”

《良耜》与《载芟》都是在庙堂之上,鼓励农事发展之乐歌。与《载芟》一样,也是描写了春耕、夏长、秋收、祭祀之场景。

一定要说不同的话,泊客以为,《良耜》的文学价值要大于《载芟》。

正如专家所言: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周颂·良耜》是一首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
◆  ◆  ◆  ◆  ◆  
诗经297
心 • 养性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阅读原文:《诗经》第二百九十六篇《载芟》


    关注 古风泊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