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翻译专业学生对翻译专业的非专业看法

 

Good Luck, not Goodbye....



Key word: Professional

如果说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词汇来描述译者所应具备的素养,”Professional” comes first。三思过后,便开始产生迟疑——Professional似乎对每一个职业都适用,而答案详解大概藏匿于背后——专业性到底包含了什么。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提出问题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就比如一个人想要了解professional包含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人类的好奇心,在探索发现寻求真相之旅未启程前,它们不会轻易得到满足)思考属于脑力活,与纯粹记忆不同,却可以辅助人们更加高效的记忆。当前比较堪忧的情况是,许多大文科专业学生拒绝思考,再说白一些,不爱动脑子(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而我所害怕的也正是自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懈怠思考,会在死记硬背即可应付的幻象中沉溺。而过错也不只在学生,某些课程一身迷彩装扮,乔妆诱使学生在考试前夕进行突击背诵,在笔落卷子的刹那间,让知识从注满水的大脑中蒸发为过往云烟。

然而,妄想不动脑子而学到知识纯属错觉。任何一个专业,无论人文理工,都无法回避这项自世上进化出高等动物起,就始终在推动世界发展的“God’s hand”——“thinking”。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需要人们进行思考,并且是在先人为我们打下的基础上完善已有观点并提出新的顺应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的观念。如果单说翻译行业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也许我们能随口说出许多优秀的性格、品质和习惯。(非要列举Good virtues的话,Franklin及其他前辈智者们业已帮我们done a lot of work,以及所有鸡汤推送上的不可不知的10句话、深度好文系列等)的确,不同的职业常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品质,之间的差异甚至会达到背道而驰的程度。即使是同处在翻译专业下不同领域的口笔译,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口译员的记忆力、灵敏度、口头表达和社交能力更加看重而对笔译者的细心严谨、文学功底要求较高。也许有迷惘的翻译专业学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似乎什么也不适合——不够开朗、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更不想对所有人强颜欢笑、卑躬屈膝,想必不适合口译;然而他又不是非常细心严谨、死抠字眼,更甚之,或许个性较强,对待某些翻译理论的看法和老师提供的优秀译本并非全部认同,而天性顽固不化,难以改变,笔译也变得鸡肋起来。

回到话题,专业性要从何体现?大体上是知识储备、技巧方法和职业素养。第一类需要记忆,不仅需要温故知新,还要及时更新“智库”,第二类和第三类均需要通过理论引导实践,再与亲身经历相结合,形成属于自己一套体系或是一种风格。如果说读翻译专业学到了什么,考前突击的知识可以忘记,但不得不说方法和素养则内化于每位专业学生的心中。尽管professional一词常拿来玩笑打趣,但正是这样一种反复提醒,让这份“专业”深深地留在脑海中,时刻铭记。

Key word:Future

翻译的未来和学翻译的学生未来。

关于翻译的未来,当然是没有资格去随意评价的。只是简单说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笔译方面的文学翻译大概仍需更多文学底蕴丰厚的译者(作家),当前各类出版社、各类书籍报刊虽层出不穷但水平不一,真正可以流传下来作为经典供人研读的还是寥寥。至于非文学翻译,应该会更多地依靠机器辅助翻译。虽说很多机器翻译无法代替人工翻译的说法,但个人认为,机器翻译发展到一定地步是比较有可能将人类翻译审校核对等一系列工作全部代替的。(怕什么,美国那么多电影机器还想着让人类灭亡呢,区区代替翻译算得了什么)并且这样一种代替,未免不属于人类的一大进步,节省劳动力,将人从近视和颈椎病的翻译工作中解脱出来(与工业革命时代机器代替人力造成大量工人下岗的情况以及科技发展给人民解放军精兵简政裁军30万提供条件相同)。

对于此专业学生的未来。首先,对于所熟知的事情,总归是喜爱的;即使真的厌烦了,兴趣却像冒出洞口的地鼠,冷不丁地出现在眼前冲你贱贱地笑着。若是自小学舞,哪怕是长大发了福胖成球也终归是爱舞的,仍然喜欢坐在舞台下看着台下的痛苦如何幻化成台上的精彩,在鼓掌的时候难以抑制热泪;若是学了琴,就算键盘落了灰,曲库里的歌单也添加着一首又一首,将远方的山脉和海洋斗转星移至眼前和耳边。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是小王子为玫瑰花的付出让它变得珍贵。翻译亦如此,那是一种放不下的情怀。一个人对他虽不一定猛烈地热爱(否则他不会决定放弃就此别离)但可能还是深深地喜爱的。拿谈恋爱当例子吧,有的人终日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适合自己的人(前提假设你喜欢的人一定喜欢你),但喜欢一个人不一定适合在一起,适合在一起的人又不一定喜欢(千万别说喜欢就适合,屁啦,我和好友天天翻船)。说以上的话,只是想证明,凡是在翻译专业领域学习过的学生,无论将来是否还继续在翻译学习、工作,都不会忘记翻译这份情怀(被作业和PRE和考试支配的恐惧),不会就此对与其相关的讯息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

作为一名决定考研的大三狗,身边许多同学陆续也确立了自己在这一年内努力的方向,学长学姐们也去往了不同的地方,据了解,翻译专业学生所期望的考研和就业方向还是非常广泛的,仍然选择在翻译专业上进修的可以是笔译方向、口译方向,其中还分为各种会议、经贸等小类。英语专业有文学方向、语言学方向诸多方向可供选择,跨考的同学有很多选择发挥语言优势偏向国际化和外交的诸如“国际新闻”“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也有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优势新闻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虽然大学毕业的大体方向不过几种,或出国或读研或工作。话虽简单,抉择时刻却不易。一些晚上想得睡不着觉,一些跟家里人哭诉,一些犹豫不决,一些已经坚定如铁朝九晚五地踏上去往自习的路。

听了李嘉图的差别地租理论——所获利润与土地区位和土地肥沃度相关,区位也就相当于就读学校或就业地点,肥沃度就差不多类似所学专业、所具特长。将目光放得长远些的话,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要考虑在多长时间内社会对其的需求不会变进而保证其稳定性。常常一段时间的热门专业会变得冷门,由于供大于求,供需不平衡。不过一些冷门专业之所以冷门倒本身就因为其需求量极少,就业面较窄。事实上,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无需担忧。而担忧本身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欠缺竞争力,存在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提高自身实力,切勿(或许无法避免)因竞争而做出昧了良心的行为。

Key word:Major

早早在刚入学的翻译导论课上老师就介绍了MTI翻译专硕,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对其感兴趣的最主要原因便是百科知识这一考试科目吸引了我。看着开心辞典、一站到底、听写大会、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对每位知识面广者都报以歆羡,对各个学校举行的人文知识竞赛成绩优异者也致以崇拜。百科知识考试中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文体科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等各类知识概念,这便是我爱翻译专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那便是你尽可以去学(考到了算我输),你所学的一切都有用。

从下届开始学校开展了辅修。改革是一件好事,但处在改革的边缘未赶上改革总难免怅惘。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直都希望学校能开展辅修,在终于实现的那一刻,在为学弟学妹们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机会与平台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自己错过颇感遗憾。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量变积累成质变,在量变阶段要经过多久的提议、多少人的提议才能够换回一个漫长等待后的结果。而我相信最后终会有结果,也正因为我相信如此,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常以为英语作为专业如若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础、广泛阅读、潜心学习(请注意前提),确乎是略有劣势的(若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语音地道则另当别论)。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如果经过几年的学习仍旧和其他专业同学一个英语水平,那么毫无疑问是十分失败的——这也是很多英语专业同学所深深忧虑的。试想,是一个理工科专业而英语又十分出色的人翻译的理工科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更合适,还是一个翻译专业出身文科背景的professional translator更有优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有人可能要发问了(或许还是老师),可以利助翻译软件来查词呀,很多译者没有专业背景还是会在医药、法律、经济方面大有造诣的。可是,我也并没有说这不可行呀。我只是在就二者进行比较,假设前提是二者都进行翻译下,哪位翻译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快速准确呢?(前提是,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英语很好,保证文本总体质量;专业英语也很强,保证术语的准确性)我所知道大学里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就有自己与他人合译专著的作品。

在翻译专业同学小打小闹地帮别人翻译些不疼不痒的摘要、简历的过程中,我曾有如下的体会:需要翻译的除了一种是高层次的国家领导和大老板,与外国人交涉时要保持本国风范与尊严所以需要用国语讲话(他们很可能自己本身具有较高的使用英语沟通过得能力)还有另一种就是英语较差但需要英语的一类人群,他们确乎是不会翻的,在我翻译的简历中,许多人写着非常光彩夺目的学习、工作经历,甚至是出国深造的经历,却不能将简历翻译成英文,而要把这样一个决定自己就职的通行证交给一个陌生人去翻译,令我甚是怀疑。本科期间,去练手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本身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然而毕业后呢,我们的理想一定不是接手这样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所写下的不诚实、不通顺的言语。当下,许多公司企业(国企外企都不例外)也是需要翻译人才的,奢饰品、化妆品、科技产品,每一项都需要翻译人才。我之所以称之为“人才”,便是对翻译水平的一个限定,如果没有达到一定水准要求,是无法踏入体制内的。

一个人的毕生追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为其所制定的目标,而一个人适合的职业又在潜移默化地对目标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是无形的,由莫名的力量在指引。也许一个人想成为一名教师而他又刚好适合,那么首先他很可能受到家庭影响,其次发现其对讲课也极有天赋,他的待人很可能是和蔼的、亲切的,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其本身也会自然而然地往支教、家教、讲课比赛、教师资格考取中侧重。又或许,一个人对未来职业选择没有明确的想法,亦或是想法此一时彼一时始终在更改。也许他就是想每种学科知识都懂一些,但后来发现能在多个领域有所造诣的都是大师泰斗级别,而东施效颦下来根本没有实力和精力能够支撑他依靠“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水平去混一口饭吃。

Good luck

走在林荫道的中央,树上的什么果子正在往下掉。

宿舍的椅子仍然是四个脚一个跛,晃荡晃荡地噪。

阿姨们操着一口乡音旁若无人的喧闹永远在楼道。

她哩,她在说服自己,她在坚定内心,她在思考。


    关注 Serendipit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