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劲的形成

 

身体摆对位置与关节锁定是整劲形成的关键...



【导读】关节锁定、加固是全身形成整劲的第一层功夫。检验者用手拍受检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检者各关节若均处于“连接”状而不“断开”,周身各弯处均出现弹性现象。

【难度】★★★☆☆

一、整劲(弹簧力)不神奇

弹性现象就是武术运动中颇为神奇的“借力打力” 的现象。当关节固定时,人体就形成了刚体,既是刚体,在其弹性强度的范围内就会具有弹性。此时若有外力作用,刚体就会发生弹性变形,使外力的动能转换成位能,当外力消失后,位能转换成动能使刚体恢复原来状态。

弹簧的特性是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受到冲击时能将动能转化成为势能。当冲击消失后又将势能转化成为动能,反作用于刚才冲击过来的物体。在武术运动中产生的弹簧力现象,这往往被视作神奇,其实我们如果用力学方法诠释就不会神奇了。

当关节弯曲时,并对关节进行加固再加固就形了弓。当全身的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都同步收缩时, 各关节都同时被固定、加固,这样全身不就都是弓(弹簧)了吗?太极拳有这样的理论: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这就是说从足开始各关节要按序工作,就如火箭点火一样,一级火箭点火, 二级火箭点火, 三级火箭点火…….点火的次序不能乱。各关节的动力装置逐级工作时,逐级地补充能量。

当肌肉不断地重复某一动作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敏度,缩短肌肉的“反射时间”,清代武术家萇乃周说道“千遍不熟再练千遍”就是这个道理,当训练达到了如同“使用筷子”那样熟练,在运动生理学称之为“自动化”,在传统武术中不就是“意无意”的境界吗?
二、“阳入阴扶”与“肩要卷紧压”

以脊柱为中心将背肌肉向左、右方向拉开;使肩胛骨的内缘前推,下角外展,将锁骨、肩胛骨、肩头卷紧,使躯体成为瓦形状,使背面成为平滑的弧面,使肩胛骨不再向后凸起。此即为清代黄百家说的“肩要卷紧压”之卷。多数人的肩胛骨是向后凸起的,练成平滑弧面需要时间。

将背、肩部的肌肉卷向胸前,再向下拉,在古谱中称之为“阳入阴扶”。将胸部及上腹部肌肉向脐下拉,这一动作之“下气” ;小腹部肌肉由会阴开始向上卷裹;以脐下1一2寸处为中心,该中心称作“中宫”,将周围的肌肉向“中宫”裹紧,这一动作叫做“气聚中宫”。

在气不上浮的条件下吐肩,即前胸仍保持瓦形前提下将大臂向后扳,使肩头向前凸出。在保持前胸弓形的前提下,使天突向前微吐。

我们的胸肌向左、右两侧都有拉伸的量,但背部肌肉却只有向中间收缩的量,而缺乏向左、右两侧拉伸的量,本层次功夫实施对背部肌肉的左、右两侧拉伸训练,就是基于这一认识。实践证明对背部肌肉向左、右拉伸训练将会极大增强开、合打的效果。

“气” 之下行叫做下气,有些拳家为使“下气”认为其法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其实关键却是“阳入阴扶”,习者要引起注意,不要做隔靴抓痒的事。
三、上下、前后连结

1. 关节锁定、加固是全身形成整劲的第一层功夫

这一步功夫是形成整体劲的关键所在。在各关节拔开的前提下,用“意”使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关节处的肌肉向关节裹紧,并使有向关节处“塞”的感觉,使腕、肘弯、胁窝深处、腹股沟、膝弯、踝弓处的肌健绷起。此举为“弯弓运腱”。“弯弓运腱” 在腹股沟”处最不易做到,需多下功夫。

大臂、小臂、掌、指、大腿、小腿、足、趾的肌肉向骨贴紧,大腿根向外撑开。髋部肌肉内卷,膝后肌肉向外卷将大腿肌肉拧紧。躯干部肌肉不论前后均向骨贴紧。咀(嘴)微张,咀角后拉,舌向舌根收缩,(注意舌顶上腭是错误的)咬牙但不咬着、不咬紧。颈略拔,并使风府穴旁的肌腱绷起,但患有高血压者须慎之。下巴微扣。

2. 上、下连接

肩内卷,髋内卷,将意放腰曲,将腰曲周围的肌肉向上、下、左、右拉开、初练时腰曲周围有杯口大的区域肌肉敏感性很差,上、下劲力在此脱了节,被称之为“断劲”,以后这个区域逐渐缩小至铜板那么大。腰曲也感到微微“后吐”了一点。腰曲周围的肌肉也显得“听话”起来,“断劲”现象消失,称之为连接——上、下连接。练此上、下连接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致于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大,很可能会引起腰痛的。成年人习此尤要注意。而且年岁愈大愈要注意。

3. 前、后面的连接

这里所说的前面是指胸腹面(也称阴面),所说的后面指背面(也称阳面),肩、髋轴的外侧是阴面和阳面的交界面。将“意”置于此界面使上、下绷紧,称作阴面和阳面的连接。此点很不易做到,但却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重要一步,要多下功夫。

肌肉对关节裹紧并向关节“塞”时即实现了对关节的固定和加固,实现了肌肉的等长收缩。上、下连接和前、后面连接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关键。对提高击打力关系甚大。这一步功夫完成后,整体劲力已有初成,须予检验,方法如下∶检验者用手拍受检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检者各关节均处于“连接”状而不“断开”,周身各弯处均出现弹性现象。

"体悟太极"为您甄选太极拳的经典文献与视频,梳理太极拳的技击与健身理论,探索太极拳技艺交流与传承的新途径!非常欢迎各位拳友将习拳心得或精彩文章或视频发到tiwutaiji@163.com,与广大拳友分享交流!

长按二维码关注“体悟太极”公众号(微信号:tiwutaiji)。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在“体悟太极”官方网站(www.tiwu.ren)上查看更多太极文章和视频。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13621364187)


    关注 体悟太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