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挖掘畲族文化 推动畲乡发展(上)

 

文|徐小龙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下辖7个行政村,莪山、中门、龙丰、新丰4个民...





文| 徐小龙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下辖7 个行政村,莪山、中门、龙丰、新丰4 个民族村人口共5228 人。其中,畲族人口2711 人,占4 个村的52%,是畲族文化的主要集聚地。其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独特,旅游文化资源浓郁,近年兴起的“畲乡山寨·农家居”特色游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20 万余人。近年来,在杭州市政协和浙江省文化厅的帮扶结对下,以畲乡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方式,传承和弘扬独具特色的畲乡传统文化区域,影响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区域,努力打造“中国第一畲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党委、政府围绕打造“中国第一畲乡”,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乡、工业强乡、农业富民、旅游活乡”四大战略,力求将莪山发展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乡。因而规划畲乡文化产业,增添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对加快畲乡全面小康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桐庐县莪山畲乡畲族文化的优势与潜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增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文化以它独特的方式、丰富的内容、神奇的魔力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全国各地掀起了形式多样的民族风情游、民俗风光游、民族服饰游和特产购物游等旅游热潮,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莪山乡拥有较为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

就目前而言,畲乡红曲酒酿制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畲乡民歌、畲乡红曲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畲乡民歌、畲乡红曲酒酿制技艺、做功德、畲乡武术、中门大灯制作技艺等也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桐庐县莪山畲族人由光绪元年(1875 年) 从文成、青田一带迁入,相继在此建立畲族村落。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古老的畲族文化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老一辈至今仍使用畲族语言,具有独特鲜明的人文优势。在此基础上,杂糅着移民文化、区域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由此形成了莪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独特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已成为畲乡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亮点。其主要特征为:

首先,种类多。包括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服装服饰、工艺品、民间文学、民间建筑、饮食文化、传统医药、民族体育等。其中又细分为多种,如服装,有劳动时的服装、走访亲友的服装、结婚时的服装,而且随着姓氏不同,宗祠的不同,畲族文化也存在着部分差异。此外,其它诸多涉及生活生产、时岁节令、社会交际、信仰、禁忌等方面的习俗,也都反映出畲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特色浓。畲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如畲族妇女编织的彩丝带,手工精湛、图文并茂、异常精美;畲族婚礼仪式要经过拦门、举礼、脱草鞋、借锅、对盏、传代、回门等十几个环节;作为畲族民间文学中最灿烂的文化瑰宝——畲族民歌,词意淳朴、曲调优美,祖辈生产劳动、闲聊休息、以歌为乐,婚姻恋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流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代哭,敬祀祖先以歌代辞,素有“歌的民族”之称。

莪山乡确立“四大战略”目标为规划畲族文化创造了优良环境畲族是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人口最多、民族文化最丰富多彩、民俗风情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畲族文化是桐庐县乃至杭州市地方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莪山乡实施“四大战略”的目标,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撑。浙江省的景宁畲族县,近几年提出了大力扶持以畲族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村落开发战略,在乡、村大力开发“畲族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为当地创造的综合效益难以估计。与景宁畲族县相比,莪山乡的畲族文化底蕴同样深厚,而优势却更加明显:随着“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产品”为基本内容的 “畲乡山寨·农家居”特色旅游项目悄然兴起。随着320 国道、杭新景高速公路的贯通及16 省道的扩建贯通,到杭州只需1 个半小时的梦想成为现实,为畲乡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尽早、尽快规划畲乡文化产业,精心包装、打造一批畲乡文化旅游项目,将会极大地促进莪山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桐庐县莪山畲乡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将畲乡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莪山畲族乡仍处于起步阶段。畲族“文化生态”包涵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传统文化风俗逐渐与汉族文化相融合,许多传统的习俗渐渐削弱,甚至消失殆尽,特别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莪山畲族乡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地承传与弘扬,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

畲族习俗日益淡化

畲族悠久的历史,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如畲族传统婚礼,以歌为线,贯穿于二十多道礼仪程序中,婚礼蕴含着畲族深厚、纯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畲族民俗文化典型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活标本”。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畲族青年追求时尚,已不习惯举行传统婚礼。如今的畲族传统歌俗面临着严重的淡化、弱化,畲族人不愿自觉唱畲歌,甚至在有机会将畲族文化发扬光大时也不懂得把握。如开展“三月三”等歌会活动时,还需乡政府出钱请畲女穿畲服,而对唱畲歌者则需给予补贴。

畲族语言逐渐失传

一个民族的形成,主要确定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经调查发现,整个畲乡的畲族人大部分都会讲畲族话,但在交流时却不用畲族话,畲族的大多数特别是年轻一代仍习惯使用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交流。这种“双语制”的现象一直延续至今,说畲语的时间也随着汉语教育的深入正慢慢减少,下一代正面临着畲语消失的危机,长此以往,畲族原有的语言将成为绝版。

畲族服饰逐步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一般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今的畲民平常已不穿自己民族的服装,畲族的青壮年已没有畲族的服饰。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没有看见一位畲民身着畲族服饰,也很少能在畲民家里找得到象征性的服饰。畲族传统服饰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畲族工艺日趋罕见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畲族服饰和畲族工艺的制作几乎失传。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没有再向祖辈学习刺绣、纺织等手工手艺,仅是老年人偶尔纺织作为纪

念品赠送下辈;二是现代化时装新潮的冲击,畲族青年已完全自然同化为与汉族一样穿着;三是现代化高科技的普及,手工工艺逐步被机械工艺所替代,老式民族服装已很少有裁缝师傅会做。

畲族音乐已被淡忘

歌谣是畲族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文艺样式。无伴奏的歌谣,也是最普通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由于传统畲歌的歌调与当代音乐差距较大,畲族年轻人不愿意唱,也不合大众的品味。对于祖上传下的畲歌唱本,虽然村民手中尚有遗存,但均处于自然存在状态或被虫蛀或被潮气湿化,令人惋惜。通过调查采访村里的一些中青年,他们也表示对山歌不太感兴趣,无法使畲家文艺推陈出新,也就失去发展动力。渐去渐远的音符,逐渐被人们淡忘,将可能成为遥远的绝唱。

保护开发经费欠缺

目前,对畲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仍有所欠缺;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宣传畲族文化的力度不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缺乏经费的支撑。例如,保护李氏花厅等畲族历史文物,在畲乡推行“双语教学”,普及畲语畲歌等活动,都因经费欠缺而无法正常开展。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关注 文化月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