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宁洱“非遗”扮靓美丽乡村(下)

 

文|葛玉清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给乡村一个美...





文 | 葛玉清

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综合幸福指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孕育于美丽乡村中的瑰宝,她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与人民群众的智慧沉淀。在这幅由大自然的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的美丽图景中,宁洱人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崇尚创新,追求绿色,厚植开发,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探索建设美丽乡村之路。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美丽乡村繁荣兴盛,加快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旅游成了大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兴起了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休闲项目,美丽乡村成为人们消遣度假、寻梦圆梦的地方。就是在人们不经意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来到了人们的身边,涉及触摸到的也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为农业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邃内涵。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其它一些地方,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出现一新的问题,使本来能为发展当地经济的非物质文化产业生存发展受到阻碍,有的难以为继,有的濒临绝传。所以有关部门提出加大保护力度的要求。传统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之根脉。农村非物质文化因其古老,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她如同大树之基础,需要不断给予营养水分,需要时常做些固本强基的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与美丽乡村幸福工程联系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形成产业工程。鼓励农民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创业增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传承人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得到合理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从资金、制度、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切实调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对某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是多样的、立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去的历史,而是需要活态传承。活态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促使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活态的传承“核心”还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上。只有传承人才能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各种传统技艺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出来。

中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要走出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让家乡人离开故土,就会时时挂念在心,让去过这个村庄的人,离开后时常牵出对这里的回忆。

以洞经音乐为例,这是一项流传在宁洱县汉族民间的弹奏弹唱传统活动,历史渊源深厚、丰富多彩、个性独特、源于传统,扎根民间,其中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宁洱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汉族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让人记住乡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洞经音乐与茶文化元素实现了自然有机的结合,既反映了洞经音乐与茶艺、茶道、茶文化相容相生的一面,又给古老音乐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乡村百姓生活的一项内容,它的存在是当地群众传统的社会心里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宁洱文化部门和艺人们在演、唱、奏的风格和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配音配器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使宁洱的洞经音乐不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又赋予了新的特色,成为边陲古镇和村落的一枝奇葩。掌握洞经音乐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不仅出现在各种庆典活动、城乡民间红白喜事中,还成为一项旅游开发项目,让游人在美丽大自然之中感受与其浑然天成的古老音乐之美。在宁洱,洞经音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符号。

拓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路子

环境、产业、特色,是“美丽乡村”向“魅力乡村”转变的关键,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值得关注的课题。社会上有这样两个误区:一是,一提非遗就以为是一些老旧不堪、充满腐气的古董,挖掘困难,不易开发,难以在经济上受益,忽略了其保护价值,于是任其自生自灭;二是,一说是非遗,不加任何选择整理,把历史传承中本已衰减扬弃了的腐朽愚昧内容原封不动或更加夸张地进行展示,如性用品、丧葬中的迷信内容等。事实上有些非遗内容,是必须作为研究史料留存、由专业部门保护的。如果用在了生活中,或者将其作为创收手段,则成为消极遗产的传递与宣传。

因此,开拓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境界,是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以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为出发点,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向延伸的路径,拓展积极推广的方向与走势,进行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谋划与布局。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带动村民致富的生产经营模式。



一是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村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丰富家庭作坊中的非遗内容,为他们提供向游人展示制作工艺、销售产品的场所与机会,让有技能的家庭和传承人不出家门就可以实现逐步富裕,让妇女坐在家里有事做、有钱挣。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正确引导民众期望预期。挖掘人的资源潜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优势,扩大培训力度,努力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二是有组织地设计当地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鼓励工商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普洱茶生产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建立“企业+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打响宁洱普洱茶的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鼓励企业参与建设乡村中古旧遗址、建筑,并做好修复开发。

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在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适当添加现代流行元素,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积极组织各类非遗赛事、展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和关注度,并注重对青年一代的引导和培养,合理安排民间艺人定时定期地走进校园教授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牵出了人们抹不去的乡愁和家乡味道,唤起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礼敬与崇拜。循着这一条条根脉,把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薪火相传。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关注 文化月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