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制笔工,一部制笔史,半个文化人

 

心静了,制作的毛笔也好了!...




说起周氏制笔工,人们自然想到,他一定是文港周坊人。不错,周小华就是地地道道的周坊人,其制笔已经是N代传承了,当然他只记得太公(太爷爷)制笔,爷爷周冬喜制笔,父亲周英明制笔。从太公起做的都是寸楷、大楷,最长的是1.2寸的条幅。因为当时的竹杆就那么粗,再大的笔头没法做,所以只能做一寸的寸楷,甚至小的是9分的蝇头小楷笔,写小楷,画扇面、兰草极佳。
清朝创建的武汉邹紫光阁笔厂一直很红火,到解放时,还在生产。周父在1950年代还奔赴武汉做技术工,公私合营后,厂子改名建新毛笔厂。后因患胃溃疡而病退,周小华胞兄周汉华顶职,进厂做了制笔工人。周家大伯也在武汉文跃笔厂做了多年……

讲起邹紫光阁,周小华如数家珍,“武汉老笔厂房子还在,还有留守人员”这句话不止说了三遍,因他自己也在武汉长大,对武汉感情不可谓不深。

大约到了上学年龄,他回到周坊,到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了周坊人特有的制笔传承生涯。从15岁开始制笔,期间在武汉去了几年,回来后就一直做毛笔,到如今,在妻子的帮衬下,做中高档笔已经断断续续三十四、五年了。
说起毛笔制作难不难,周小华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难,就像其他吃饭手艺,学学就会,没什么稀奇。

我当然知道这其中的艰辛。

制作毛笔三十多年,他自然有许多绝活,比如辨别羊毛的好坏,别人要到阳光下,左看右看,而他只要闭着眼睛,在晚上用手一摸就知道。原来,好的羊毛摸上去,手感非常好,柔顺、冰凉。而劣毛呢,手感涉滞,时间稍长就发热。锋好不好也论占几指。指数越多当然越好。



周小华的生意还算可以,可就是没有请人做,或者包给别人做。他说,我的材料选的都是较好的,如果发包给别人,浪费材料心疼,再说要是别人手艺不好,就砸了自己的牌子。所以出不了多少货,再加上费眼神,一片毛颠来倒去剔毛几十分钟,稍微急躁一点的人都受不了。

所以,做这个手艺,学会了静心,可能是他最大的修为了。
想获取更多毛笔资讯,加作者微信
或者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 文港赣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