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长老继承传统,在持名基础上拓宽了念佛法门

 

在持名念佛的方法上,长老与印光大师一脉相承,必需口、耳、心三者同时相应,清晰明了...

如何修持念佛法门
——读三藏法师印顺长老《念佛浅说》


净土宗念佛法门自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抉择推广以来,在中国流传一千五百余年,每个时代,都不乏大德弘扬。在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关于念佛的种种别说纷纭而出,令修学念佛法门者真伪难辩。印顺长老深入三藏,以佛法的真义探究念佛法门,并以净土本宗所依经典讲说净土,厘清各种附会和异说,以印光大师一脉相承的念佛方法,为净土宗修学者指示修行法要。

一、念

修学净土者,一般以称名念佛者居多。既中念佛,以念为先,那什么是念呢?有人用中国方士的拆字法讲述;有人依字典解释来说;也有人以为口持名号就是念。印顺长老依佛法来解说:

“念为心所法之一,为五别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义是系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转,明记不忘,好像我们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样。”

《大乘广五蕴论》说: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惯习”,不是指什么习惯,而是指曾经经历过的境界,也就是说凡我们感觉器官接触过的境界,或思维过的义理,都是惯习。念是心在经历过的境界上,不忘不失,明明白白的记得。对于一般人来说,念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念,那无论接触什么、学习什么、经历什么,都忘记了,想不起来。对于佛法的修行来说,念是一种修行方法。印顺长老说:

“念,是佛法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数息观,又名安般念;还有六念门;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都以念为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后得定。经里说,我们的心,烦动散乱,或此或彼,剎那不住,必须给予一物,使令攀缘依止,然后能渐渐安住。”

佛法修学的戒、定、慧要时时记起,比如受过的戒,要随时记起,不记得就糊里糊涂容易去做。修行真正念力强的人,在事情即将发生前,就能警觉,就可以避免违犯。修定的人,要念兹在兹,“与不散乱所依为业”,这就得定了。时时想这想那的,东想西想,自然不能得定。我们经常听到有修行者说: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什么也没有。一般人觉得这人的境界很高了,其实懂佛法的都明白,这个人既没有定,也没有慧,有的只是无记性,他迷糊了。长老说:

“若能系念一处,即可由之得定。不但定由此而来,就是修观修慧,也莫不以念为必备条件。故念于佛法中,极为重要”

念通于世间与出世间,世间的善业造作故然离不了念,杀、盗、淫、妄等十恶业,也离不了念的作用。佛法的修行更不能没有念,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四谛、念缘起等。净土法门所说念佛,就是心要安住在佛境、佛功德、或佛名号上,只有安住才能得定,得定就叫三昧。长老接着说:

“现说念佛,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然念重专切,如不专不切,念便不易现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乱,不向其他路上去,而专集中于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

印顺长老在《大乘广五蕴论讲记》中说:

“我们现在讲念佛,都是口上唸,其实念佛是心里念佛,念到心不散乱,念佛就是心不散乱。《阿弥陀经》里就是这样讲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为什幺一心不乱?念佛啊,因为念啊。现在的人念佛,念是在念,念来念去就是这样。念了几十年了,你问他“跟从前有什幺不同?”“只要念,念了就能够往生。”所以,现在的人念佛的多,证念佛三昧的人少。

净土修学者,能专心系念于佛号,不被外界的五欲境界所转,心能归一,渐渐贪嗔痴的念头就不会起,烦恼就不会生发,由定发慧,无边的功德就能依此而得到。如果不修念,定心不成就,专在布施持戒上用功,只能得人天福报;专在阅读经教上用功,能得到一些佛法知识。

二、念佛

中国的净土宗修行者,大多以口念弥陀名号为修行法门,但如果只是口在念,而没有摄心,那是没有用的。正如蕅益大师所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真正的念佛,是心心系念,了了分明。印顺长老分别从依名起念、依相起念、依分别起念三方面讲述。

1、依名起念

长老说:

“依名起念:这即是一般的称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内有义,依此名句系念于佛──以‘南无阿弥陀佛’作念境。这是依名起念,故称名也是念佛。”

称名念佛,要明白阿弥陀佛的意义,如果不懂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不明白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因此而生起往生的希求心,虽然最后依念佛得定,也决定不能往生。所以印顺长老对于无信无愿、鹦鹉学语、留声机式的念佛,给予批评,并指出鸟、小动物常听念佛人念佛之声,命终得到往生的言论,也表达了否定意见,这与净土宗信愿为前提的思想不符。长老说:

“称名念佛,决不但是如此的,否则何须念佛,随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样吗?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名,而名内包含得佛的依正庄严,佛的慈悲愿力,佛的无边功德。必须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愿,从信愿中去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2、依相起念

长老除对称名念佛的方法要领进行解说,还讲到了观想念佛的方法:

“依相起念:这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或其他的佛都可以。或先观佛像,把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历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佛相。这种念佛观,也可令心得定。我遇见的念佛的人,就有静坐摄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现前的。但我所遇到的,大都还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观到佛相庄严,微细明显,如意自在,那就非专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还有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五分法身,无量无边的胜功德相,在这佛功德上系念观想,大乘为观相所摄,小乘则名为观法身。”

观想念佛首先要记住佛像,了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才能由模糊粗相,达到微细明显。进而由观像到观佛的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五分法身,无边功德等。

3、依分别起念

受净土宗持名念佛说的影响,广大的念佛法门渐渐被忽视,印顺长老依经论抉择,讲述唯心念佛的依分别起念法:

“依分别起念:依分别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现,名唯心念佛。前二种依于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现前,当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变现,我不到佛那里去,佛也不到我这里来,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贤护经》(二)说:‘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华严经》(四六)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佛的相好庄严,功德法身,分分明明,历历可见,是唯(观)心所现的。了解此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即是依(虚妄)分别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门,引人由浅入深,依名而观想佛相,佛相现前,进而能了达皆是虚妄分别心之所现。”

除了上面的三种念佛方法,长老还依《维摩诘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等,讲到正智念和如如念。长老说:“无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为佛的法身。依唯心观进而体见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见佛。”

长老从称名念佛说起,一步步由浅至深,由妄达真,由他力而自力,明确指出净土法门,也是定慧交修的法门。

三、称名念佛

在四类念佛中,称名念佛最为简便易行,但长老同时指出,称名念佛并不局限在口头的称念:

“《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玄奘别译,即作‘思惟’。由此可见,称名不但是口念,必须内心思惟系念。因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名号体会到佛的功德,实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称名是重要的,而应不止于口头的唱诵。”

在广说念佛法门之后,长老特别说到称名念佛应该如何修行:

“称名念佛的方法,有人总集为‘念佛四十法’,即专说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三到。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也时常说到。三到是: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应。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称名时,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心里也要跟着音声起念,明明白白的念。”

虽然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可以看出,印顺长老的念佛思想,是遵从印光大师所说。也可以说,在持名念佛的方法上,长老与印光大师一脉相承,必需口、耳、心三者同时相应,清晰明了,丝毫不许含糊,只有这样的念佛,才容易能达到一心不乱。对于坐也念、站也念,做事也念,长老认为那只是接引初机的方便:

“初学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非专一修习不可。如一面妄想纷飞,一面念佛,一成习惯,通泛不切,悠悠忽忽,再也不易达到一心不乱。要念佛,还是老实些好!”

这可见,要达到一心不乱,必需老实念佛,这才是净土法门的精要所在。

念佛该用哪种声音?印顺长老认为大声念、小声念和默念都可以,但各有优劣。如小声念时间长了容易昏沉,大声念时间长了容易动气散乱。应该相互交替使用。但无论高声念还是小声念,只要有声,都不能达到三昧,因此无论大声小声,最后都要归于无声的默念:

“依佛法说,定中唯有意识,眼等前五识皆不起作用,口念闻声,当然说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达一心不乱,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称金刚持,即将佛的名号放在心里念,口不出声,虽不作声,自己也听起来却似很响,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这样念,逐渐的心趋一境,外缘顿息,才能得定。”

念佛的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起初都是由慢开始,在慢念中,由于字和字之间拉的很长,杂念容易插进来,这时要转快。快念虽然能迫使心在一个点上转,来不及打妄想,但时间长了容易伤气,又会起妄念,这时就要转成慢念,随着心念一宽,妄想分别就会淡去。长老认为快念慢念,是念佛的一个技巧。正如长老所说:“或缓或急,不时交换调剂,令心渐渐离却两边,归一中道。”

总之,念佛不是口头念念就好,不是要声音如何好听,也不是念的次数多就好,关键依念佛而摄心归于平静、专业,最后达到一心不乱。


    关注 心心相应的心经智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