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印”文稿该不该回、值不值得回? 谈一个“两难”情境

 

默然无声绝不代表默认,而却是这样的文章无足轻重,根本不值得回应。但愿“批印”人士能有此自知之明,勿把别人的退让视为理所当然...





“批印”文稿该不该回、值不值得回?——谈一个“两难”情境

Sat, 2017-05-27 23:36 — Breath in Mind

             我曾在《印顺佛学与大乘是佛说》表示,我们乐于看到印顺思想的批判,却不能接受粗糙的批判。然而遗憾的,绝大多数批判印顺法师的论文都流于粗糙、浅薄,面对这样的文章,究竟是该回应,还是置之不顾、置若罔闻呢?

            不回应、不理会,好像是默认了对方的批评;但回应了、理会了,又坐大对方声势,让不是问题的也成了问题。

             例如有人抹黑你、污蔑你,说你诈欺贪污等,你不作回应,仿佛是一种默认;相对的积极澄清解释,又陷入“无中生有”的“辩污”中,及至引发更多关注;即便最后结果还你公道,但过程中已是伤痕累累。

             同样的,印顺法师明明主张“大乘是佛说”,但却被扣上是“大乘非佛说”的倡导者(即便是“温和版”);面对不实指控,一时真不知从何说起,虽说真理愈辩愈明,但这只针对头脑清楚的人而言,头脑不好恐只会愈辩愈混。

               记得2003年,我在昭慧法师引介下,在静思精舍第一次拜会印顺导师,我请示他说:一些批评他的文稿,他是如何看待的?由于他的浙江口音,我听不是很清楚他的回答,但大意是说不成熟的文章就不需理会、不用回应了。

              印顺法师深知受污不辩、忍辱等道理,对于误解、曲解以及不了解,自是淡然淡定处之。他曾在著作中表示,自己不属于任何一宗,但仍是有人以为他是三论宗,称他为论师,对此他没有追究原因,也没有多作解释,只是说:“怎么叫都可以,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就好了。”

            对于他人不怀好意的批评,相信他应该也是这样的态度,任由他人说去,“自己知道不是这样就好”。就像一个人莫名被吐了口水,清洗干净就好,不需回吐相报;同样的,面对别人无知的错误,用不著白费力气拳脚相向,需要自清之处适度澄清即可(重于“显正”)

 但这不代表印顺法师没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在他所编的《法海微波》中,可知他殷切期望他人的回响、评论。如在《自序》里,他感慨表示:“大德们又都惜字如金,不愿提供宝贵的意见”——可知其实他很想知道别人看法、评语,这意味著他乐于接受批评,以一种开放的心胸看待自己出错之可能,毕竟深受中观思想影响的他,了知自我检视、自我怀疑和批判是必要的(见《保留信仰错误之可能》一文)。不过如先前所言,乐于接受的批评是如实、善意的,而且能说之以理,却不是断章取义骤下评论。

             十几二十年前读到“批印”文章,我会有参与论辩的热情;但这几年间,一来看到“批印”文稿多不上道、不入流,态度上显得“懒得理你”;二来被“大爱”感召,慈济人文的洗礼要我学会包容和善解,不想与人在文字上结怨。

             如此,我渐以同情、怜悯取代批判和责斥,始终认为:“在迈向菩提道上的思想探索,印顺法师跑得太快、爬得太高,使得不少人无以为继,于是接踵而来的是诸多不相应的批判。”意即,这些“批印”人士跟不上印老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无法消化、吸收他的见地,亦不想虚心求教认真理解,只好直指为错,这是一个人程度、胸襟和心怀的问题,如此也毋须一般见识了。

             总之,面对“批印”文稿,回不回应存在两难;但可以确定的是,默然无声绝不代表默认,而却是这样的文章无足轻重,根本不值得回应。但愿“批印”人士能有此自知之明,勿把别人的退让视为理所当然......(本文摘自微信平台《菩萨清凉月》)


    关注 心心相应的心经智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