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是如何评判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的?

 

导师是高度肯定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



           印顺法师认为“天台思想不可信、禅 宗不可信”吗?印顺法师是如何评判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的?

提问:  大乘信行人
二, 2017-06-13 


有人摘引了印顺法师著作中片断内容,指称“印顺法师认为:天台思想不可信、禅宗不可信、净土思想不可信……”。请问印顺法师曾有如是看法吗?印顺法师是如何评判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的?
回应
吕胜强
(2017.06.13)


 

          一、其实,导师是高度肯定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

专研中国佛教的圣严长老(长老留学日本的硕士论文《大乘止观法门的研究》,博士论文《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曾在〈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一文中(正闻出版社,2000年4月,《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p.2)指出:

   “印顺长老对中国的天台、华严、禅、净,也一样地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历史学者蓝吉富也表示:“无疑的,印顺法师正是当代汉传佛教界中的卓越佛法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在数十年来的华人佛教圈中,已经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他的若干看法,也逐渐成为汉传佛教发展的重要指标。”(同上,蓝吉富〈编者序〉,p.1)

印顺导师于〈泛论中国佛教制度〉曾谈到: “佛教在中国,可说教义(法)有着可赞美的一页。”(《教制教典与教学》,p.5),另于《佛教史地考论》p.71,称许: “隋唐之中国佛教,不愧为佛教第二祖国,为佛教之继承光大者。盖中国佛教至此,虽犹虚怀若谷,不断自印度输入……。然台、贤之融贯,禅、净之简易,融冶中国精神之中国佛教,已确乎不拔,有非印度佛教所可及者。”

           而导师眼中所赞扬的中国佛教,究竟呈现怎样的风貌?印顺导师于〈中国佛教之特色〉(《佛法是救世之光》,pp.121-122)赞扬:

中国佛教之宗派虽多,其能不拘于因袭西方,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神,予佛法以发扬、整理、通变,最为中国民众所崇者,莫如天台、贤首、禅、净──四宗。台贤二宗之特色为:一、源于禅观。二、宗于契经。三、重于观行。四、综括一代圣教,自义理及其修行历程,予以序列、判别、贯通之;全体佛教,纲举目张,于融贯该摄中,以阐发如来究极之道为鹄。长于组织,诚以求真,趣于实行;中国佛教之精神,有可取焉。

而过去中国佛教为何会出现隋唐“千岩竞秀”之辉煌风貌?导师于1980年接受宏印法师及杨惠南教授有关〈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的访谈中,剖析了“过去中国佛教之所以辉煌灿烂的(两项)原因”,其一,就特别赞扬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祖师们“从禅出教”所发挥宗教的真正伟大力量(《华雨集第五册》,pp.146- 147):

中国佛教值得称道的应该不只一宗一派。像天台、华严恢宏博大的教理研究,禅宗、净土在修行方面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人赞叹的!说到为什么会有这些辉煌的业绩,可以从两点来说明:首先,从宗教的本质来说,各宗各派的成立,都是建立在由修行而证得的某种体验。这不但限于禅、净这些注重修行的宗派,就是台、贤等注重教理开展的大德们,也都是从修证而建立起他们的理论。所以,在“高僧传”中,台、贤等宗的大德们,也都被称为“禅师”,而不单单是“法师”,这就是所谓的“从禅出教”。这种“从禅出教”的精神,才能发挥宗教的真正伟大的力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也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真实性;这在中国是这样,在印度也是这样。

             导师认为“天台”与“华严(贤首)”均是“经验与知识结合”的佛教典型(《无诤之辩》,p.213),并赞叹:           “智者大师的‘有教有观’,明显的标示了经验与知识综合的佛学。……智者大师是无比的伟大!正是中国佛学完满的典型!……凭修证的经验,贯通经论,所以,‘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无诤之辩》,pp.211-212)

             导师也赞叹“中国禅宗”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著“为千年来国族生命之所系”的伟大贡献:

慧能开百世之风,为唐宋来佛教所宗归。论其天竺之源,本诸达摩;论其流行于中国,则上承北土。南土本真空以融妙有,北方本真常而阐唯心:此两大学统,相参杂而究异其致。(《佛教史地考论》,p.58)

然当其盛世,禅者风格之雄健夭矫,虽“龙象蹴踏”,“天马行空”,曾不足喻其万一。禅者信“自心作佛”,“直下承当”;于本净心性之“妙用恒沙”,“本自具足”,确能见之切而信之笃。……若印证于印度佛教,则禅者之风格,且凌驾从小向大(鸡胤部),从空入中(如世间乐见比丘)之先导者而过之。……作兴人才,陶铸贤圣,而后有自信、有理想,重道学、薄文章,谨严朴实而勇于革新之南中国精神郁然而兴,导达中华,为千年来国族生命之所系。此国族精神之新生,求之于八百年来(黄巾乱起至宋平北汉)之北方经学,南方玄学,并不可得,而唯得之于三百年来(自唐中宗至宋初)日见弘大之南禅。(《佛教史地考论》,pp.70 - 71)

此外,即使(有禅宗体悟经验的)太虚大师曾对中国禅宗末流之参话头法门略有“仅看一句话头。这样的门庭愈狭小,愈孤陋寡闻,便成一种空腹高心”之批评(《太虚大师全书》第15册,pp.2784-2785,〈天台四教仪与中国佛学〉),导师也曾指陈其有“定慧不分”之失(《华雨集第三册》,p.218),但就参话头修行步骤中的“疑情”,其中所含涉“不肯定”、“不执著”之意涵,导师却肯定它与中观之“无自性见”有相互发明之处,导师说:

但它(禅宗参头话)却不是这样,它教我们打成一片的方法,并不是肯定的,原则上还有一个否定的作用在那里,可是它并不说出来,它不是说:“不是的!不是的!”但你不能把它看住一定是这样。这是我的解释……。它打成一片,但不是肯定,他要有一个“疑情”出现,如果将疑情打成一片,这时还不算开悟,疑情激起时,人好像混沌沌的、浑幌幌的,走路也不知道是走路,吃饭也不知道吃饭的滋味,你吃我也吃,你睡我也睡。此时,若遇到某一种因缘(其实这个因缘并没有什么关系)恰巧,碰上了,使他内心起了一种震动,这个疑情就脱落了,禅宗的名字就叫做“桶底脱落”,境界就显出来,这就是“本参”啦!最初他们用这个方法与以前修定修慧不同,这个方法是一个特性。

中观家说“缘起无自性”,对一切现象不执相,若以为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一定是这样,那就糟了!这就是“自性见”。我们看的、听的,处处都是这个样子,其实,它是种种关系所现,随时会改变,例如你过一个月再来,我看到你,好像跟以前是一样,其实不知道已经变了多少,拿现在的话说:“说不定细胞都变了”。“自性见”我的解释是“常识中的绝对实在感”,理解也好,思想也好,直觉中这个实在感若能够打破,这才真得佛法的益处。

   所以禅宗参话头之“不肯定”、“不执著”在这一点上,这应是参禅真正的功德,中国禅宗史上用参话头的方法,也有好几百年了,它的特点在此。所以我们修行都不能执著,愈肯定愈容易执著,假如修“空”,又执在“空”上,这也是不对的。

(见吕胜强:《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pp.100-102,〈印顺导师开示摘录〉)

   此外,导师也肯认,中国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及天台、华严、唯识的大德们“能在佛教界有那么大的成就,这无非也是他们对传统儒家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从而影响知识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辉煌的一个重要因素”,导师说:

但是,单单是修持还是不够的。在古代,接受佛教的大多是知识份子,像慧远、道安诸大师,以及后来的智者、法藏、玄奘等大师,他们之所以在教理上有那么多殊胜的成就,正因为他们对固有的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如此,佛法与中国文化互用,才开展出那么宏伟的思想体系来。不要说这些特重义学的宗派,就是讲究实修的禅宗、净土的大德们,也是这样。例如明际的莲池大师以及近代的印光大师,他们为什么能在佛教界有那么大的成就,这无非也是他们对传统儒家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知识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辉煌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各宗各派大德们的修持及世学的深刻认识,中国佛教在过去的能够辉煌,可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华雨集第五册》,pp.147- 148)

            二、至于有人批评导师“不信天台思想”,在此,提一段早年的公案,提供读者们(特别是天台学人)参考:

导师年轻(1942年)在《中观论颂讲记》p.466中评论:“天台宗的‘三智一心中得’,以为是龙树《智度论》说,真是欺尽天下人!龙树的《智论》还在世间,何不去反省一下呢!”

           约四十年后,导师晚年于1981年回应牟宗三先生的〈佛性与般若〉时,写了一篇〈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文中歉意地表示“我既没有说明理由,话也似乎重了一点!”但是导师仍维持早年的看法,详细举证“智论明文”之出处,提供给读者公评:

 关于三智一心中得,我说:“天台宗说三智一心中得,以为是龙树智度论说,真是欺尽天下人!龙树的智论还在世间,何不去反省一下”!我既没有说明理由,话也似乎重了一点!……我想,如论意义的可通或不可通,讨论是很难结果的。既然是重在《智论》明文,我也不妨再引论文,让读者自己去论断。(《华雨集第五册》,p.110)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的三智,附合于的“一心中得”。……所以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论文是这样的明白!(《华雨集第五册》,pp.113-114)

虽然天台引用经论出处有小小的错缪,但印顺导师仍然瑕不掩玉,忠实地掘发天台学之真面目,赞叹智者(智顗)大师“综贯《智论》之所说,组为条理严密,可由易入之法门,可谓龙树功臣矣!”并抉发天台学“精髓在止观:《六妙门》、《次第禅门》、《摩诃止观》,实不朽之典”。这是如何的肯定!(《佛教史地考论》,pp.28-29)

顗之学,精髓在止观:《六妙门》、《次第禅门》、《摩诃止观》,实不朽之典。什公所传《禅经》,有实相三昧,法华三昧;慧文、慧思,殆远承其学而行证之者。顗承其学,乃综贯《智论》之所说,组为条理严密,可由易入之法门,可谓龙树功臣矣!至其判教,化法四教取于北方;化仪四教及五时,乃即南土旧说而略事融通;其解《法华》一乘,则承光宅之说而更进者。后学重其教之圆融,而忽其止观,岂非买椟还珠之论耶?


    关注 心心相应的心经智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