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地产营销人,你被别人鄙视过吗?

 

营销也有一条心照不宣的鄙视链,而营销人所谓的追求和情怀,是这条鄙视链的始作俑者……...





前几天,有个做营销的同行给明源君说了她的故事,说是一家巨头房企刚进入她的城市,她跳槽过去在营销部操盘做项目。城市公司项目不多,一点事情都是集体决策,于是她就亲眼见识了原始核心团队的营销手段,用她的话讲,“真的是low,都是二、三线城市的搞法,完全不了解一线的客户情况。”

其实很多房企进入一个新城市、新市场,营销手法都会有点水土不服。特别是一二线、三四线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市场,营销人心中也都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喝葡萄酒的鄙视喝白酒的,喝白酒的鄙视喝酱油的……

营销人所谓的追求和情怀,是这条鄙视链的始作俑者,做营销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更新、更雅、更强”,更新的形式、渠道和花式创意,更精致的内容,更强的转化效率。最新之后还有更新,这条鄙视链就像是食物链,你鄙视别人,也被人鄙视,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和这个核心价值之间的距离。

成功的项目大多相似

被鄙视的理由各有不同
有一个做地产营销的朋友跟明源君说,地产营销人的职业病就是,走在路上不自觉就会点评街边的楼盘广告,被吐槽可能是营销人的宿命。一个营销动作出街,业内的关注度比客户的关注度更高,做什么、怎么做、效果如何,都是同行谈论的对象,一不小心就被鄙视。被鄙视的理由林林总总,大概分为三种类型:

1、效果不好被鄙视

做营销就是要吸引关注度,追求“新意”是营销的基因。形式要新颖,创意要特别。多项目都会尝试新渠道、新手法,但是怕就怕情怀玩得转,溢价跟不上,营销人的追求和实际销售脱节。高调发声了,却是叫好不叫座,解决不了项目的问题,就尴尬了。

这几年,移动化技术创新快,营销在渠道的创新可能性也越来越多元,一些广告投放渠道的小创新层出不穷。

做得好的案例不少,2015年滨江和城中国首例地产跨界网游的营销,用1万元成本的单渠道实现开盘60组的成功认购,2016年自媒体软文、朋友圈定投等新渠道上位,杭州公园里的零粉丝公众号首篇推送就十万加,再到今年苏州樾园第一个VR视频广告的落地,不仅获得传播上的瞩目,还增加了1000+的到访。



但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享受的不都是掌声,有时候也会有巴掌。

去年初深圳有个项目火了一把,区域业内关注度很高。该项目和腾讯街景合作,尝试了大量的新渠道,朋友圈定投、移动APP今日头条的广告投放、720全景街景红包(在项目和样板房里面加入红包,刺激样板房线上参观)、H5游戏,但是一整个营销周期下来,大手笔的推广并没有多少效果。



不管从带客还是成交转化来看,最管用的渠道,还是合作银行团购和利用腾讯资源做的企业拓客和企业团购,营销动作花哨,落地产生实际转化的还是传统手段。

创新很好,但只限于成功的创新,名声和销售双丰收,营销人自然也是名利双收。而一旦试验不成功,就沦为哗众取宠,搞噱头博眼球。做营销,尤其是项目营销,说到底还是看销售成绩说话,一个心照不宣的鄙视链是:成功的创新>不创新>失败的创新

2、逼格不高被鄙视

在行业普遍的价值观里,可以叫卖,但是姿势还是要优雅的。除了形式要新颖,内容也要更精致。很多项目现在喜欢有文化、有情怀、有趣味的营销创意。走心又有点理想主义的点子在业内评价和客户层面上都更友好。

苏州世贸与林徽因谈匠心,还有公益类的扶贫活动,例如金地的“小桔灯”捐书活动等等,都是这个方向。但是很多项目还是唯销售论的,因为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美的手段,往往很有用



三、四线城市常用的人海战术,现在依然很有市场,动不动几百上千人的拓客团队,出去进行地拓,唱歌、跳舞、跳操、喊口号、上街“扫客”,这种重渠道的营销手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因为格调不够高,在营销鄙视链不可避免的流于下游。



而促销、低俗的推广内容被鄙视就很正常了,例如早些年俗出了知名度的“不能更低了”,不得不说抢眼球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格调不够。

3、地域鄙视链

一个广告公司的朋友给明源君说,给甲方提案的时候经常会收到这样的回复,例如“这个设计太三线”,至于“太三线”是个什么意思,你自己去体会。事实上,这条带有歧视的地域鄙视链,并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很多三四线的同行也是共谋

明源君经常给大家分享成功的营销案例,后台总是会有很多读者留言,说这些营销手法只有一、二线城市能用,我们三四线项目根本玩不了创意。这种画地为牢实际上是完全认同了无形的地域鄙视链

因为就算是四线城市,也有优秀的创意落地,也有新媒体使用的成功案例。盘锦蓝色康桥大规模尝试投放新媒体广告,腾讯、爱奇艺的视频贴片广告(包括PC和移动端)、微信朋友圈的定投广告,配合线下的活动,实现超过400组来电,超过500组来访,成交超过200,其中新媒体的来电量占比高达43%。小城市淡薄的创意氛围和小城效应,很可能反而更利于一个新创意的传播和全城覆盖
梅州的客天下也证明了,玩文化营销也不是一二线城市的专利,四线城市照样也能玩得转。客户文化层次并不能完全决定营销的方向,自我设限就失去了逆袭的机会

营销创意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关键在于你要看懂别人成功案例的内在策划逻辑,创意很难学习照搬,思路和尝试还是要自己主动去跟上。
营销已经如此艰难

何妨多一点互相体谅
前面总结的三种情况,前两种情况说白了就是“唯策划”和“唯销售”的副作用。“唯策划”带来营销动作脱离销售实际需要,“唯销售”显得吃香难看,美誉度不高,长期来看影响品牌价值,销售也会越来越被动

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答案,就是“策销结合”。“策销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可以说整个地产营销就是要干这一件事。不用一味求新求变,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项目的节奏。可是道理大家也都懂,销售压力一大,节奏就乱了,最重要是要抓住两个核心点:

● 重相关度,轻创意。

之前明源君给大家分享过一个案例,广州保利·罗兰国际项目推广保利5.0“全龄居”,想了一个客群跨龄、中西跨界潮玩粤剧的“潮粤音乐节”的创意。全龄居针对的客群本就是三代同堂型家庭,而创意将传统文化和卡通结合,也是爷孙两代的沟通方式,准确把握了这类型家庭的日常场景,整个营销创意和项目产品卖点的相关度非常高,吸引关注度水到渠成,转化率也会很高



● 抓准收口。

如何形成推广-传播-上门-成交的闭环,是最重要的问题。创意只能解决前面一层的问题,没有设置好信息回收的渠道,都是白干。

例如有一个万科的项目,和当地城市骑行协会合作,办了一场城市骑行活动,整个活动策划过程很简单,因为项目只关心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人会不会进营销中心,销售人员有没有接触沟通的机会,以及赞助瓶装水上印什么信息,除此之外,活动的内容都由协会自己去决定。

对比来看,很多项目都办跑步相关的活动,活动办完了,除了一些新闻稿,没有留下实际的可跟进线索,一大群人呼啦啦来了又走了,对项目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三种情况——地域鄙视,归根结底就是水土不服,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一个很牛的创意,脱离了本身的城市背景很可能就有问题。

一线和二三线两类城市的主要购房群体,本来就是不同的客群,媒体使用习惯、获得渠道、敏感点都不同

三四线的大兵团地拓客到一线城市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1、小城市房价低,二三十万首付,路上“扫客”抓到目标客群的几率相对大,而一线城市,刚需房都是5万起,命中率要低很多,豪宅从来不搞大规模拓客也是一样的道理。2、小城市面积小,覆盖全城相对容易,在一线城市,一两千万人口,概率上就困难很多。

● 从客户特点来看,二三线城市对于营销的依赖可能更大,营销创新也有更大的空间

二三线城市客户自住、首次置业的占比较大,以长沙中原的统计来看,基本能够达到60%以上,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对于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往往比较积极,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新的营销手段的成功案例都是首先在苏州、成都、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产生。
而一线城市属于存量市场,一二手房的成交比例在1:2-2.5之间,和二三线城市完全相反,一线城市高房价的支撑逻辑,其实就是换房客的改善需求,旧房子已经赚到钱,卖掉买新房子就不难。所以新房的成交客户改善和投资类的占比大,置业经验和居住经验都更丰富,在决策的过程中更理性,受到营销干预的影响相对有限。

 从开发周期来看二三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大,项目体量也多以大盘为主,在开发周期上相较一线城市更长,开发周期长的项目,就需要建立自己的项目品牌,在做营销时需要考虑到,为后续开发的期数做品牌积累

而一线城市土地稀缺,新房市场供不应求,一般情况下属于卖方市场,去化难度相对较低。一个短平快的项目是没有品牌的,因为一个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在快周转的销售要求之下,一个小项目完全没办法承担这个要求,也没有必要,营销直接的转化为销售力是营销首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

其实,就明源君看来,因为时代变化,调控变化,客群迁移,有时候在销售结束前,都是很难预计营销效果。

看起来很LOW的手法效果很好的例子很多,一线城市一些中高端的项目,偶尔尝试一下送伴手礼、春联之类的,业主、客户上门领取的热情高到出乎意料,跟成都下面地级市送米油效果也差不多。

所以更多是边干边总结,复制成功,而不是一开始就鄙视。

干营销已经如此艰难,既要跑得快,又要步子迈得帅,与其相互鄙视,不如多一些分享和学习。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苏兮,更多探讨、交流或投稿,请添加微信号:changle8068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体验云行销


    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