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中的“小清新”——卢契娅·波普(Lucia Popp)

 

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

「点击上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免费订阅 」
图书推荐|新书推介|上音考级|音史钩沉|书评书话
乐林撷英|微课堂|活动预告|活动回顾|节日·特辑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乐坛上出现了一股东欧元素,涌现出了一批来自东欧地区的优秀女高音歌唱家,如来自罗马尼亚的伊莲娜·柯特鲁巴斯(Ileana Cotrubas,1939-)、有匈牙利血统的安娅·齐尔亚(Anja Silja,1940-)和来自保加利亚的安娜· 托莫娃—辛托(Anna Tomowa-Sintow,1941-)等,她们的崛起为歌剧舞台注入了一股富于旺盛生命力的新鲜血液,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东西方音乐发展不对称的局面。而在她们之中最为人称道而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卢契娅·波普,她来自东欧的另一个国度斯洛伐克。

波普是一个德语化的姓氏,卢契娅·波普原名是卢契娅·波波娃,她1939年11月12日出生于今天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乌尔斯卡·维斯。她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而母亲则是业余歌唱家。受母亲的影响,她自小就喜欢唱歌。她的嗓音条件也极好,总是成为家庭聚会和社区活动中的歌唱小明星。不过,由于父亲的缘故波普还是进了正规的学校完成了中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布拉迪斯拉发大学成了一名化学系的大学生。在学习了两个学期后她突然对戏剧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在得到校方的同意后转到了戏剧表演系继续学习。正如威尔第歌剧《弄臣》里的咏叹调所唱的那样,“女人善变”,学着学着,少女时代有着诸多幻想的波普渐渐地心智趋于成熟,她最终发现还是难以摆脱歌唱对于自己的强大诱惑力。于是她又一次向校方提出申请要求转到音乐系。过一过二岂能过三?她的请求遭到了校方的拒绝。但打定了主意的波普也不含糊,她退了学。在上了几次私人传授的声乐课程后她如愿考入了布尔诺音乐学院(后更名为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正式接受专业的声乐艺术教育。最初她被作为一位女中音来训练,但她的老师安娜·卢索夫斯卡—普洛森科娃(Anna Hrusovska-Prosenkova)发现她的音色甜美而清亮,穿透力强,而且她的嗓音运用又敏捷灵巧,具备演唱花腔女高音的优异潜质。因而,在老师的正确引领下波普的演唱声区竟次第升高,由最初的女中音一跃而成为了花腔女高音。安娜在对波普的训练方面是很有一套的,她认为作为一名女高音尤其是一名花腔女高音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格外重要。为此她为波普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案,规定她在没有完全吃透角色发声的位置之前不许用全嗓去练习,只能用半嗓先悉心领会。安娜告诫她只有在正式的演出是才能全情投入地放开自己的歌喉,这样可以避免声带的意外受伤,从而有效地保持演唱艺术生命。此外,每当波普掌握了要演唱的曲目后,安娜会要求她将它们暂时搁置一下,等过一段时间再去演唱,这样也就为 更充分地理解和领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规避了新手上路时那种急于求成、染上“半生不熟,囫囵吞枣”的陋习积弊,成为日后成长很难纠正的顽疾。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而又科学的调教下,波普的演唱技艺得到了快速而全面的提升。
与许多花腔女高音一样,波普对花腔角色的学习也是从莫扎特作品入手的。在校期间她演唱《魔笛》里夜女王的咏叹调就曾获得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因而在1963年,当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波普听说著名指挥家奥托·克莱姆佩雷将要到布拉迪斯拉发歌剧院排演歌剧《魔笛》时简直激动得兴奋难耐。她找到了歌剧院,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参加竟演歌剧中夜女王这个角色。由于有她老师安娜的倾力推荐,歌剧院接纳了这位不速之客的请求;而当克莱姆佩雷亲自听了她的试唱后更是毫不犹豫地认定这位初出茅庐的姑娘正是他理想中的夜女王人选。于是,在布拉迪斯拉发歌剧院的处女秀上,波普果然一唱成名,这位嗓音、容貌俱佳的夜女王立刻吸引了音乐评论家们的眼球,他们纷纷将溢美之词献给突然崛起的花腔女高音新星。然而,对于当时的欧洲乐坛而言,布拉迪斯拉发歌剧院这座“庙”还委实太小,很难为波普的施展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事有凑巧,此时身兼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已闻知了波普的“芳名”,向她发来了邀请,让她去那里饰演《费加罗的婚礼》。尽管在《费加罗的婚礼》中等待波普的只是剧中的女配角帕帕丽娜,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毕竟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与家乡的歌剧院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还是由卡拉扬亲自发来的邀请,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啊。于是,波普欣然前往维也纳。她的表现也果如卡拉扬所期望的那样令他满意。剧院方当即与她签订了合约,从此,波普就从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起步,开始了日后精彩纷呈的艺术人生之旅。
波普的艺术经历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一直紧密地维系在一起。自 1963 年起她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系列歌剧,并由一名新生的歌剧演员逐渐被擢升为歌剧院最受欢迎的头牌花腔女高音,特别是她赖以成名的夜女王更是成为她标志性的招牌角色。说来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波普的身材小巧玲珑,长着一张五官精致端秀的娃娃脸,一副大而明亮的眼睛和微微向上翘起的嘴角,真有一种甜而不媚,美而不艳的亲切与可爱。可就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小清新”在舞台上塑造起夜女王来却显得气场不凡,霸气十足,尤其是她演唱的歌剧里那两首令人视为畏途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更是音色壮丽,语调铿锵,与她本人的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实,波普尽管在舞台上显得高贵大气,胜券稳操,但事实上她对塑造夜女王这个角色还是难免会心有余悸的,每次演下来总如同是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战役般感到紧张与疲惫。尽管如此,她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还是攒足了超高的人气。1964 年,波普在克莱姆佩雷的指挥下录制了享有盛誉的《魔笛》唱片(EMI 55173,2CD),成为这一时期她舞台艺术的一个代表作。在此期间她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份感情。乔治·菲舍尔(Gyorgy Fischer,1935-)是来自匈牙利的钢琴家兼指挥家,当时正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卡拉扬的助手。于是这两位同样来自东欧的艺术家走到了一起结为眷属。
1966 年,波普首次登上伦敦柯文特皇家歌剧院的舞台,在那里她饰演了一个新的花腔角色——威尔第《假面舞会》里的俏皮女仆奥斯卡。第二年她又应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之邀再次饰演了夜女王,照样好评如潮。不过,这也是波普在舞台上最后一次饰演这个角色了,因为4年后当波普再次亮相于大都会时尽管上演的还是《魔笛》,可人们却意外地发现她在剧里饰演的角色已由那位不可一世的夜女王变成了楚楚动人的“被监护人”帕米娜。波普已成功地转型了,她由花腔女高音变成了一位纯粹的抒情女高音。波普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与她离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有关。自卡拉扬卸任后作为卡拉扬助手的乔治·菲舍尔也于1967年出任德国科隆歌剧院的艺术总监,于是波普跟随丈夫开始了她的“科隆时期”。在科隆她学习了更多的歌剧剧目,也演了更多的歌剧角色,越来越意识到作为纯粹的花腔女高音的局限性。她感到自己必须转型以拓展更宽广的戏路。在此期间她饰演了格鲁克的优丽狄茜、唐尼采蒂的阿蒂娜(《爱之甘醇》)以及莫扎特歌剧中的苏珊娜、采琳娜和伊莉娅(《伊多梅纽》)等一系列抒情角色。但这一时期她塑造得最有代表性的角色当属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里的索菲。其实,早在1964年她就曾在奥地利的林茨歌剧院演过这个角色。出演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对她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由于她的德语基础不好,为了帮助她塑造好这个角色,卡拉扬还曾专门为她请了一名语言指导提高她德语的“咬文嚼字”,并且还亲自辅导她在演唱时的艺术处理,终使她拿下了这个角色。此后,波普在维也纳、慕尼黑、伦敦、巴黎和萨尔茨堡等地多次饰演过索菲,其中在萨尔茨堡艺术节上演时她饰演的索菲被一位评论家誉为“宁芬堡(Nymphenburg,坐落于德国慕尼黑宁芬堡皇宫内的皇家御用瓷器工坊,以出产欧洲顶级且全球唯一的皇家烧瓷而著称于世,距今已有超过260年的悠久历史)瓷器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件”。而波普本人也认为索菲是一个可以供自己无限延伸表演空间的角色,每一次演唱都会有新的体验,因而这个角色“完全属于自己”。她饰演的索菲堪称是其艺术生涯中最具闪光点的一个突出代表,仅在音像制品中就分别留下了1973年与卡洛斯·克莱伯合作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现场版(Orfeo 581083,3CD)、1978年与克里斯托弗·冯·多纳伊合作的萨尔茨堡现场版、1979年与卡洛斯·克莱伯合作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版(DG Unitel 073 4072,2 DVD)以及1990年与伯恩斯坦合作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四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演绎得最淋漓尽致、总体艺术水准最高的无疑是1979年的那个DVD版。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在这四个版本里她都饰演索菲,然而她也曾在别的场合演过剧中的另一女主角——元帅夫人玛莎琳。评论家称她饰演的玛莎琳“塑造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并赋予角色以伟大女性的艺术形象,她努力在公众面前刻意保持自己的高贵典雅,却暗地里打碎牙往肚里吞地掩饰着自己的纷烦与苦恼”。其实,由于自己的演唱音域宽泛,音色变化多端,波普在同一部歌剧中饰演不同角色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如在《费加罗的婚礼》里她分别饰演过苏珊娜和伯爵夫人这对主仆;在《魔笛》里饰演过夜女王和帕米娜这对母女;在理查·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里饰演过阿拉贝拉和茨登卡这对姐妹;在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里饰演过罗莎琳达和阿德勒这对主仆;在韦伯的《魔弹射手》里又饰演过阿加特和安琛这对闺蜜。而在莫扎特的《唐璜》里她更是“通吃”了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埃尔维拉、安娜和采琳娜!且都每人各面,形象鲜活。
作为一位出身于斯拉夫民族的艺术家,波普一直将弘扬本民族的音乐经典视为己任,身体力行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唱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德沃夏克的《水仙女》、雅纳切克的《耶奴发》和《狡猾的小雌狐》以及柴科夫斯基的《欧根·奥涅金》等歌剧。她演唱的《水仙女》咏叹调“月亮颂”真挚感人,沁人心扉;与原籍捷克的澳大利亚指挥家查尔斯·马克拉斯合作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耶奴发》(DECCA 414 483,2CD)和《狡猾的小雌狐》(DECCA 417 129,2CD)更是同名歌剧中的首选之作。而波普在音乐会演唱领域的成就也可圈可点,她一生总共三次录制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四首最后的歌》,两次录制了马勒的声乐套曲《儿童的奇异号角》,也录制过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以及舒伯特的《弥撒》和罗西尼的《圣母悼歌》。在这方面最为经典的一张唱片当属 1971年她在著名指挥家索尔蒂指挥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的《第八交响曲》(DECCA 414 992),这是一张唱片界公认的发烧天碟,曾囊括了当年度的企鹅三星带花、格莱美以及史蒂文森等多项荣誉,在业界家喻户晓。
卢契娅·波普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突然间戛然终止的。1993年秋她被诊断患上了脑部恶性肿瘤,从发现到去世仅仅只有几个月时间。而在1992年3月她还在瑞士苏黎世歌剧院饰演了莫扎特的《蒂托的仁慈》,而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场独唱音乐会则刚刚在当年9月在维也纳举行。1993年11月16日,刚过完自己54岁生日四天后的一代歌坛丽人溘然辞世。在她长达30年的艺术生涯里,她以其清新可爱、甜美动人的形象气质在自己与音乐以及她的听众之间建造起了一种神奇的情感黏合力,人们深深喜爱并怀念这位唱演俱佳、既富艺术才智又亲切而善解人意的女高音歌唱家。正如百代在2009年推出的纪念专辑(EMI 98515,7CD)的标题所示“卢契娅·波普:夜里的女王,白昼的少女”(Lucia Popp-Queen of Night,Maiden of Light),可谓是对她一生艺术成就最恰如其分、言简意赅的褒誉和赞美了。
以上图文摘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 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 夏 宏│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直接购书
购书方式:

1、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微店购书

2、关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公众号,点击右下角微商城进入中国音乐学网书城购书

3、直接联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部:021-64315769、021-64313256

4、购书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楼一楼 出版社小仓库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微信号:SHCM_press




扫码关注我社微信,获取更多音乐资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微店购书


    关注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