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你好吗?》丨深化医疗改革应因地制宜

 

《中国医疗,你好吗?》深化医疗改革应因地制宜医改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关系到万千民众在自身健康保障中的获得感与满...

《中国医疗,你好吗?》

深化医疗改革应因地制宜


医改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关系到万千民众在自身健康保障中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至今,中国医改走过了三十年的漫漫长路,却依然显得任重道远:在医改不断取得纸面上进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等日益突出的问题。

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等四部门发布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对医疗收入结构、医疗定价方式等进行了规划——新一轮的医改持续推进。但在这个长期的推进过程中,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医疗政策、分配医疗资源,按照各地群众实际的就诊需求对医疗改革活动进行规划建设。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医改的“因地制宜”可能会带来各个地区的不平等,有可能违背“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公平原则。但是,在我国仍然明显的城乡二元格局以及东西部经济差别的国情之下,把医疗改革的目标“一刀切”显然是有失均衡的。



关于医改因地制宜的有效性也不乏实例佐证。去年,宁夏自治区被国务院列入6个全国医改试点省区之一。宁夏就此开展了因地制宜的医改探索,并成功打造出了“药品三统一”、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创新支付制度、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村医的订单定向培养等颇具特色的“宁夏医改模式”,让民众的得到医疗方面的真实惠。

但宁夏医改的成功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医改模式完全建立在本区的实际之上,充分做到了因地制宜。譬如“三统一”模式,就是在考虑了宁夏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区情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医改,应允许各地根据情况探索不同的改革模式,也应在医疗事业的顶层设计中有所倾斜。比如,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一直处在弱势地位,但对于依然占据我国人口半壁江山的农村人口来说,村级卫生服务依然是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层级之一,也是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而在市场的作用下,这一级别的卫生机构很难分配到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属于市场失灵地带,只能政府宏观调控加以弥补。

由此看来,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和相对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在政策制订和资源倾斜方面应有差别,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也应有不同的政策对接。对民营医院、贫困地区的公立医院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对资源实力雄厚的公立大医院应进一步促进其想着市场化方向改革,促进其加入与社会办医的市场竞争中去。

在中国医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实现医改目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追求公平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探索出一种更加科学的改革方式——因地制宜就是这样一种思路:允许多样化,以试点为参考,根据各地实情探索适应需求的改革路径。实现医疗卫生领域中真正的人人平等,“因地制宜”搞医改或许能加快这一天的到来。(完)

在下一期的《中国医疗,你好吗?》系列报道中,我们将关注中国医改的痛点——医患关系问题,分析这个长久以来同时困扰医生和患者难题的由来,并探讨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凤凰河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凤凰河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