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三)

 

元年春...

❖ ❖ ❖读 左 传

文 | 水调歌头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按照春秋时期的书写方法,鲁国十二个国君,在即位的第一年,应当书写为「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只有鲁隐公、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四个人在位第一年,只是书写「元年春王正月」,而不书写「公即位」,各有其理由。

摄,假代的意思,下文中「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可以证明。

史记鲁世家中记载「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允,鲁桓公;息,鲁隐公。

三月,公及邾(zhu)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

鲁庄公十六年「邾子克卒」,子是爵位;而此时并不书写爵位「邾子」,因此左丘明推测两国会盟并未接到周王的命令。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mi)伯帅师城郎。

费伯,鲁国大夫。郎,地名,应当在今天鱼台县旧址东北十里。

不书,非公命也。

经中没有书写,但是传文中却记载此事的原因,是由于在郎地筑城是出自费伯本人的意愿,而不是奉行鲁隐公的命令。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郑武公的名字叫做掘突。经文中称郑伯,而传文中称「公」是因为,当时无论爵位是公、侯、伯、子、男,通称为「公」。

申,国名,伯夷的后裔,姜姓。最后被楚国灭亡。旧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

鲁庄公六年传文记载楚文王攻伐申国,鲁哀公十七年传文中又记载了楚文王「实县申、息」,则鲁庄公之时,申国已经被楚国灭亡了。

「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为姓。

生庄公及共叔段。关于「共」字的解释有两种,贾逵、服虔说它是谥号;而根据杜预的注解,段逃跑之后,停留在「共」这个地方,所以称为共叔。叔是排行,段是名字。

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记载「郑武公十年取申侯女武姜,十四年生庄公寤生,十七年生太叔段」,由此可以知道郑庄公比太叔段大三岁。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倒着出生,就是现在说的脚先从娘胎里出来。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之为太子。亟(qi)请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之意。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制,地名,就是后来的虎牢关。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岩邑,险要的都邑,要塞。虢,指东虢,制这个地方当时曾是它的属地。国语郑语中写道:「虢叔恃势。」势就是说地势险要的意思。

虢叔,虢仲的后裔。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虢叔之死应该在此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ai)叔。祭(zha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參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祭仲,郑国大夫,即鲁隐公三年传文中提到的祭足。

都、城两个词,其实都是指的都邑。

雉,三堵的意思。堵是数量单位,长一丈,高一丈。三堵为雉,就是说雉高一丈,长三丈。

春秋时期,侯伯的城池方圆五里,计算出来的长度大概是每面长九百丈,即三百雉。大都不过其三分之一,所以说不能过百雉。

国:国都的意思。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指的是,中型的都城不能超过国都大小的五分之一;小型的都城,大小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这个城池过大,不和国家法度。这样国君会受不了的。堪,胜任的意思。

------------------------------

文章来自网络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读左传二】

【读左传一】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你最爱的一篇文言文
是什么?”


    关注 爱读古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