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贤德篇:冉耕

 

潘恩群,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附小本部执行校长。 兰花探秘“论语班”学子成长档案之六端庄贤德篇:冉耕读...


潘恩群,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附小本部执行校长。

兰花探秘“论语班”学子成长档案之六
端庄贤德篇:冉耕
读孔门弟子故事,诵论语章句精华,悟为学做人儒道。

同学们好,我是孔老夫子“论语班”的小记者兰花姑娘。我在《文化大观》2017-03报道完孔夫子德行科优秀弟子冉雍的故事后,将向大家介绍冉氏家族及其一门三贤中的大哥冉耕的成长故事档案。冉耕、冉雍和冉求是同父异母的三兄弟,能够并列于孔门弟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十贤之列(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11·3》),是近朱者赤的人才成长奇迹,世号“一门三贤”。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我的采访足迹,去了解一下2500年前的冉氏之家及其长子冉耕的成长故事吧。冉氏之家

话说公元前536年,已是我国春秋末年。在鲁国菏泽之阳陶地(今菏泽市定陶区),有位叫冉离的乡民,正在迎娶新婚妻子颜氏。只见村落中一处简陋的小院内,几间土屋,三面栅栏,院落里栽种着三棵梧桐树,在秋日的阳光里,长得非常茂盛。院门和屋门上系扎着红丝带,显示着一派置办喜事的氛围。乡亲们进进出出,正在为新郎迎娶新娘忙碌着。我首先对主持冉离婚礼的那位白发长者进行了采访。那位长者也姓冉,是本村冉姓氏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老人向我介绍了冉氏之家的基本情况:“本村冉姓居民过半,冉离世代都居住在这里,几代都以放牧牛羊为生,人称‘犁牛氏’。不过说起来我们冉姓氏族可是有王者血脉的,乃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子孙。季载因被文王封在冉地,故其后世子孙即以冉氏称姓。到冉离这一代,已是冉季载第十四世子孙了。冉离的优点是为人正直讲诚信,放牧勤劳不怕苦;缺点是为人倔强心眼小,吝啬计较朋友少。这不,年过三十了,才算把日子过得有点模样,总算可以成家了。听说他迎娶的这位颜氏,乡里皆称贤淑,愿我族冉离与颜氏成家后,能改改往日过吝恶名,兴旺冉氏家业矣。”

冉离成家后,说来也巧,正中冉氏长者之吉言。它不仅放牧牛羊肥壮无病,家也开始兴旺,婚后第二年也就是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颜氏为他生下长子冉耕。又过了四年,于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喜得次子冉雍。不过颜氏由于生冉雍难产出血过多染疾,于冉耕7岁那年去世。冉离这些年由于由颜氏帮助操持家业,与村邻关系好了许多。颜氏去世,村民都来对冉离表示慰问,对颜氏早逝表达痛惜哀悼之情。冉离因给颜氏治病耗费了不少家产,家境又变得贫寒起来。小小年纪的冉耕就担当起了照顾弟弟冉雍、协助父亲看家的重任。周景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24年,冉离在热心的族人帮助下,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公西氏。公西氏不仅品性如颜氏一样贤淑,而且在娘家就跟随兄长习诵过《诗经》里面的不少诗篇,更加知书达理。

冉离勤劳放牧的干劲不减反增,娶公西氏入门一年,就还清了前些年因颜氏治病所欠下的债务,略有结余。公西氏还有了身孕。冉离高兴地感谢公西氏道:“冉家祖先积德深厚,才使我冉离又娶了一位贤惠妻子。如今你又有了身孕,看来咱冉氏之家真的要兴旺起来了。”公西氏自进冉离之家,就感受到了丈夫前妻的两个儿子冉耕和冉雍不仅品德敦厚,而且聪明好学,自己在娘家习诵的几十首《诗经》,两个孩子一年的时间,就都学会了。他不希望两个孩子以及自己腹中的胎儿还像她父亲一样终身放牧,而是希望他们习学文化,光耀冉氏门楣。

于是她劝丈夫冉离道:“多亏夫君辛劳,耕儿和雍儿懂事,咱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可是,如果耕儿和雍儿还是只跟着你放牧,就可惜了这两个孩子的好天分。我嫁入你家一年,两个孩子就把我在娘家习诵的几十首《诗经》都会背诵了。所以我觉得应该送两个孩子入咱陶邑学馆学学文化。书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时,12岁的冉耕和8岁的冉雍,都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冉离一年来看到两个儿子跟妻子公西氏学诵《诗经》,两个孩子比自己都懂得礼仪规矩而受到村民称赞,真是喜在心头。可是想想如果两个儿子都去上学,不仅家里开销增加不少,还少了放牧牛羊的帮手,心里拿不定主意。冉耕看透了父亲的心思,就为父亲宽心道:“父亲,您是担心我和弟弟上学不光要有学费开支,还少了帮您牧牛羊的帮手吧?我和雍弟商量好了。我们俩半耕半读,轮流去学馆学习。这样不仅学费减半,还能给您提供一个人的帮手。您看如何?”其实,这个办法是公西氏提前给冉耕出的主意,她趁热打铁道:“当家的,您看孩子多懂事啊!我已经跟学馆老师说好,他看咱家两个儿子聪明好学,已经答应咱的上学要求了。你就快点答应吧。”

冉离听到这里,眉开眼笑地说:“好,为父我答应耕儿和雍儿上学的要求了。等到你母亲再给你俩生下弟弟,也让他去学馆求学文化。”公西氏嫁入冉家的第三个年头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生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取名为“求”。从此冉离一家带着孩子过起了半耕半读的家庭生活。陶邑宰听说公西氏劝夫教子读书的佳话后,为冉离之家题写了“耕读世家”的匾额,挂在了冉离家的大门上。



贤德冉耕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到了冉耕20岁、冉雍16岁、冉求7岁的年纪,此时冉离之妻公西氏听说鲁国国都曲阜有名的孔夫子,自赴周向老子学礼后,声誉日隆;跟随鲁昭公赴齐国,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只是由于齐景公手下近臣妒忌孔子才能,孔子无奈又回到了鲁国。于是公西氏赶紧与年已五旬的丈夫冉离商量,要让两个大儿子到国都曲阜拜孔子为师,以便两个孩子有更大的作为。现在冉离家境已经比较殷实一些了,就叫来三个儿子一块商量此事。没想到,不仅冉耕和冉雍非常欣喜赞同,7岁的小弟弟冉求,也慕孔子名声,非要前往拜谒。这不,就出现了上一期冉雍故事中兄弟三人同拜孔子为师的场面。

孔子在三兄弟拜师礼中,也向冉耕提出了“何为礼”的问题,冉耕引言《礼记》道:“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孔子听后赞道:“贫而乐道,上进也;富而好礼,近仁矣。孺子可教也。”

冉耕在孔门弟子中,与仲由、闵损、漆雕开,属于孔子弟子中有为的年长者,他们在辅佐孔子早期的政教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仲由,精通军政,孔子最爱;闵损孝行天下,孔子最赞;漆雕开学不乐仕,孔子最悦;冉耕端庄贤德,孔子最器。由于冉耕紧随孔子十五载,勤学礼乐不辍,被孔子赞为政务接待最贤者,常伴孔子左右或是受夫子之托出使四方,礼乐诗言唱和,已名扬于鲁、卫、齐等国。所以当孔子52岁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空时,就向鲁定公推荐36岁的冉耕接替自己的中都宰职务。冉耕为政一年,切实贯彻孔子“道(导)之以礼、齐之以德”(《论语2·3》)的为政之道,国都曲阜的治理,得到了更多邦国使者的称赞。不幸的是,冉耕染上了当时为不治之症的传染性恶疾,数日之间,已是病入膏肓。孔子闻讯,十分痛心,身为司寇之尊,亲临伯牛住处探望。由于害怕传染,冉耕拒绝了老师入室见面的提议,隔着窗户与老师握着手,痛哭道:“非惜命短也,惜不能听夫子教诲也。望夫子继续教诲吾之弟雍与求,使其能够终身弘扬夫子之学说也。”孔子“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6·10》)”
冉氏之家,冉耕、冉雍、冉求三兄弟同拜孔子门下,端庄贤德、可使南面、可使为千室之邑之宰也,同列孔门十贤之列,有《论语》使之传之两千余载而至今,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最佳楷模。

同学们,本期主要介绍的是孔门德行科优秀弟子冉耕的成长故事档案。下一期,我将向大家介绍孔门德行科弟子孝之楷模闵子骞的成长故事档案。咱们下期见。

1.如果您喜欢微信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2.如果您喜欢文化大观,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wenhuadaguan2014”关注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3.《文化大观》平台所发布信息仅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本刊原创文稿以外所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平台证实,请读者自行核实。


    关注 文化大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