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学了定位、效果却不好呢?

 

如果采用定位理论x0a难道莆田餐厅应该叫莆田百秒黄花鱼餐厅?...



全文 2111 

阅读约 6分钟

先把讨论的目的放在最前面。

我们这次探讨定位理论的目的,是让更多小伙伴从“用不用”定位理论的封闭式是非题,转化为“怎样用好”定位理论的开放式应用题。

自打运用定位理论的大黑马喜家德和巴奴在业界横空出世后,定位理论在餐饮业开始火了。

这几年,不少餐饮企业,被很多半吊子定位机构带入了泥潭,因此而挂掉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餐饮业学定位的那么多、效果好的却那么少呢?

 “我们只有知道了一个知识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才配拥有这个知识。”

-- 查理·芒格



理论

边界

定位理论的边界,在从零售业到餐饮业的跨界应用。

定位理论,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合作的广告公司创建了这个理论体系,用来解决所服务的客户的需求。

广告公司客户的产品,绝大多数为消费品、快消品。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22本定位理论的相关书籍中,除了有部分引用餐饮业的案例作为归纳分析,始终没有两位大师切实服务餐饮品牌的成功案例。

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是行业属性不同。

定位理论的自身逻辑自洽,但他洽性有待进化。

消费品属于零售业,餐饮业则是集合了制造业(做产品)、零售业(销售产品)、服务业(服务顾客)的复合型行业。

零售业本质上卖的是“产品”,餐饮业本质上卖的是“体验”。

定位理论,在零售业运用是基于消费者对产品、品类的认知,餐饮业则是消费者对于以产品为中心的综合体验的认知。

“产品”不等于“体验”,“体验”远大于“产品”。

机构

边界

定位理论在跨界应用到餐饮业时,受限于定位机构对于餐饮业的理解。

定位绝不是定了就好了,最终落地的还是需要回到门店的体验。

餐饮业的体验,是一根极其复杂繁琐的超长链条,连经营者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搞明白怎么回事儿。

定位机构对于餐饮业体验的认知如果不够全面,容易造成定位逻辑虽然成立,但具体实施效果并不好。

如果定位机构没有认知到自身的问题,则会认为问题出在了餐饮企业的执行和广告不力。

一个漏气的气球虽然也可以吹起来一些,但如果不补上漏气孔,是怎么吹都吹大不的。

企业

边界

定位理论,比较像用来解决消费者心智中,对于品牌“知行合一”的“知”。

而具体的“行”则需要身为经营者,依据自身资源及对于消费者的了解,进行探索与优化。

不管是定位理论或者其他的什么战略,都首先需要良好的体验。

缺乏了良好的体验,什么理论都接不住。

餐饮业运用定位理论,必须结合良好的门店体验。

比如没有用定位理论的海底捞西贝外婆家,体验就是基本面。

如果门店点评分数整体还在4.5星之下,可以不急于找自己适合什么理论,还不如先把体验做好。

定位机构在协助落地时的空白地带,还是得依靠经营者和团队自行补充完整。

所以那些还不够强大的经营者与团队,在与定位机构合作后产生的这些空白地带,最终成为了致命的气门。

如果没有一支超强执行的团队,定位无法落实到具体的体验。

如果体验不过关,不管定位是不是围绕产品进行,期望值与体验值之间容易形成巨大的落差。

如果说喜家德巴奴是依靠定位成功,还不如说他们的成功,更多是来自于门店的体验。

思维

边界

这部分并非针对定位理论,而是针对一切“单一理论”。

人的大脑里,至少应该同时容纳两套完全相反的思维体系,当然,越多越好。

当我们运用某一种思维在思考的时候,需要考虑这套理论的边界在哪里?

应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哪些不同的理论与之互补?

查理芒格将单一思维、那种“手里拿个锤子,眼里都是钉子”的人,称之为“铁锤人”。

在“铁锤人”的思想里,只有单一的思维,无法容纳多种思维,特别容易扭曲现实,无视明显的逻辑缺陷。
 


在只有单一思维的人眼里,也许只能看到喜家德、巴奴运用定位理论的这一面。

如果具备多种思维方式,就能够更全面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同时还兼容着很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全文

小结

回到题目:

你为什么学了定位、效果却不好呢?

依我看,至少先得突破这几个边界:

1、理论边界

如何将基于产品的方法论应用到体验;

2、机构边界

如何甄选具备跨界认知的定位机构;

3、企业边界

如何持续提升一线门店的顾客体验;

4、思维边界

如何保持开放的思维,带着工具箱而不是一把锤子解决问题。



我把喜家德、巴奴归纳成了一张图:



换个角度看,这些都优秀的话,难道不是用各种理论都能成事儿么?

如果我们重新回到2010年前,乐凯撒还不过是一家在海岸城二楼背靠保利影院的小破店,那时最受欢迎且卖得最好的产品是从大西北获得灵感的MIX版红烧土豆比萨,而那款红遍大江南北的榴莲比萨还没有开始研发。

如果当时就按定位理论来,榴莲比萨基本错过了这回的投胎,那乐凯撒就成了“乐凯撒红烧土豆比萨”,也许就没有了2014年到2017年短短3年,门店数量从12家到120家的彪悍成长了。

逻辑其实很简单,即使不运用定位理论,也毫不影响最终干成事儿,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哦对了,喜茶,也没有按定位理论的套路,也是个定位理论之外也大有空间的活生生的案例。

从某个角度,喜茶唤起了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共鸣,成为了公共的谈资,引发了社交货币般一次又一次的传播。

脑补了一下喜茶的门头上挂着是“喜茶金凤茶王”,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喜感~~~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你身边还有纠结于定位理论的小伙伴么?

· END ·


    关注 餐饮首轮投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