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效果图整成这样,你还好意思叫效果图吗?

 

由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效果图这行还真有点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只要你的活儿够好,就不怕生意找不上门...



来源:juansha(卷杀的私人图库),本文已得到授权。

由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效果图这行还真有点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只要你的活儿够好,就不怕生意找不上门,毕竟只是上(fan)上(ge)网(qiang)的事儿,如雷贯耳的M.I.R不就在挪威的一个小地方么。今天的主角sergio mereces,所在的城市也不大,葡萄牙的埃武拉。鉴于葡萄牙更出名的可能是C罗、航海和葡式蛋挞,所以埃武拉这地儿我得费点儿口舌:



这个历史古城人也很少,2011年的时候只有5.2万人。上图是埃武拉的主城区,其实就这么大一点儿(如果你是个热衷旅游的小伙伴,那你很可能听过“人骨教堂”,它就在这个城市里)。这家效果图公司在它的郊区:



就是下边这片像厂房一样的街区里。公司的名字其实就是创始人的名字,82年出生的属狗,我最开始发现这个名字是在ronenbeckerman上的一篇教程,叫zen garden,"禅境密苑"?这么翻译如何~



(这家伙画图特别敢用色,一会儿你就能发现)zen garden在非常多的地方都有转载,它的分阶段图长下面这样:



并且登上了 3d artist的正刊:



这个杂志也收录了小哥的另一幅作品,重建泰姬陵(左下角的MODO很好用哦~):





相比于前几期的效果图公司,这家的网站就显得商务了许多,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司是由多少建筑师组成的,也没有喊着我们今儿又帮谁中标之类,甚至主页上4个露脸的,一个是会计,一个是人力:



也是因为这个,介绍的字里行间也是在突出公司的技术实力有多叼,而并没有说明他们会如何领会建筑师的意图(因为beauty and the bit就是另一种宣传方向),上述的特质也会在成果中或多或少的体现。所以我先从他们的CG作品开始说起:



这风格一看就很难是商业效果图,从构图 到远山 到角度 再到小红帽,都透露出一股浓郁的美术气息。经常自己动手画效果图的人,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建筑师更在意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以及各种材质的表达形式,而作者,尤其是技术控,往往更在意的是“炫技”,比如他们喜欢把图分成这样:





第二张局部放大,就是在告诉你:我的抗锯齿开得是很流弊的,我的全局细分倍增是很高的,所以即便是暗部,仍然没有噪点、细节满满、光影卓越。再看下面这组(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图里的人是渲的):













小哥并不是只有室内的图质量出众,室外的CG作品照样技惊四座,这就包括这间公司我最爱的一副图,2015年度3d awards全球首奖,也是这次的封面,要不是因为手机屏幕小,我真恨不得把这张图打出来给你看(一般的效果图竞赛作品,为了确保画面的整体效果,作者往往会先去色看色阶,以保证没有某些色彩过亮或者过暗,反过来说,如果颜色太丰富,控制起来就很困难,但下面这张图不一样,红黄蓝绿全都有,而且饱和度都不低,这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难把握的):



有了前面这些CG作为铺垫,再看他们公司的效果图就会好理解得多。基于我开篇时的描述,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表达技术的优越性,因此往往会忽略方案本身的设计属性,这也就导致了成果里很少见知名公司的方案,也不像DBOX/Doug & Wolf之类,会有很多投标的图纸。但这些都不妨碍它们在技术宅角度上的质量特点,也展现了一间由CG起家的公司的独特技术魅力:











这组图是一间葡萄牙的幼儿园,说设计上很有特色吧,不太张得开嘴,但图面上还是非常讲究的,无论是细节的抗锯齿,还是颜色的运用。而且对比最后两张就很容易发现,渲染固然重要,但真想把图画好,后期的工作,包括寻找合适的素材以及把他们P在图里且没有违和感,更加关键,这也是国内效果图在我看来一个最值得提升的技术环节。















再比如这组图,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合成的基本技巧就在这儿摆着,尤其是前两张,我要硬说是照片估计也不会有几个人反对。确实,这间公司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做得跟M.I.R一样,然而一旦有那么两张可以做到,你就相信他们有这个实力。

















这家公司另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用色,虽然这么说很像美术用语,但你再回顾一下前面我写的那几期,就能发现效果图公司往往有自己惯用的配色方式:要么都走真实路线,比如Cgrendering,要么都走癫狂路线,比如Doug & Wolf,要么都走胶片路线,比如ARQUI9,但这家公司不是,他们的色彩都跟油画一样丰富,而且不让人觉得腻。我不好揣测创始人是否经历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如果没有,那就是天赋了。

















肯定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尽如人意,比如甲方就是让你画基本视点的时候,作图的人往往也没啥好办法,不然发不出工资来,谁也不会跟着你卖命。比如上面组图里还是能看到他们在CG作品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当角度和材质上都没啥办法的时候,你还是能通过素材的颜色、室内的光环境、整体的色调,来确保成果的质量在一个产业化的高度上。

















上面这组图是想说明他们的渲染功底,但看多了你就会发现,纯技术的层面只要硬件允许、素材够多,是很容易达到的,这种技术门槛随着硬件的普及和目前渲染引擎的瓶颈,将会越来越低,等大家都能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达到这种要求时,要么寻找技术的新窗口,比如VR,要么寻找手法的独特性,比如气氛,否则这个成熟的专项市场留给老一代效果图人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这家公司着实是有吸引我的CG,但也并不表示他们的成果全都好。当不画自由发挥的CG、不做充沛经费的实景拼合、不玩儿熟练的配色套路、不让机械的全模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也会黔驴技穷,而实际的项目往往都不满足上面的四条特征,比如下面这些,一看就是在业主的气氛追求和主观的审美爱好之间扯着蛋了:























效果图公司在我看来,最可怕的就是被甲方全盘压制:如果你的成果上限就是盯图那个人的审美瓶颈,效果图公司的顾问性和技术优势便会荡然无存。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在天天喊着“甲方SB”的声音中让公司的路子越走越窄,也会陷入“行业萎靡”的恶性循环。效果图公司一定要有专项技术策略,要见过所有的夜景,并且知道哪种夜景最好看,我能画到哪个样子;要知道甲方的描述只是他实际需求的一种建议,而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要知道新兴的技术都有哪些,当它们下延到消费领域的时候,应分别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效果图对建筑师是这样,建筑师对项目不也是一样么?若非专业,何谈顾问?若非顾问,何谈信任?若无信任,何谈生存?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进行关键词搜索。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