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历史拾遗:你不得不知道的故事

 

看看古人们关于海参的记载,在历史渊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9

Apr,2016

海参帮海参来自美丽的大连长兴岛,国家一级水域,底播散养自然长大,所有产品现打捞、现加工,无添加、无污染,工序透明可见,您的放心选择!

海参

历史拾遗

你不得不知道的故事


海参与燕窝、鱼翅、鲍鱼等同列“八珍”,是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滋补圣品,亦是名贵佳肴。现今世界上朝鲜、日本以及欧美许多国家都喜食海参,考其源流,都是从我国传出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们关于海参的记载,在历史渊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存历史

海参的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已经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在战海霞《珍贵的海洋活化石》一书中被赋予“最具生命力”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秦朝

传说在公元219-210年,秦始皇派人全国遍寻长生不老药,恰逢有渔民进贡海参以之为“不老神药”,始皇帝用后精神大振而龙颜大悦,此后刺参便进入皇宫成为历朝进奉皇宫的贡品。

三国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沈莹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有吃海参的记载:“土肉,正黑,如小儿擘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灸食。”由于那时没有掌握烹调技术,只用火烤——“炙”,不能领略其美味,所以给它取了个很贱的名称——“土肉”。

元朝

从元朝开始,海参逐渐见于史家记载,如元人贾铭《饮食须知》卷六有云:“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明朝

到了明代,海参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识,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

《明宫史》火集记载:明朝帝王常以海参、腹鱼和鱼翅为三大名馔,称为“三事”,每逢正餐,“恒喜用焉”。

《五杂俎》说:“海参甘温、无毒,能补胃,生脉血,治休息和治溃疡生蛆等。”

姚可成《食物本草》卷记载:“海参,生东南海中,其形如蚕,色黑。一种长五六寸者,表裹俱洁,味极鲜美,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

明末吴伟业有《海参》一诗,予以颂咏。其诗云:
预使醈汤洗,迟才人鼎铛。
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
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
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


清朝

到清朝时,海参成为各类筵席的首位名菜,无论宴会大小,总要摆上海参烹制的菜肴,且要放在头一道。破额山人在《夜航船》卷八说:“平阳金玉、符杨荔香及陇西昆季并予五人,观荷小饮于衡山别业之四宜轩,第一品芥辣拌海参……。”

《庸闲斋笔记》卷亦载:“今之海菜,则海参也、鱼翅也,……何古今食品之殊若此”。当时,人们俗以“参打头”形容筵席的进馔款式。海参总是先于诸菜而上席,以示此宴之华重。

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乾隆年间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述长沙宴会:“道光四五年间,改用海参席;八九年间,加四小碗、果菜十二盘。”

清朝更是研究出许多关于海参发制的方法。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讲到:“制海参,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净剖开,去肠切条,盐水煮透,再加浓肉汤,盛碗内,隔水顿极透,听用。”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海参坚硬难烂,“大凡明日请客,须先一日煨之,方能融洽柔腻。”经过发制的海参,体态膨胀,吸水量充足,肉质松软,可以用于各种烹饪菜肴。

同时清代人也创造出众多烹调海参的方法,烧炒煮拌,样样可口。如朱彝遵《食宪鸿秘》卷下记载:“海参,浸软,煮熟,切片入腌菜、笋片、猪油炒用佳”、“或煮烂,芥辣拌用亦妙”、“海参烂煮固佳,糟食亦妙”。

《清稗类钞·饮食类》列举了多种海参菜肴,如松茸海参汤和煨海参:“海参须检小而刺者,先去沙泥,用肉汤煨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之,使极烂。辅佐物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记载炒海参丝:“炒海参丝者,以鸡、笋、蕈丝炒煨之也。”记载拌海参丝:“夏日食海参,须切成丝,以鸡丝、芥末冷拌之。”又记载海参羹:“切海参,使成碎丁,以笋、蕈入鸡汤,作羹。”此类记载不胜枚举,在此就不赘言了。
海 参 帮

做最有品质的海参


感谢您对『海参帮』的关注。现海参帮微店正式开张了,扫描右图二维码即可逛逛,开业期间优惠多多。联系电话:18738662551;微信:haishen-bang。
喜欢

就请转发和点赞吧!


    关注 海参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