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这么多好吃的,你最稀罕哪一样?

 

请点击这里查看...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或 查 看 历 史 消 息 

牛 埠 米 面
原始手工味至醇
家住无城镇濡北山庄小区的马女士这几天都在忙着“囤货”。她的女儿马上就要临产了,马女士亲自跑到牛埠镇去搜街,买了不少手工米面。“这手工米面对生完孩子的调养身体好,养人。我常年在北方打工,也吃不到家乡的米面,这次要多囤点货,等女儿做完月子再带点回去。一年到头要是不吃米面,还真是想啊!”马女士笑着说道。



吃米面是无为沿江及西南一带的民俗传统,春夏秋冬、老少咸宜,也是作为本地妇女“做月子”的首选食品。手工米面制作首先要选择好大米品种,并不是什么大米都可以做面条的。

这里选的是上等的籼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和水浸泡两小时以后,带水磨成颗粒很细的生米糊,再把稀糊舀进铁皮打制的长方形平底蒸盒里晃动,让稀糊刚好把蒸盒盒底沾满,放进沸水锅里蒸五分钟出笼后,将晶莹透亮的半成品薄米粉皮晾成半干,用事先留好的干面粉抹到面皮上,再卷成筒状用刀切成细细的条状晒干,最后做成手工制成品——米面。食用前,要先取适量米面用清水泡软3到4个小时,就着鸡汤或荤汤下面,味道香美可口,令人回味。

“米面是我们那的特色。”在县城上高中的小敏是牛埠镇人,她说:“以前年底的时候,基本上家家都会做。我很喜欢吃的,只是这种加工方法很是麻烦,批量生产也是很困难的。一般都是自家食用,而且最大的弱点就是做出来的面条易断,也就是很脆,食用时比小麦做的面条难煮熟,但是比麦面可口多了。”

历史延袭下来的东西,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精髓。手工米面虽然不比机器批量生产来的快,但是,在那一道道考究的工序里,蕴含的却是无为人含蓄、淳朴、珍惜大自然馈赠的传统风气。
无 为 米 饺
传统美味脆又香


米饺是我国南方特色名点,以大米为原料做成皮,五花肉做成馅。旧时,米饺不仅是一种吃食,而且是逢年过节赋予特殊意义的民俗象征。米饺在众多南方人心中的地位犹如大白菜水饺在北方人心中的地位,异常重要。对于客居他乡的人,他们记忆中的家乡味道里一定少不了米饺的味道。

无为县二街内有家开了十多年的早点店,店里制作的米饺一直颇为当地人喜爱。近日,记者来到早点店,品尝了传说中的美味。老板娘端上一碟米饺,只见饺子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咬一口下去,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随机询问了几位吃饺子的居民,大多对店里的米饺赞不绝口。“在这块住了有五年了,几乎每天都会来这吃早点,米饺是必不可少的,味道真是太赞。”市民宋先生说着竖起大拇指。



米饺如此受欢迎,早点店老板王明发有着自己的心得。“面要炒得好,馅要调得好,油要炸得好。”王明发总结出了三个关键点,“面炒得生了发硬,熟了会粘;油要用菜籽油,烧至八成熟。”

对于米饺的馅,王明发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做的米饺除了加入传统的豆腐和生姜、辣椒等调料外,还特意加了巢湖白米虾、葱花,让米饺更鲜美。火候适当炸出来的米饺,外表颜色金黄金黄的,一个个米饺叠放在一起时,还能发出嗤嗤相交的脆声。而且,饺馅要色泽鲜嫩,一口咬下去,油香、脆香、米香、白米虾的鲜香喷涌而至,香味四溢,真正做到了“外皮酥脆,内层软而不粘”的境界。

这么多年做米饺,王明发夫妇最大的感悟就是累。“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多起床,而且干的全是体力活,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很多人都受不住。”对于做米饺的劳累,王明发的妻子忍不住发了句牢骚。的确,无为的早点店真正以做米饺为生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做米饺已有十五六年历史的王明发,以他自己对米饺的独特理解,不断探索口味的至善至美。如今,他家的米饺,不仅成为众多无城百姓早餐不可缺少的美味,还吸引了城里几家酒店,慕名把它当为招牌菜。
小 笼 包
皮薄馅多味鲜美


一笼汤包、一碟醋,就可以将好吃的无为人从慵懒的酣睡中拉出,为新的一天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行走在无为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小笼包店内宾客满座,桌上一笼笼的汤包飘着鲜香,人们在笑声中相互交谈,开启一天中的晨光。

“汤包的制作过程很繁琐。皮汤就要经过熬制冷却等五六道工序,再加上后期的拌馅包捏,一个汤包至少也历经十几道的工序。”在一家包子铺中,面点师傅刘三好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多年的资历,不仅让小笼包制作在传统的基础上日臻完美,也让自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老刘对美味的追求,促使小笼包从食材选料到面皮制作,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用传统老面和面,再加一点点的苏打,这样蒸出来的包子皮口感上就会非常筋道。”刘三好一边和面一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上6点就会开门,到10点半左右包子就卖完关门了。“馅是前一天买好的,没有独门秘方,都是些基本的调味品,没有任何添加剂。一笼里面有8个小笼包,10元一笼,个个料好实在,每天早上就能卖出去200多笼。”

上好的小笼汤包选用上等面粉、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鲜汁,味鲜不油腻等特色。蒸熟的包子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晃动时,里面的汤汁隐约可见。吃时先咬开一个小口子,再慢慢吸出汤汁,滋味美醇,配上香醋食用,更是味美爽口,是无为人老少皆宜的早餐佳品。
襄 安 馄 饨
清汤面皮回味久


吃一种美食,往往能影响一天的心情。所以,早餐的美味与否,相当重要。无为人的早餐从来不将就,饺子、面条、稀饭以及各式各样或煎或炸的点心,每样都能做出一种特色,打响一家招牌,甚至影响一方的饮食习惯。比如,襄安馄饨。

说襄安人爱吃馄饨,并不为过。虽然都属无为,但襄安镇上的馄饨店实在不少,几乎每一家早点铺子都特意标出了“馄饨”这一主食。这其中,就有一家老字号,吸引着不少外地食客心甘情愿起大早、空着腹,慕名而来,它就是襄安的葛记馄饨。



葛记馄饨是襄安街道上一个并不起眼的普通店面。进店的食客吃的都是馄饨,这家店经营的唯一主食就是馄饨,而且所有的馄饨只有一种类型——最最普通的薄皮小肉馅,下馄饨的汤水也是简单至极的清水,无任何配菜。如果非要说上什么特点,可能就是根据各自口味添加的胡椒粉。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碗馄饨,却深得各地食客的厚爱。“忙时,一天能卖五六百碗。”店老板葛金凤说。

如此单调的专一,源于它的自信。而它的自信,又源于它30多年对老味道的坚持。30多年前,十多岁的葛金凤和葛玉昌兄妹,为了养家糊口创办了葛记馄饨。“那时生活困难,想做点小生意。我们襄安人比较喜欢吃馄饨,无论早茶还是下午茶,都是馄饨,所以我们就卖起了馄饨。”葛金凤说。

这么多年,葛记馄饨的名号越来越响,但是美味依旧如前。这美味不仅延续在独特的调料和手工擀的面皮中,还延续在葛家和睦的手足情中。如今,葛记馄饨在无城也有一家店,为大哥葛玉昌所有,姐姐葛金凤帮着弟弟在襄安坚守老店。虽然“分家”了,但是味道还是一样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也是一如既往的和睦。

一碗6块钱的馄饨,再配上他家的几个点心,有汤有水,有素有荤,即可满足水乡人对于早餐的需求。美好的味道久久回味,转化为食客们一天的好心情。襄安人爱吃馄饨,成就了葛记馄饨;而葛记馄饨的美味,又强化了襄安人爱吃馄饨的习惯。
黄 姑 香 干
传承百年香万家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行走在黄姑老街,从一条不足5米的窄巷穿入,走到尽头,便能看见一家门头上写有“赵家达作坊”的两层小楼,这就是我们今天寻找美味的地方。好吃的赵氏纯手工香干就是产自这里。

据介绍,赵氏香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今年61岁的赵民年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赵氏香干第三代传人。清嘉庆年间,赵民年的爷爷便开始制作香干,摸索制作工艺;后来,其父赵家达成立了家小油坊也顺便贩卖香干,解放之后不允许私设油坊,赵家达的油坊也没能再做下去了;改革开放之后,赵民年习得了制作香干的手艺,刚开始不过是在生产队中小规模制作,后来反响好,大家都喜欢吃,便在这老街寻了个地方,专门制作香干售卖。



香干味道虽好,吃着方便,但制作香干并不是一门轻松的活计,制作工艺上大有讲究。首先原材料的挑选就有讲究,要精心挑选优质的大豆作为原料。通过包括手工磨制、煮浆、过滤、点浆、蹲脑、破脑、上榨、过碱、清洗、烘烤、杀菌等一系列步骤制成豆腐,再经过家传工艺卤制、烘烤、高温、高压杀菌、冷却等步骤最终才能做出好吃的香干。因为工艺复杂,耗时较多,每天早上两三点赵民年夫妇就必须起来,早早的将前期工作完成,才能保证开门营业时有做好的香干卖给顾客。

小作坊没有什么机械化的机器,只有磨损的石磨、光滑的砖头在述说着两百年时光的变化。作坊中溢满豆香,赵民年拿着白色的香干说道:“我做的香干没有任何添加,进嘴味道不浓但越嚼越香,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来这买。”由于纯手工制作质高量少,赵民年的香干每天都会销售一空,很多老顾客都冲着它的味道专程来到黄姑买。

如今,赵民年也守着这个作坊有近40年了,他和妻子两个人平均每天要用100斤左右的豆子生产香干。生意如此火爆他却没有想过扩张门面。“香干好吃贵在手工二字,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就和市面上其他的香干没有任何区别了,也就没有特色了。”不过虽然这样说,赵民年还是不免有些遗憾,“我和老伴年纪也大了,有的时候也觉得力不从心,可是孩子们都不愿意接手我的手艺,嫌太累。以后恐怕这个作坊也就没有咯。”
福 路 老 鹅 汤
乡土煨出一碗鲜


中国人对于“老”字,有着特殊的情结,对于食物也是如此。在无为县石涧镇福路社区,这里的老鹅汤远近闻名,素有“喝罢三口老鹅汤,食尽三珍味未奇”的美称。董梅是这里的“原住民”,也是个煨汤高手。能不能烧出好汤,选材必须是老鹅,两年以上的鹅才能称为老鹅。



现宰现做,是福路老鹅汤得以保留鲜美原汁原味的关键。董梅技艺纯熟,几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老鹅宰杀后清洗,除了舌、肠、血另作他用外,下水部分基本保留,和鹅肉一起炖煮,无需过多添加调料,鹅肉本身的鲜味减少了很多烹饪上的壁垒,这也是它能轻易征服万千食客的秘诀所在。福路老鹅汤,除了一包佐料和鹅肉,不加任何东西。佐料各有各的特色,大多是祖传秘方,这也是汤鲜最重要的秘密。

老鹅汤起锅后,还要撒上刚刚采摘的香葱,香葱淡化了汤汁的油腻,汤汁也有了小葱的香味。一盆老鹅汤上桌,只见鹅肉褐红纤维清晰,汤水浮着金黄的油花,翠绿的小葱点缀其间。

汤,色泽油亮,浓而不腻;肉,烂而不碎,嫩而不失嚼劲。拿起汤匙轻轻品尝,让那原汁原味的汤汁顺着舌尖、喉咙、食管,一点一点地流到身体里,此时,留在口中的,是回味悠长的余香。此时再来上一片油锅巴,脆生生的锅巴泡进滚热的肉汤里嗞嗞响,稍候片刻,天然的米香吸饱了肉汤的鲜美,口感脆中带软,足以颠覆你对美味的感觉。

长 按 识 别 图 中 二 维 码 


欢 迎 在 本 文 底 部 留 言


    关注 无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