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余荐读】祈庐笔记 —— 如何“简明”地看介子推事

 

关于介子推死葬之地的争执仍在继续,除了近于臆说的吵闹性、情绪性的表态文章外,安介生教授新近搜寻典册,参以新知,远思百钧,撰成雄文,结论可信,安先生以为可以挑战顾炎武,深有得色。...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如何“简明”地
看介子推事
请输入标题     bcdef

关于介子推死葬之地的争执仍在继续,除了近于臆说的吵闹性、情绪性的表态文章外,安介生教授新近搜寻典册,参以新知,撰成雄文,结论可信,安先生以为可以挑战顾炎武,深有得色。可惜普通人并不擅于做长线,文字一长就失去读下去的信心,关注者并不多,现在我以介休历史所呈现的各点稍稍清理一下此一脉胳,让咱吵架时方便点。

 一、“界休”问题。不同意与介休有关者往往纠缠这一点。先说情况,介休故城名“界休”,确有其事,不但有典籍,有实物参证,《郭泰碑》旧物佚失,现存傅山写本不得援引,而因“兰亭论辨”一事而赫赫有名的《王兴之墓志》(1),背面刻“兴之”妻及岳家为“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墓志出土于南京,郭沫若以为书体时代风格之新证,来推定《兰亭序》真伪情况,引发了一次大的讨论。则至晋而称“界休”,为“界”字无疑。曾与路、许、任等讨论之,介休旧名曾有“平周”“平昌”等,所谓“界”者,应指土地平广,易界易划;而“休”字有四意,用其较僻的一个意思——“美好”,这和《汾州府志》对介休的评价其实很一致。“山川之美,甲于他邑。”这个意思到民国时也是众人皆知的,旧县衙的老对联有“三公不易其介,四方唯乃之休”,“唯乃之休”就是只有这儿美好;薛凤诒《石友山房印存》中专刻一方“介以繁祉,休有烈光”,语出《诗经》,同样是这个意思。这个地名沿革理路非常明确,不需借介子推而彰。
图1   东  晋   王兴之墓志


二、介子推是后来者?

张颔给王融亮的信中说:“用寒食纪念介子推,乃古人借水行船,假事以思先贤之举”。什么是“借水行船”呢?《介休金石略》15页“润济侯庙碑”:本名原公水,后伪“原”为“源”,遂以北魏源贺实之。坐实二字实际是从民望民俗的处理或生成方式,这种情况从史实考订显然并不完全妥贴,顾炎武所论“汉时已有二说”,无论事实如何,在民间概念里存在的是另一种“真实”,拘以史实的讨论甚至攻讦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有些胶柱鼓瑟。
图2  张颔给王融亮(曾任晋中文化局局长)的信中谈到介子推与绵山的事


仍以实物所存举例,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第一段即指此地为“焚介推之林麓,轼干木之故里”,足见周边的认帐情况。这一点特别重要,在民俗意义上主流阐释是鲜活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处纷议是死了心的,直到顾炎武出现。
图3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顾氏影响之前,明正德中张仲修建河东书院,吕枏受命查定三晋名贤,得各代贤者“在周若平遥尹吉甫、介休介子推、晋阳羊舌肸、董狐、西河卜商;有汉若介休郭泰……在宋有若平阳孙复、夏县司马光、介休文彦博……”入祀河东书院,介休“三贤故里”名即自此始,当时似乎也未尝听到在介子推籍贯上有何异义。(2)
图4   薛凤诒印“介以繁祉,休有烈光”


 三、多事的顾炎武。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熊赐履设宴款待,邀其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子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以介子与屈原同列。而顾氏心有所激,只说死事。而介子推事的强烈印象可能和他在夏县、曲沃住了一段有关系。

顾炎武《日知录》关于介子推的这段议论,其结论并不在结尾,而在篇之中。主要是以下这段话影响巨大:《左传》:“赵简之逆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自宋如晋,其路岂出于西河界休乎?况文公之时,霍山以北,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顾炎武此处有理由两点:一是绵山该与晋都较近;二是晋人不当亡于狄。又以古籍指翼城与汾阴,遂使一地而成三地,一说成两说。当然若按扬雄《河东赋》,则“介山”之说也曾现于西汉。

安介生先生从寒食风俗之成、及地理考察,并晋狄关系等所辨甚详,顾氏之说未必站得住脚。



顾炎武在山西与傅山尝过从,傅山为其视脉,认为尚得更有子嗣,因劝其纳妾,顾氏的身体因此变坏。这个传闻说明顾之未能免俗,居在晋南,则说子推死晋南,则亦为难免俗之一处?顾氏必以为持平之论、严密之思,但意识所至,可能也愿意翻这个案。这是挺有意思的事儿。

绵山原有旌介的子推庙,庙中有金泰和、元延祐、至正时碑。到康熙十三年,灵石介休因年年争论,搞了一次划界,旌介划到灵石,子推庙也就划到灵石域中;所以到乾隆时又在介休属绵山域内重修一处。其实介子推庙遍晋之地多存,介休域中就在临津门外(顺城关)、小宋曲等就各有一处,据侯清柏先生回忆,介休境内原有涉及介子推祠庙建筑不下七八处。其实只要觉得介子推有值得崇尚的精神,有值得宣传的意义,各家供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倒不需老争个出处,香火旺处,往往未必就是缘起。
图 5  旌介祭洁惠侯文碑


注:

(1)王兴之(310—340),字稚陋,琅玡临沂人,为王羲之从弟。

(2)王谋文纂修:乾隆《介休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292页,《三晋名贤议》。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更多精彩
【讲座回顾】安介生:历史地理学关照下的山西

【行余荐读】张颔的广大与精微

【行余推荐】陈巨锁 ——《隐堂琐记▪自述》

【行余书馆】一  画 —— 学习书法的“一带一路”从“一画”开始

【行余文创】参观介休博物馆组诗

【行余荐读】张颔的广大与精微

【行余讲堂】讲座回顾——书山风景独好  主讲:魏永轩

责任编辑:许    中   梁艳忠

审        核:郝继文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