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窑火 千年不息

 

洪山曾因水而秀,清冽的鸑鷟泉成就了洪山的传统手工业:陶瓷、制香、琉璃。今天,让我们走进洪山运吉,了解古陶瓷传统技艺。...



4月21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一行三人前往介休洪山运吉村,探访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洪山窑”古陶瓷传统艺。一路和风拂面,杨柳依依,一畦畦麦田,绿得诱人,一朵朵野花,意趣盎然。汽车从221省道进入377县道,再由县道转入乡道,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崎岖不平。在翻过几个大坡,绕过几多急弯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运吉村。

运吉村离介休市区15公里,地处山区,常住人口只有60多人,村里不少窑洞都闲置着,年轻人嫌偏僻,大都搬城里住了。在村口询问了一位老人,我们很快找到了“洪山窑”古陶瓷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英杰家。他家三代人都以陶瓷为业,他父亲刘光辉,从事陶瓷生产近50年,得知我们想了解手工制陶,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了陶瓷的烧制工艺。
一、备料

刘老说,制陶瓷,原料是基础,日用陶瓷可塑性原料主要是各种粘土和高岭土,不同粘土的可塑性、干燥性、烧成性能、耐火度各不相同,因而掌握原料的工艺性能很重要。
刘老的经验是:一看二捏三舔。一看颜色,质量好的粘土大多色泽一致。二用手捏,凭手指的感觉,判断颗粒的细度,细颗粒多,则可塑性强。三用舌头舔粘土的断面,吸力大,则吸附性好。选好料后,还要经过淘洗、配料、沉淀等步骤,才能进入下一程序。二、练泥

练泥,顾名思义,需要将泥反复揉搓,千锤百炼,以排除泥里所含的气孔。揉泥时,要按同一方向推泥,用力要均匀,这个过程一点也偷懒不得,如果揉不到位,气孔没排除,后续的干燥和烧成过程,可能出现无法弥补的瑕疵,甚至完全报废。
三、拉坯

相比于练泥,拉坯是个技术活。拉坯完全手工操作,是最古老的一种可塑成型方法。将泥料放在旋转的辘轳上,靠双手提升、按压来制成所需形状,这完全靠个人经验、技巧掌握,是成型的最初环节。







四、干燥

干燥是把湿坯中的水分排除到一定限度,使坯体有一定强度,便于运输和后续加工。手工制陶通常采用阴干法,要根据天气温度情况,查看坯体干燥程度,一般需要一至两天。五、利坯

利坯,就是将毛坯放在旋转的辘轳上,用利坯刀进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滑平整,形体流畅,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利坯靠眼观、手摸、耳听来控制坯体的外形、高低、厚薄等几何尺寸,操作者不仅要熟悉泥料性能,还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控制好不同部位泥坯的厚度,防止烧造变形。
六、施釉

经过刻花、剔花等方法装饰后,就可以施釉了。在施釉前要除去坯体表面的灰尘,对厚壁制品还必须用湿布或毛巾抹水,要检查有无裂纹,不涂釉的地方可涂蜡,以免釉料沾盖。釉料的细度必须符合要求,过粗光泽不好,釉面不平,过细则容易釉裂、流釉。常用施釉方法有浸釉法,喷釉法,浇釉法,涂釉法。







七、煅烧

泥做火烧,关键在窑,烧成是陶瓷制造工艺的关键环节。经过前后十几道工序,进入最后环节——煅烧。装坯、满窑,封窑门,经过1-2天1200℃~1300℃的高温焙烧,再经过24小时的冷却,终于可以开窑了。原本灰头土脸、貌不惊人的泥经过炉火的烧炼蜕变成或古朴或华丽的精美瓷器。













返回的路上,我们去了洪山瓷窑遗址。在这25000平米的遗址上,层层叠叠的瓷片述说着昔日的辉煌,一条绵延千年的陶瓷之路在眼前铺展开来。我仿佛看到了“丹灶炊频,洙风扇炪,高士云集,兴舡频届,陶剪翠殊,名彰万载”的盛景,仿佛听到了“薄如纸,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赞誉之声,仿佛看到了明清之后洪山窑日益衰败。这条路最后,是刘老父子、子孙相伴而来,他们满手陶泥,满身陶土,在日复一日土与水的搅拌中,在年复一年泥与火的煅烧中,默默地坚守与传承。希望这古老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希望洪山窑火能够千年不熄。



本期摄影:任允剑
校        对:冯鑫磊
审        核:武文峰
图文编辑:权丽萍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