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东北农村粉坊漏粉纪实

 





粉条是北方地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诠释出了多少人对幸福生活理解和向往。在大连庄河农村每到隆冬时节、春节之前,漏粉的加工作坊就要砌起炉灶、支上大锅,喊来几个壮汉,一个粉条作坊就可以开张了,冬季的小村庄里开始上演一出出热闹非凡的漏粉条场面。



参与漏粉的大都是本村的乡里乡亲,见面后也少不了寒暄寒暄。



搋淀粉要先打芡,待上面的浆水温度降至不烫手时,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这时候需要几个人同时挽起袖子,围着大盆用胳膊在里面不停地蠕动,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



和粉是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序,稠了稀了都不成,和粉是件力气活,全靠人工搅拌,干粉加了水硬度很大,七八个人用很大的劲才能和动。



这些用于制作粉条的干燥红薯粉呈颗粒状,然后变为装入葫芦漏瓢的面团,就要靠这样强有力的大手反复揉搓的。



和好的粉团要达到不沾手   抓起一把有少许自然垂落即可漏丝   漏下的条不粗不细不断既为合适。



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两个壮汉一个负责往瓢里装淀粉,另一个负责用大竹筷子在大锅里加水旋转。



即将出锅的粉条先后经过几次这样的凉水漂洗降温。



传统手工红薯粉条作坊里一片繁忙。在这个简易作坊里,临时搭伙的相邻壮汉们,围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大锅灶忙活着。



烧火的烧火,揉面的揉面,搅拌的搅拌,挂杆的挂杆,大家忙的是有条不紊。



这位大叔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端着大瓢,盯着沸腾锅里的粉条一面搅动,一面加水防止粘连在一起。



有经验的老漏粉师傅站在旁边督战。



熊熊的炉火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向外冒出了一串串的火舌。



烧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漏粉时火力要强硬,不能中间熄火,没有一定经验的司炉工是干不了这个行当的。



目不转睛地盯着炉中的火势,窜出来的火苗映红了他那张辛劳的脸上。



火烧财运旺,在炉火的映照下,预示着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出了锅的粉条篮子要经过冷水的整体降温与洗刷,再倒入硕大的冷水器具内冷却挂竿,行作称为“拾粉”。



从温度适中的热水中打捞粉条。先是一缕缕挂在手背,然后再按照秩序挂到准备好的晾杆上。



忙碌中找点时间抽上一支烟解解疲劳。



整理好的粉条穿棍完毕正准备推到屋外进行冷冻。



坐在锅边稍微休息一会儿。



简陋的漏粉棚,朴实的村民。



漏粉师傅们干的是力气活,挣的是良心钱,称的准确可是马虎不得的。



夜幕下的小屋里聚集了前来砸粉的村民。



此时也是午夜时分,夜班砸粉的师傅们陆续来到了这个小屋里。



砸粉时天气必须要足够寒冷,一般都是交九以后,粉条要完全冻上才行,等待粉条冷冻的过程中大家坐在一起唠唠家常。



坐在热炕头上等待着屋外粉条的上冻。



灯光下是一张疲惫的脸,这种目光明天还要继续。



随着时间的流过,砸粉师傅们也逐渐起了困意,看看手机也许能提提神。



屋外门廊上昏暗的灯光下映照着这幅万事如意的春联。



室外的粉条已经冷冻好,人们陆续走出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始砸粉。



尽管工作辛苦,但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忙碌之后笑容始终洋溢在村民脸上。



每次漏完粉后,炖上一大锅粉条,端个大碗站在锅台边美美地吃上一顿自己漏的粉条。



白菜炖粉条这东北人家饭桌上常有的家常菜,招待一下帮工的村里乡亲,虽然简单,但还是很温馨的。



右侧抱着孩子的是漏粉老板老徐,他说现在这手艺孩子们都不愿意干,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能有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还在维持着。



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自己年岁也越来越大了,漏粉这个手艺季节性比较强,如果单靠种地也不是长久之计,望着窗外,老徐显得有些茫然了。

胡冰涛,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纪实摄影协会副主席、辽宁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大连纪实摄影协会主席、大众摄影大连俱乐部版主。已全国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摄影美术作品三百余幅,获得各类奖项60余次。

旅行摄影那些事儿

ID:lvxingsheying07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 出发,遇见一程旅行,看见一个人的风景,打开地图,戴上耳机,背包旅行,留下旅途的记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关注 旅行摄影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