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读史】“乌台诗案”说舆论

 

乌台诗案是宋代一桩很典型的因言获罪的案子,更以受害人是苏东坡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后人种种说法和争执最后都集中苏轼是否得罪了王安石。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细说了,读者诸公请自去搜索。君君此文虽为一家之言,但言之有物,强过那些无病呻吟。



导读
乌台诗案在宋代是一桩很典型的因言获罪的案子,更以受害人是苏东坡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其间后人种种说法和争执最后都集中苏轼是否得罪了当朝宰相王安石。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细说了,读者诸公请自去搜索。君君此文虽为一家之言,但言之有物,强过那些无病呻吟。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他原本做湖州知州做得好好的,忽然因为给皇上写了一首《湖州谢上表》,被一些妒忌他的小人故意歪曲意思,偏说他是在讥讽朝廷。于是,他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讽刺当朝大人;苏东坡做杭州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竟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何其荒唐!我相信宋神宗也未必就相信,只是要摆出一副重视舆论的样子。别说苏东坡这些词句根本与讽刺朝廷什么的无半点关系,最重要的是,就算他真有这个意思,人拥有言论自由,他就算批判朝廷,有没有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凭什么因为他的言论就要惩治他?


后人苏体仿写《湖州谢上表
来源于百度百科图册


舆论的力量很强大,有时候甚至会很可怕。人总是有一种从众心理,群众很多不敢兴风点火,却喜欢火上浇油,就是喜欢凑个热闹。有时候甚至也不管是非黑白,反正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就这么信,过去凑个热闹以体现自己“合群”,生怕与主流脱离。本来嘛,谁人背后无人说,何况是苏轼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太出类拔萃,怎么会没有人妒忌他、在背后说他闲话、制造谣言呢?问题是宋朝时哪有宪法啊,所谓的审判也就是打板子。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不完善,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说的话貌似无可辩驳,其实全凭主观臆断。最可怕的是皇帝也要摆出一副尊重舆论的姿态,“顺应民意”。因此,舆论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要惩罚一个人最起码得经过公开公正的审判吧,而且审判者必须是中立的。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媒体的责任是客观完整地展现事实,而不是随波逐流,顺应舆论,不管是非黑白,主观臆断,无凭无据就妄下断论。具体到每一个人,也要清楚你是一个人,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有自己的主见,要明辨是非,保持理性,没事别凑热闹。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应该在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倾向时火上浇油。



背景资料

北宋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民众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君君是居叔老友陈诗峰的女儿,可谓是天才少女。一直以来居叔都很欣赏诗兄的家庭教育,兆君小小年纪,在中西文化及数学等等各方面都有不错的学养和独立思辩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诗兄的培养和教育。诗兄在子女教育中对下一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等“四个学会”上堪称当代典范。诗兄的个人微信号是:chenshifengnew,欢迎关注。



启寐居

qmju2016

《启寐居》关注国学,犹重点关注阳明心学。提倡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