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收视告捷,火在以美食见人生

 

【舌尖】《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收视告捷,火在以美食见人生2014-04-21杨家城编者按:时...









【舌尖】《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收视告捷,火在以美食见人生

2014-04-21杨家城





编者按:时隔两年,吃货们翘首企盼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18日于央视一套晚正式开播,第一集《脚步》用50多分钟的片子,讲述了超过20种的美食,从川渝豆花、秦岭蜂蜜、山东煎饼,再到湖北房县小花菇、浙江红烧望潮……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舌尖”粉丝们,一如既往地“边看边流口水”,在众“吃货”们口水与眼泪齐飞的同时,收视率也再创新高,CSM数据显示,《舌尖2》第一集中心城市收视率高达2.57%,市场份额达6.72%,勇夺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全国网收视达1.59%,市场份额达4.61%。

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华西都市报》舒圣祥/文)

链接:总导演陈晓卿亲笔撰文夸爱将(节选)

看了《舌尖2》第一集的花絮,尤其是导演李勇单绳威亚上树拍摄的简陋和惊险,很多人都给我发短信,说我太不考虑摄制组的安全了。说实话我非常冤枉,拍摄时摄制组并没有说他们没有保护绳,回北京看素材的时候我也板着黑脸发飙,“此类事情绝不许再次发生”,但我心里清楚,李勇非常敬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影像效果总是不计一切代价的。在组里,他也是公认“拼命三郎”。
李勇一直是分集导演里的楷模,无论是认真程度还是工作进度都走在别人前面。作为一个纪录片人,李勇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和主人公打得火热,而他敏锐的细节捕捉能力,又给自己的作品增加了很多亮点。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记住了几对夫妻之间的打情骂俏,鲜活、温情又不失风趣。这看上去简单,背后却饱含着创作者长时间冷静的观察和聚精会神的的记录。文汇报一位朋友看到这集,把养蜂人妻子吴俊英的同期声作了一点点修改,他在微信里说:纪录片,听上去像旅游,又好耍又浪漫,实际上,风餐露宿,辛苦的很……


    关注 杨家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