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说不了话的孩子遗体,看你们想如何制造反转

 

你太脆弱了!施害者对受害者的心理霸凌...



摘要:活着的人,如果觉得自己有冤屈,可以自己说话,不需要别人去说;死去的人已经开不了口,没法为自己说话,活人有义务为她说话,为她鸣不平。这就是我觉得那些急于为当事老师辩解、往坠亡的孩子身上泼污水的人非常无耻的原因。生命不可逆,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反转的事实,那些坐等反转的,致力营造反转效果的,扪心问问良知。


 吐槽青年出品

从开始死咬住说“没做其他事,只是在作文本上批了‘传递正能量’几个字”,到如今承认以前掌掴过孩子,离常州小学生坠亡悲剧的真相越来越近了。媒体最新报道称,涉事教师承认曾掌掴过坠楼小学生,官方也证实该教师存在办辅导班、体罚及收红包等行为。另有数名往届生举报该涉事教师,曾被其脱下裤子抽打,还曾被水泼脸上,她心情不好就扇脸。当地教育局已对涉事教师展开调查。

想到之前这个老师想把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种种辩白,真让人为坠亡的孩子感到无比心疼和愤怒。孩子啊,真不该选择这种绝路的,这样离开了,永远开不了口说不了话,不能站出来对质和反驳,不能当场戳穿有些人的谎言,只能任由别人涂抹。一个孩子已经用生命表达了自己的绝望感,有些人还表现得那么若无其事:我什么都没有说,我什么都没有做啊。

欺负孩子再也说不了话了,余生的良心不会痛吗?

真相需要逐步去还原,因果链也只有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才能作出判断,但从既有事实看,结合作文本上的修改痕迹、作文课后坠亡时间点、曾掌掴的细节等等,当事老师绝脱不了干系。目睹这几天各方的反应和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觉得有些人实在对不起这个孩子,那些在微信群里给老师点赞的家长,知情者被训化的沉默,校方和官员的冷漠,泼向孩子的污水,简直可以用“恶臭”来形容。好像有一种力量在使劲,要把这件事来个大反转,颠覆既有的事实,从而推卸导致坠亡的原因。

可是,这件事还能怎么反转呢?一个孩子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残酷事实还能怎么颠覆。一个鲜活的、花一样的生命,你怎么能反转?不是带着同情、痛心、还原事实、追责严惩、给一个交待的救赎之心去对待这个悲剧,而是遮丑、甩锅、泼污、搅浑水,这都是欺负孩子再也没法开口说话啊。

有人说,不能都怪老师,只能怪现在有些孩子太脆弱了,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这种大道理,对一个孩子的死来说,太轻飘太残酷了。其一,什么叫“一点挫折”,你知道这之前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追问施害者,却归咎于受害者,这种逻辑太冷血。其二,对一个孩子讲“心理要强大”,这是一种成年人世界的傲慢和苛求。孩子不像大人那样,经历过很多,眼前有一个开阔的世界,所以能经受一些挫折和打击,但孩子不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老师和家长,在学校,老师就是世界。

一个朋友在我公号后写的留言很值得成年人思考,他说:小学阶段大概是在能听懂话的前提下最听话的阶段了,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话的在乎程度,也是其他阶段的学生没法比的。

一个小孩子,能有多强大的内心?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那么在乎老师的评价,那时候我们的世界里老师是至高无上的,老师的肯定能让我们喜欢上一门课,而老师的某句话也能毁掉我们对某门课的兴趣。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我《请允许我的正能量跟你不一样》评论后留言谈到自己的经历:小学三年级时,数学课,老师在评作业,我听得很认真,讲到一道题时,我看见自己做对了,特别兴奋,情不自禁地用手比了个V,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盯着我看,同班同学也盯着我看,然后老师骂了我一句:疯子。从那时候我再也不喜欢数学课了。——你太脆弱了!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强者对弱者、施害者对受害者的心理霸凌。尤其当这句话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成年人对白纸一张的孩子说时,更显残酷。对一具已经冰冷的孩子遗体说时,就是冷血。

是对受害的弱者说“你不要那么脆弱”“多大的事你至于吗”,还是向拥有某种权力的施害者大声呵斥“停止你的侵害和暴力”,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是非判断,更体现着良心。

有人说,难道不允许为老师说几句话吗?难道死亡就意味着正义吗?有因果关系的坠亡致因,需要事实的支撑,当然可以为老师说话,但我觉得,老师觉得委屈和冤枉,她肯定是会为自己说话的,事实上她正在这样做。可孩子永远不会自己说话了,活着的人有义务为她说话,在还原真相、惩罚施害者中给她一个正义。当一个人用生命表达了绝望后,人们有义务为她说话,给她讨一个公道。知晓作文课真相的对媒体保持着沉默,家长在微信群里给当事老师点赞,用“那一段是抄袭”这样无关的判定向孩子身上泼污水,指责孩子“心理太脆弱”,这些都是把公道和正义踩在脚下蹂躏。

很多人都在讲所谓“事实”,但讲每一个事实时,都要对“孩子坠亡”这个事实有起码的悲悯之心。生命不可逆,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反转的事实,那些坐等反转的,致力营造反转效果的,扪心问问良知。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1 提高评论言值的十个独家技巧(已直播,可回放)
2 跳出评论写作的十大误区,以高言值迅速勾住读者(已直播,可回放)
3 发掘评论新角度的十种思维方法(已直播,可回放)
去年第一次评论公开课: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去年第二次评论课:评论的论点和角度。
去年第三次评论课:评论的结构和论证。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我评论从业近20年、评论教学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讲都涉及评论写作的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对实践进行了萃取和提炼,总结出学习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论”“身材论”“钩子论”“包袱呼应论”“网状案例论”“逻辑单链论”等实操技巧。本书得到了诸多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评论课教师、高中语文老师、新闻学院院长和资深评论员的推荐。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书。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