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第一次听到用钢琴翻译的村上春树!

 

为什么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



宋思衡
著名旅法钢琴家
 多项国际大奖获得者
 多媒体钢琴音乐会创始人


提到宋思衡,在一众80后青年钢琴家中,他或许是最具叛逆与创新精神的一位。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受日剧《交响情人梦》启发,大胆地将古典音乐与文学、视觉艺术结合,举办了一系列多媒体钢琴音乐会。



下面这个视频是宋思衡举办的《寻找村上春树》音乐会。

舞台上,宋思衡悄然坐在琴凳上,在一片静谧中,舞台慢慢浮现出萤火虫的画面,钢琴声飘然而出,开启了寻找村上春树的旅程。
▼ 点击播放



而对于宋思衡来说,村上的《百分百女孩》德彪西《前奏曲》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挪威的森林》里忧郁的直子应该身披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中的《月光》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空气蛹和小小人”应该踩着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飞快的节奏……

钢琴家,就像翻译家。乐谱、原作只有一个,据此表达出来的却千差万别。

难怪听完音乐会,连村上春树的权威翻译者林少华都感叹“用钢琴翻译村上春树,比我高明得多。简直出神入化,电光火石,来去无踪。
事实上,古典音乐与文学、视觉艺术的联袂跨界由来已久。早在1940年,沃特·迪斯尼就根据古典音乐想象出情节与画面,完成了动画影片《幻想曲》。片中囊括了一众音乐大师的杰作,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舒伯特的《玛丽亚大街》等等。
▼ 迪士尼《幻想曲》(Fantasia, 1940)


奇不奇怪,为什么文学与音乐,看似殊不相关的两种文艺类型,能不谋而合地交融在一起?
或者,也可以换种说法问


为什么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从本质讲,音乐其实就是声音组合。但对于人耳,它不仅是一个听觉刺激。

音乐的情绪、色彩、画面感,都是因为我们具有“联觉”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反应可以让你快速找到音乐语言的对应物。作曲家正是以此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色彩。



这就是为何你能从《欢乐颂》里听出喜悦,从《红色娘子军》里能瞬间辨识英雄与坏蛋?要不然,我们总听到这么句话:
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


回到今天的主角宋思衡身上,他为何会选择村上春树的作品作为音乐实验的对象?古典音符是如何出神入化地翻译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

本期《海上畅谈》,共同聆听文学、音乐、视觉聚焦之作的诞生之谜。
播出时间
5 月 12 日 FM93.4 晚上八点
5 月 13 日 FM90.9 中午十二点
本期合作方 | 上海图书馆
海 上 畅 谈
博 采众 长开 听
FM 93.4 上海新闻广播 Mon. ~ Fri. 20:00
FM 90.9 东广新闻台 Mon. ~ Fri. 12:00
FM 105.7 上海交通广播 Sun. 12:00
▼ ▼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看完整节目列表
听讲座 听世界
海上畅谈
阿基米德|海上畅谈 喜马拉雅|秦畅Radio
微信|海上畅谈工作室


    关注 海上畅谈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