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赢在“最后一公里”

 

在城市交通“主动脉”流通越来越快,车流通向更多地方的同时,人们日渐注意到另一问题:从地铁或公交站到家,还需步...







在城市交通“主动脉”流通越来越快,车流通向更多地方的同时,人们日渐注意到另一问题:从地铁或公交站到家,还需步行较长一段距离。在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提出要积极完善城市微循环交通系统,打破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的大客流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私家车增长过快,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不够,造成了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这应该是全国大多城市的真实写照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根据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开通铁的城市情况来看,一些乘客从地铁站到目的地之间往往还有两三公里的距离。这段距离乘出租车不划算,走路较远,想乘公交车却没有站台,让众多乘客难免尴尬。

为了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营造绿色交通氛围,打破“最后一公里”瓶颈,在今年两会上,多名代表提出要积极规划建设微循环交通系统,实现百姓自出行起始点500 米之内有公共交通工具。



“建立城市主干道与支线之间、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系统之间的‘绿色、便捷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立体全覆盖。”两会期间,河北省人大代表、 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维说,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路径。

赵维指出,微循环公交的特点是路程短、站点少、速度快、客流相对集中,是连接城轨、地铁等主干公共交通的接驳车。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经过测算,微循环公交的运力比大通道车少约1/4,同时依靠小巧的外形在拥堵的路面上更容易行驶,周转速度可以快1 倍以上,也就意味着乘客的候车时间和人流疏散时间相对减少一半。

因此,引导百姓选用地铁方式出行的前提是要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提前做好微循环公交系统等相关规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改善地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外不少城市都做了有益尝试。其中,伦敦是世界地铁的发源地。作为建在地铁上的城市,伦敦地铁有12 条线路纵横交错,仅车站就多达270 个,在市区的任何一个地点,人们步行10 分钟内就可以进入四通八达的地铁站。为了更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伦敦地铁规定在晚上9 点运输高峰期之后,自行车允许乘坐地铁,同时还配有通达的社区公交。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在政府积极倡导下,据悉,为进一步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 年北京市东西城将实现50 条微循环线路开工建设。众所周知,东西城路网稠密,一些次支路道路过窄、路况较差以及断头路等问题给胡同里的市民带来出行难题。受制于东西城拆迁征地等因素,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推进一直比较缓慢。今年,东西城核心区建设的50 条断头路、次支路等微循环道路将解决“胡同”里的出行难题。而这些线路均为城市细枝末节的“小路”,平均里程在500 米左右。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往期回顾
乘着科技的翅膀——百座公益桥将建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
走一条老区发展的小康路
兴边、富民、睦邻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开往春天的列车



    关注 交通建设与管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