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底旧文】南行散记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



不是前言


整理文件之时,翻出一篇2011年的游记,甚长,读之一乐。

1

上海:半个夜晚 
因转车,在上海停留了半个夜晚。回想起第一次去上海,已是好几年前。那时父亲“大发慈悲”,带我游览一下这个曾梦寐以求的城市。
标志性的地点都逛了,然而现在留在印象中的,也不过是人挤人的外滩,金茂大厦俯瞰的雾蒙蒙的街景,威武矗立的欧式建筑,偶然吃到的小杨生煎。可以说繁华,但并没有想看到的样子。隐匿在作家笔下的上海狭窄而热闹的弄堂,横七竖八晒着衣服的竹竿,百乐门、宽银幕、各色软糯甜食,各色旗袍各种花俏各种流言与传奇,张爱玲、程乃珊、王安忆走过的每一条街——上海的底色,好像不见了,但也许她一直都在。
那些畸形的、排外的,却又令人沉迷的美,也许只有真正的局内人或者真正局外人才如此迷恋。简单的东西或许是好的,但是越让人爱恨交织的东西,可能更让人欲罢不能。忘了是谁,写过红色力量入驻上海之后,这座城市的改变。但是那底色是不变的,不管是别人怎么恨恨地笑她势利或虚伪,她只给你一个优雅的背影,笑笑却不发一言。

详情 ↓
02

class
苏州:梦之未完成


急急忙忙赶上车,跟团逛了些许苏州,算来也不过半个下午而已。拙政园因为秋天有些荒凉,满目是假山、垂柳、亭台楼阁以及四处涌动的人群。浮翠阁、兰雪堂、听雨轩、香洲,都是极诗情画意的名字,想来春夏时节繁花似锦的时候一定更有一番风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似乎是一股柔风吹过江南尽绿,令人心醉。

坐船游览,沿途路过的老城,果然都是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不像故乡的红瓦绿树   一样明朗。矮矮的房子,好像因为刻意脱离了现代化的脚步而显得从容。依水而居的人家墙壁都些许剥落,从窗子里时而探出一张好奇的脸,饱经沧桑而安然自得,对外界的一切似乎司空见惯。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方面很令人头疼的拒绝改变,另一方面却又淡然地让人向往。

枫桥和寒山寺也许早已不是原来模样。喝口茶,听一段评弹,有一种忙里偷闲的慵懒。“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真是妙手偶得的句子。也不知已驾鹤西去的张继看到这一切,他会有什么感触。一个书生,因一个不得志的夜晚成就了一个旅游胜地,世事就是这么有趣。
游览至今,对这里并非多么喜爱。印象中哪里都挺好,也仅仅停留于挺好。不像从最初一个上海梦至今的执念。然而好像当初举手就能够到的地方,就这么放手了,不怎么甘心。


走马观花看苏州:

古色古香屋檐飞,

小桥流水鳜鱼肥。

水上江南风光好,

教我不忍把家归。

03

乌镇:远距离的向往

第一次知道乌镇是因电视剧《似水年华》。虽然没有看过,却还记得剧里的场景:两岸是连成一片的老房子,当中是一条小河,乌篷船在河里悠闲地来去。主人公在老房子里写信,身边一味重色的古家具、古书,窗外是一片宁静的水,心里想着一个远方的姑娘。背景再来一点悠长的曲儿,氛围就齐全了。

亲身来到乌镇,却全然没有那种闲云野鹤的乐趣,不到门口就看到鱼贯而行的人群。一个个不同花色的帽子代表着不同的旅行团,检票口的长队折了行。恰好是周六,感觉全城都来这个小地方挤一挤沾一沾文艺的气息。



好不容易进入小城,喋喋不休的导游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挤进了窄窄的小路。原本快走二十分钟就走完的东西两条大街,也因此变得漫长了起来。好不容易挨到自由行动,先抢占饭店吃饭。晾在饭店外面,经久不刷的大铁锅煮的羊肉,成了我们的首选。结果一个字:膻。

匆匆吃饭完毕,走入拥挤的人群。临着水边,斜斜地看这个小镇,别有一番韵味。黑黑矮矮的屋檐,年久失修的木壁,垂柳,漂流的小船,各种年代古老的展馆构成了整个画面。偶尔从老房子里探出几个老人的身子,随意看了看外边的热闹,又重新走回屋里去,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喧喧嚷嚷。

商街上尽是卖手工艺品的小店,板蓝根染成的深蓝花样的衣服头饰成为了当地的特产。有的人一时兴起,立时换上一件,也不怕导游的提醒——只一出汗便染满身蓝。姑娘们按耐不住也买了头巾,纷纷戴在头上拍照留念。我自然没有免俗,奈何后来发现戴头巾的照片都状似村姑,为之一乐。



说来似乎很有诗意,实地看来确实如母亲所说,是一些古旧甚至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也许有时候真正的美景并不在眼前,而是心里勾画出来的吧。


走马观花看乌镇:

黑檐旧屋绕小河,

古城深处有人家。

人潮如织声似海,

扎染吐兰绣含花。

杭州:光影流转里的匆匆一面


原本杭州是我最期待的,然而因为分了一天给乌镇,杭州之行便显得特别仓促。好在几个晚上都在杭州,领略了不少古城的夜风情。旅馆所在的那条街叫南宋御街,一听就知道有些来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类似的诗句也涌上心来。

一路古色古香的建筑,一路飞檐的街头标志,一路万圣节的南瓜灯,一路光影流转熙熙攘攘。过了一条街又是一条街,街街倒好像是撒着一层金粉,倒影在古代的氛围里,让人忍不住觉得一穿上宋时的衣裳,好像一下子就穿越回了南宋。



去杭州主要看的就是西湖,不巧那天下了一天雨。虽说看西湖在雪天、雨天、晴天各有各的美,但是难免有些扫兴。初到西湖感觉却是……好大。不像是印象中的一个湖的样子。坐船去看了三潭映月,当然没有月,只有雨朦胧路朦胧。看到亭子里面画出的西湖十景,颇为向往。

当然四季之景一天之内无法看完,但是面对西湖,周边一溜柳树,远方遥遥的塔,时不时能看到船来来去去,还是马上涌上了一种文人的感慨。或者,只是《新白娘子传奇》的片头曲在耳边响起了。于是去了雷峰塔。雷峰塔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新塔的钢筋水泥充满了现代化,甚至有了电梯。里面的古塔早已只剩断壁残垣了。



苏堤很长,甩着泡湿的鞋,在细雨里走了很久。原本以为堤坝是很窄的,没想到却是很宽很宽,雨天也有人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由于雨一直下,白堤没有看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此错过。

每次到一个地方总是想着要每一个景点都去看看,即使只是浪得虚名,然而每次总是留下了很多遗憾,留待以后慢慢完成吧。


走马观花看杭州:

烟雨绵绵山空濛,

垂柳摇摇船慢行。

素贞断桥借伞处,

爱情雷锋塔下传。

05
绍兴:魂牵梦萦的“故乡”
绍兴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一个封存已久的潘多拉盒。自从小时候知道爷爷是绍兴人,便开始一再想象,绍兴是个出名人的古城。大禹、西施、范蠡、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元稹、蔡元培、鲁迅、秋瑾太多的名人数不胜数。

既是爷爷所生长的城市,又为它增添了新的意义,诚惶诚恐地见了各种素未蒙面的亲戚。听着他们互相说的听不懂得绍兴话,果然如同奶奶所说,好像到了外国。

去绍兴,自然要去看鲁迅故居,不知道对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人来说,如果看到后人这么大费周章地来纪念他,会作何感想。很久不看鲁迅,年少时也是烦得紧,可是后来却越看越有趣味。原来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怨气,也有趣味的人。



在那一条街上转了很久,每一个馆都进了。看过故居以后,总会觉得故居总是不过如此。传说中的百草园也不过是一个小菜园,冷冷清清,清清淡淡。三味书屋也不过是一个古旧而窄小的小屋。然而回到书中的语境下却大不相同了。也许这就是作家的神奇之处。也是我一直仰慕而求不得之处吧。

后来去了沈园,一个因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留名后世的私家园林。我一向是不会看园林的,尤其是没有春花遍野的时候,假山,水池,垂柳,加上造型精巧的亭榭楼台。也许最想感受的还是其中的人文情结吧。



第二天去了兰亭,兰亭倒是很美,一片竹林,一段曲曲折折的路、一群大白鹅就可以注释对王羲之的全部想象。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别有一番情趣。大禹陵则过于古老,因不愿多耽误伯伯专职司机的行程,只是匆匆一瞥。

虽说此行吃了茴香豆喝了黄酒,看了社戏,乘了乌篷船,却始终不是一个绍兴人,伯伯开玩笑说我来寻根,然而这根已是难寻了。



走马观花看绍兴:

兰亭阁里赏书法,

乌篷船上闻酒香。

沈园空遗别离恨,

深宅酿出民族魂。


    关注 花花的天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