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思维壁",提高阅读&翻译技巧?

 

1...





译只喵

我们经常谈起中英思维习惯的不同,而这种思维习惯也时常影响我们的翻译及阅读效率。今天我们就系统地来讲讲如何科学地认识中英思维的差异以及掌握一些在阅读及翻译中常见的技巧~

文章来源:网络


中文注重句子内部含义,英文注重句子的形式,同一个意思用不同形式表达,逻辑负责,故阅读只要把动词名词挑出来,组合一下意思就可。不用太关心形式,什么限制型定语,拆掉。

中国侧重的语法部分是比较学究,它侧重语法的小结构如:事态,固定搭配等,特别是时态又是大部分中国英语考试的重点,所以大家可以把四级卷子和托福卷子比较一下,会发现托福卷子的选项普遍长于四级的卷子,往往选项都是大段句子,这其实体现了两种语法教学理念。

按照翻译的理论,中文句子往往是注重句子本身上下文涵义上的逻辑关系,需要读者本人把握,而英语句子则作为一种在句式逻辑上很严谨的形式,简而言之,中文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所以国外的语法历来注重句式大体结构的把握,以次来评断学习者语法水平,这其实是十分科学的,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人英语文章写不出:

1.受到国内语法教学影响,吹毛求疵往往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内部小结构过分关注

2.只会写单句,由于缺少对上下句整体逻辑上的语法知识,写出来的大多幼稚可笑

3.中国向来注重语法轻写作,大部分人读英语都是选了句子里的一些关键词然后推敲出意思的,根本没有那种觉得这个句子就该这么写的感觉。
怎样翻译出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句子呢?

一,英语重结构,中文重语义

二,英语句子长,中文句子短

三,英语前重心,中文后重心

四,英语多引申,中文多具体

五,英语多代词,中文多名词

六,英语多被动,中文多主动
阅读
英语与汉语的10大句式区别:

1. 英文重形合(结构),汉语重意合(语意)。

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away with them.

2. 英文前中心,中文后重心。

英文是耿直的,不似中文喜欢委婉,英文不论句子,段落还是文章,都喜欢开门见山,先说最重要的。因此,阅读做主题题时用首段3句+每段首句+篇尾末句很实惠,呵呵~~ 3. 英文重后饰,中文重前饰。

中文的定语状语补语等等用来修饰的词语都喜欢放在所修饰词之前,英文则习惯于放在后面。

例: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 to correspond exactly with 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

这个诊断无论从什么方面看都与我所感觉到的症状完全吻合。 4. 英文重静态,中文重动态。
5. 英文重被动,中文重主动。

英文中主语通常喜欢用物,用事情来做,而中文中喜欢用人,比如你我他,因此英文中才有被动语态这样独立的语法出现。 6. 英文重物称,中文重人称。

英文喜欢表示客观的存在,中文喜欢表述主观的观点。 7. 英文重复合长句,中文重简单句。

英文中喜欢从句套从句,如定语从句中再套主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者定语从句,而中文没有那么长的句式。

8. 英文重短语,中文轻短语。
9. 英文重时态,中文则没有。

10. 英文重形态,中文轻之。 




形容词,动词等等的名词形式通常更加习惯于做主语。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laugh.

字面大概意思是:这个男人一直咀嚼着痛苦,笑出声来。这是典型的英语句子,如果用中文的习惯,这个句子应该用The man做主语,laugh做谓语,但是英语用bitterness做主语,然后用feed on做谓语,就十分突出了这个男人一直生活在痛苦里,定语从句who had made the laugh才说出他当前的动作,笑了出来。

Let American confront a novel problem alongside English,and immediately its superior imaginativeness and resourcefulness become obvious.

注意红色的单词,想象力丰富和足智多谋的名词形式做了主语。

直译过来就是:假设美国人遇到伴随英语而产生的小说上的问题,他的出众的想象力和足智多谋就立即显现出来。

英文重结构,常用关系词、代名词、介词和连接词,层层铺陈,以完成复杂严谨结构,一个完整句通常可以拉得很长。

中文重意义,喜用动词,省略主词和关系词,没有词性,没有时态,没有格的变化,常以短句表达。

句子的译法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 顺序译法: 与中文表达方法一致可按原文顺序译出

2 逆序译法: 英文叙述顺序与中文相反,宜自后译起

3 分句译法: 化长为短,但须注意行文语句的衔接

新闻句子译法 :

4. 加译法(addition): 原文无其字,但有其意,可于译文加字使其更接近原意

5. 减译法(deduction): 英文译中文时显得窒碍欠畅之字可删除,如冠词、代名词、连接词

6. 转换译法(conversion): 翻译时零活转换原文词性或用法

7. 综合译法: 打破原文形式,重新组合句子,等于另起炉灶

英文重形合,中文重意合

中文重意合,结构松弛,多用分句或独立单句,逻辑关系多依靠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所以应付英语长句切成几(分)句,多加逗号;而英文重形合,句子之间的关系要靠连词连接,才能体现句子的逻辑关系。余光中举了when这个例子,大家看到when就译作“当……的时候”,结果当当之声,不绝于耳。

如“当他洗完了头发的时候,叫他来找我。”,就可改为“他洗完头发后,叫他来找我。”其它的连词,如if, since, so…that, but等有时侯不必译出来,译出来也不一定非要“如果(还有假使、倘若、果真、万一)、由于、如此….以至于、但是”等。反之,汉英翻译就要把意思用连词表达出来。如“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译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英文重静态,中文重动态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做主语,中文用具体主语,尤其是人做主语。如“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是“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个短语)做主语,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横贯公路再度塌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塌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英文的说法。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结果弱化了动词,得出“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结构,现在这种结构(如作出、进行、得到、造成+抽象名词)也进入了中文。“作出重大贡献(改革)”、“进行分析”、“得到更新”、“造成三十人死亡”都可改为“贡献很大”、“大加改革”、“分析了…”、“更新….”、“死了三十人”。在前面加上一个极其空泛的动词,夺去了原来动词的生命,是中文的堕落。

顺便说一下,对于抽象名词的翻译,要避免译作“性、化、度、型”等,考虑用中文的现成说法,“汉化”时也要好懂、简洁、必须。如“这本小说的可读性颇高。”改为“这本小说很好看。”“很高知名度”改为“很有名”。

英文多被动,中文多主动

碰到英文被动句,不能一概译作“被”,先想一下可否转化为主动句,或添加主语(大家、人家等)译作主动句,此外还可译成“受”、“任”、“为”、“获”、“经”、“遭”、“给”、“教”、“让”、“由”、“使”等。中文中也有以(英文)受词做主语的,如“饭吃过了吗?”;“机票买了吗?”;“这本书正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抢购,改为千千万万的读者正抢购这本书”。He was given much welfare,他被给予许多福利,改为他享有许多福利。“他的低下的出身一种被保密着,不告诉他所有的下属。”改为“他出身底下,却一直瞒着他的下属。”
英文多复合长句,中文多简单短句

这里应注意英语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汉译。中文“的”难以胜任一连串的修饰语,应把它切开,为它另找归宿。如“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改为“他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对于宾语从句,中文往往用一件事作宾语(字面上则为短语),而英文要找一个确定的名词充当宾语。如“张老师最讨厌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的学生。”改为“张老师最讨厌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这才是纯正、天然的中文。再如“我决不原谅任何事先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的人。”改为“任何人事先没有得到我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我决不原谅。”。



其它应该注意的地方

中文没有冠词a, an, the,可不译,代名词(他、他的、我、我的、它、它的等)也少用。如“他是一个医生”改为“他是医生”。“你这件衣服真漂亮,我很喜欢它。”可去掉“它”。“我拿了我的书”中的“我的”应删掉。

中文少用介系词(关于、有关、对于、由于等),如“你有关于老吴的消息吗?”、“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对于这件事,你还没决定吗?”、“由于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都可以删掉介系词。

连接词and不要总译作“和、与、及、以及”,“而、并、而且”都是好选择。

少用“…们”,“乘客们、师生们、同胞们”都是西化的说法,也包括现在已通用的“女士们、先生们”,以前都说“各位女生、各位先生”。“人们”的其它说法是“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人”。

最高级也不要总译作“……之一”,有时可省去,如“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中的“之一”。

用“有”,不用“存在”,更不要用“存在有”。

切忌“的的不休”。翻译后,看看“的”字可不可以删去。一连串形容词只需在最后一个形容词加“的”。

逐项检查后,译文可以放一段时间,到了对英文不熟悉时,再拿出来看,这时还会发现不少错误。拿给别人看也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不会英文的人,如果他(她)都能流畅的看下去,就说明译文没有西化的地方。

我对“语言与文化”这类内容特感兴趣,尤其曾金金教授又举了很多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对比美国和中国的文化现象及两国人民的语言和思维。她的有些分析很有意思,比如说:

1.中文动词分的比别的语言更细,大概是因为中华民族更加勤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台语“一天”都说成“一工”;

2.中美思维定势不同,因此造成对一些词的分类不同,比如我们的鲸鱼、鳄鱼也带“鱼”字,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都在生活在水里,思维定势仿佛如一类,但英语中动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就连“蟒蛇"也不会称它作snake;

3.英文重时(时态体现),中文重态(“了”字为代表);

4.中文表达比英文短,更容易省略;

5.美国人更倾向于看未来,而我们更容易回顾等等,都挺有道理。她还说的一点我颇认同,就是对华裔学生的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担心他们的语法是否正确,而是他们的中文表达是否得体、礼貌。



另外她还分析了美国崇尚的individualism和我们的collectivism,也让我很有共鸣。这堂课的听者大都已在美呆了很多年、且未脱掉浓浓的中国味,所以听曾教授讲这些无不颔首称道。我对文化差异这样的内容一直很有兴趣很关注,准备以后也多搜集一些这样的案例,也做做research。

钟镇城博士的“读写教学”先以了理论带入,我感兴趣并觉得很有启发的是他的“五C概念下的读写教学法”。五C即沟通communication、联结connection、比较comparison、文化culture、社群community。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教“春”这个字,“沟通”义可让学生写下对这个字的想法与感受,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春;“联结”义,思考这个字跟什么有关系,在哪里能看到;“比较”可和英文相关词义对比、两种语言中的运用对比;“文化”更有说头,华人赋予了这个字什么文化意义,如“一年之际在于春"啦、春节啦等等;“社群”思考可在哪里使用这个字,如何邀请他人来认识等。

总之这个方法真的挺有意思也挺有用,从一个字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字、更多的词,更重要的是还了解了其文化涵义,如果讲到“秋”字,完全可以带入中国诗文的“悲秋”意象了。以后我在教学中也要试试。

英文中形合,中文重意和。英文采用语法(句法和词法)手段连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中文的意和手段是句子顺序不能颠倒。



后台回复”技巧“,看:
十个即学即用的翻译技巧,让你的翻译功底瞬间上升一万点!

每日译分钟

记得多吃菜喔~



轻轻一点

底部广告

不用下载,不费流量

帮喵君赚一点猫粮钱呗~

喵喵哒~ヾ (o ° ω ° O ) ノ゙


    关注 华南翻译市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