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我读完了26本书(附书单)

 

又到了传播正能量的时间了。4个月读完26本书,这里面有你想读的或者已经读过的吗?一起聊聊吧...



作者:金冬成

近4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26本书,完成了76页的读书笔记,照我当初的1年读完100本书的计划还是慢了一些进度。不如就此先做一个书单的介绍吧,也顺便推荐其中几本我认为不错的。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阅读量的调查,麻烦大家帮我填一下。

如果你想跟我聊聊阅读到底有多大好处?怎么挑选书籍?怎么提高阅读速度?书读完容易忘记怎么办?到底是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或者你认为还有好书推荐,你都可以给我直接留言,我在下一期专门聊一聊这些话题。有你的关注,我更有动力。

我读完的书籍清单如下:

互联网及科技类:

1、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徐昊、马斌)

2、互联网+,从IT到DT(阿里研究院)

3、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赵大伟)

4、失控([美]:凯文·凯利)

5、大停滞?科技高原下的经济困境([美]:泰勒·考恩)

管理类:

1、交办的技术([日]:小仓广)

2、一分钟经理人([美]

斯宾塞·约翰逊 )

3、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赵伟)

4、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美]埃里克·施密特)

5、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

历史及社科类:

1、枪炮、病菌和钢铁([美] 贾雷德·戴蒙德 )

2、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美]:穆来纳森、沙菲尔)

3、中国的人口与城市(知乎:盐集)

4、说文解字

5、画中东-行走中东十三国(陈登超)

心里学类:

1、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

2、心理学和我们([美]:约翰·W·桑特罗克)

金融类:

1、金融的解释(王福重)

修养类:

1、做最好的总裁(曾仕强)

2、说话的魅力(刘墉)

3、藏在这时间的美好(鼹鼠的土豆)

小说类:

1、一个人的朝圣([英]:蕾秋·乔伊斯)

2、月亮与六便士([英]:毛姆)

3、小王子([法]:安托万)

4、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美]丹尼尔·凯斯)

5、活着(余华)

下面就其中几本我认为值得一读的书进行推荐,当然由于大家兴趣和知识结构不同,对书的认可也是不一样的。

互联网及科技类:

《互联网+,从IT到DT,这是阿里研究院的书,是一本普及互联网+的书,对于想了解互联网+的大局及方向,可以看看。作者从互联网+的本质、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新生产要素、分工体系、商业模式等角度进行说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将极大改变企业生产方式,加快企业组织变革。

而赵大伟写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则是一本更有可操作性的书,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九个方面,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但是要让这些思维入脑入心,还得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消化。

另外,《失控》这本大部头是非常出名的,非常多的科技大佬们都会推荐这本书,但是700多页、概念繁多、知识量巨大、颠覆性观点,要能认真看完,真是对毅力的极大考验。

管理类:

重点推荐《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放到管理类不知道合适不,超出我预期的一本好书,创业和带团队的很值得一读。虽然写华为的书很多,此书也不可避免有把华为或者任总主观化的成分,但很多哲学式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华为的朴素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看起来一点不高大上,却能深入人心。“我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哪个公司能做到?书名本身就会让我深思:其实不管是华为或者百度、微信或者facebook,别看现在如日中天,公司或产品的命运和人的命运又有什么区别?最终都是走向灭亡,只是时间早晚,世事无常,变化万千,“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以,就像余华小说《活着》主人公阿福一样,如何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命题。是像任正非说的“像老鼠一样”还是像郭台铭说的“像蟑螂一样”活着,都已经不重要了。

至于书单中其他几本管理类书籍,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可能我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还不够多,理论还不够深,虽然观点都认可,但少有眼前一亮的地方,难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历史与社科类:

《枪炮、病菌与钢铁》,又是一本大部头的史诗般巨著,人类演化和发展史。所谓“看书还得看经典”,对于《失控》和这本书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大浪淘沙,留传的才是最好的。人类究竟从哪演化来了?农作物是怎么从野生植物中被“驯化”出来?为什么那么少的欧洲人能征服美洲那么多的土著人,依靠的是先进枪炮吗?整个美洲土著人95%的其实是死于流行病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我更认为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穷人之所以永远容易成为穷人,原因在于心态。稀缺会带来“专注红利”,因为穷人钱不够花,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物有所值,但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专注”带来的“管窥”,穷人只关注眼前利益,害怕多花一分钱,所以就会减少社交、教育、身体健康等长远投资,结果导致人脉更窄、教育受限、身体变差,没有大格局,永远只能是穷人。为什么你家大冰箱里总是堆满了很多吃不了的、变坏了的东西?不让食物变坏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换个小冰箱,因为稀缺会让你对冰箱里仅有的空间更珍惜。

额外想再说一说《画中东-行走中东十三国》这本书,这不是畅销书,也不是经典书,而只是兴趣所致。凭着一份好奇心,最近对中东历史感兴趣,于是在归类“中东”这个系列时便扫入了这本书。其实,我想说的是书的作者,陈登超,名不见经传,我的一个北邮师兄,毕业后也入了电信运营商,然后,然后他竟然辞职了,开始了全球旅行,新浪知名博主,于是便有了他的这本关于中东十三国的书。“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所有人都想,走出去的有几个?你不如再看看我书单里的一本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一个60岁“屌丝”老头87天徒步走1000公里的故事吧。

至于小说,书单中任何一本都是获过奖的,都值得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上面说了。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是一个性格怪异的证券经纪人,中年抛弃老婆,放弃已有的一切,独自一人,先去巴黎,后又隐居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只为了专心画画,而他生前竟然没有卖过一副画,颠沛流离一生,死后他的画成了价值连城的名画。

余华的《活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原本富贵的徐福贵,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儿媳妇、小外孙)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活着。

大家可能会发现我涉猎的书籍范围比较广,这其实也是最近在大量阅读之后才有的现象。而且阅读越多,就越发现自己兴趣面在增广。所谓“融汇贯通”,所谓“万里归一”,最后会发现,很多不同领域的书,最后都指向了一个观点。就像上文提到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和《活着》,《乌合之众》和《一个人的朝圣》,其实都是一个故事。

你不需要去思考我到底该看什么样的书,你只需要:先拿一本看看吧!

最后,大家再帮我完成一个调查吧。


    关注 梦想公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