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好不好?

 

有些古法是古代人类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很难超越;而有些古法却好比是坟墓里挖出来的文物,甚至还是烂垃圾,怎么能当日常使用?...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产品,声称是“古法”秘制的。

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技艺,说是严格按“古法”传承的。

然后许多人对这些“古法”的事物热捧。

当然,有一些古法是非常棒的,比如明式家具,简约而不简单,后人挖空心思想搞创新,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或增或减,希望能超出古人千百年智慧的积累。然而你看,好端端的器物,为求所谓的“禅意”,要么少了束腰,要么少了裹腿,乍一眼还蛮有新意的,过几年就散架了。

如下图:这是古典的明式家具,有束腰。——永久牢固,现藏于香港。



如下图:这是现代人创新的“新中式”禅椅,无束腰。——天晓得什么时候会散架。



再来讲普洱茶。

普洱茶的产地,云南三个地区,千百年来做茶方式就是这么三斧头:杀青、揉捏、晒干。

他们杀青是粗线条的,所用的铁锅那叫一个大,倒进去一锅的料,若在江南地区做绿茶的方式,大约可以做5锅了。然后锅下生的火那叫一个旺,大块的木头烧上来,杀青时能听到噼哩啪啦的响,这是锅温极高,鲜叶被烤到了。而绿茶杀青之温和细腻,相比较而言仿佛是绣花。同理,普洱茶的揉捏之粗线条做法,与绿茶的精工细作,也存在巨大的反差。后面就直接晒干,与绿茶的炒青之比,一个仿佛阔斧劈树,一个仿佛针尖雕花。

那么就有好事者想改良,用细茶的细腻做法,来做一锅普洱生茶——其结果并不如人意的。

云南茶农千百年的智慧,没办法用现代人的小聪明来挑战。

以上两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千百年延续,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事物,还是遵循古法为好。

然而,另有一些事,却并不是还原“古法”一定好。

比如陆羽茶法。

我不喜欢陆羽茶法,这玩意儿肯定不适合我们。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陆羽是怎么喝茶的:

“之造”: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之煮”: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茶经》所载喝的茶,在我看来就是茶叶碾成粉加盐煮成咸汤。这是我们目前在喝的茶,实在不是一个概念。——试问一句,你会捧着茶经,一个字一个字地照做,然后捧着杯盐汤喝得爽吗?但确实就有一些好事者这么去干——我很赞赏他们的探究精神,也很佩服他们竟然做到了。但是如果说是因为陆羽茶法是古法,声称这才是真正的喝茶,其余均不是,或者把这种喝法上升为茶道,其余都是牛饮,那就有点过了。

再来,看汉服行礼。中国人百年来被欺凌惯了,被统治怕了,就有一种“汉唐情节”出现。“想当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看我大唐盛世,全球第一大国”云云。然后对汉帝唐皇无限崇拜——看最近十多年来出的帝皇影视剧就明白,国人对于明君出世的心理需求是有多么强烈,国人对于臣服在明君脚下的生活是多么向往。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恢复汉朝习俗与礼仪的强烈愿望。这些年来,常有新闻报导,说是哪里的中学生着汉服唐装,举办成人礼,互相以汉唐礼仪行礼趋步,这些画面,我见之不禁作呕,不怪他们,怪我肠胃真的不好。

以上两则,我们看到,这一类的“古法”,是被人类文明的发展所淘汰掉的东西,仿佛是从死人的墓地里挖出来的文物,然后现代人非要把文物拿来当日常来使用,这一类古法,可以休矣。

我在前几日上网见到一则笑话,可为这类古法作个注脚:

固守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作茧自缚,就像下面这个笑话。

- 婆婆在屋里的炕上绷被,媳妇在外屋和面。

- 媳妇:妈,面和稀了。

- 婆婆:加面。

- 媳妇:妈,又干了。

- 婆婆:加水。

- 加水、加面、加面、加水……

- 媳妇:妈,快出来帮我一下,我把自己和面里出不来了!

- 婆婆:“完犊子玩意儿,我要不是把自己缝到被里,早就自己和面了,还用你?

- 公公和儿子正在砌墙,闻声后对儿子说,快去把那两个二货娘们拉出来,儿子哭丧着脸说,你也没留门呀!


    关注 大云起茶业与事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