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和馋到底有什么区别?

 

饿了你的大脑在喊:给我葡萄糖啊!你的大脑在喊:给我多巴胺啊!馋了在生物学家们看来,饿和馋都会引起食欲促进进食...



饿了
你的大脑在喊:给我葡萄糖啊!

你的大脑在喊:给我多巴胺啊!
馋了
在生物学家们看来,饿和馋都会引起食欲促进进食,所以这两种感觉的生理基础有很多是重合的。Leptin(瘦素)和Ghrelin(饥饿激素?)水平的波动会促进生物体进食。进食后,脂肪细胞将leptin释放到身体内,体内leptin水平升高,进食欲望下降,若干小时不进食,leptin水平会显著下降,而leptin水平下降则会引起另一激素的释放,即ghrelin,ghrelin又重新引发饥饿感。

下图是饥饿与进食的调节示意图。
饿的机制可能截然不同,但是很难说有纯粹的馋或者纯粹的饿,馋的时候会有饥饿感,饿的时候也会有贪食的愿望。馋和饿应该都是生理性的,饿的机制是在机体能量不足的时候提示补充能量,馋的机制是在机体能量相对充足的时候预备可能的能量不足。所以很大程度上,馋和饿都是遗传决定的,所以贪食/厌食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当然在食物相对充足的现代社会,或者说在很大一部分人以减脂为目标的时代,饿还是其本质的生理意义,而馋则赋予了更多的心理意义,更多的选择意味。我们可以说,饿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吃,馋的时候我们只吃自己喜欢吃的。甚至是一些含糖和脂肪较少的食物,或者获取食物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本身的能量时候。然而这在远古时代甚至近现代的某些地方都是不可能的,饿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吃,不饿的时候也会尽量多吃,尤其是含糖和脂肪更多的食物,以增加体内的能量储备,应付过冬以及可能的食物短缺。
有趣的是,在相对贫瘠的时代,因为饿而吃一碗白米饭都会被认为是馋,而在现在,因为馋而吃一碗白米饭都会被认为是饿。这也说明,馋和饿除了在生理机制的差异之外,社会性的差异,或者说概念范畴和所运用的语境都在不停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在过去,馋是带有明确的道德评价色彩的,而在现在,馋反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代表着自由意志的个人标签。在这个角度上将,吃货们真的分的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是饿,什么时候是馋吗?也许随时都是肠胃咕咕叫,口水四处流的状态吧。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每个人对身体健康的不断关注,在不久的未来,很可能馋和饿的两种生理机制最终会被一个概念所概括。到那个时候,我们也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可能人人都是饥饿着的吃货了~



(本文转载自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XYWY癫痫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