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成长是逐步建立对于世界的体系认知

 

或许在任何时候读到这篇文章,都会有人感叹为啥不能早点读到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我的故事,也是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思考。...





每当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并且有了自己独立观点的时候,总会有朋友为我点赞鼓掌,他们总是问我为什么有一些独到的看法和趣味。

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来自于我的认知体系里对于现实体系的产出。现实体系在不断繁衍变化,而我的认知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正因为如此,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且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我想很多中国学生一辈子都感受不到,这也是我时常庆幸自己的地方。

目前得到的所有以及未来的所有,都来自于一个故事。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学都能学得好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多数领域都能获得成功。

当年我权且当做他的一面之词,直到我重新坐下来思考数学之美。

自幼数学不错,数学作业都是借给别人抄的份。但是每当老师让我分享怎样学习数学的时候,我就一脸迷茫,完全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就以各种多做题认真听讲进行敷衍。

直到我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去补高一的课程,因为我高一的函数课程基础学得太差了,我碰到了一个好老师,一个月时间,全部讲非常基础的函数问题,比如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然而就是在那个月,我算是彻底领悟了数学之所以是所有学科之母,之所以是数学拟合了这个物理世界。

上了大学,我坚信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重点接触互联网,不想去学习编程,我就开始广泛积累互联网的知识。大学里,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门学科可以自成一套理论体系,如果是理工科,那几乎所有都需要数学来进行验证。而无法用数据进行拟合的学科,则必须建立在事实可以复现的基础上。

所以那个时候,总是有一名室友问我:你喜欢互联网,为啥还要学习土木工程?

我的回答是:我学习的是土木工程的思考框架。(这句话特别像老师说的吧)

室友不屑,但是我更不在乎,因为我懂得我在说什么,因为我的确是这样做的。

我的大学成绩不算好,但是我的专业课成绩都还不错,高数偶尔逃逃课期末也能考八十多。大三最难的结构力学,我只是保证了少逃两节课,认真做了一下作业。在只做了90分的题目情况下,我考了79分。而那门课,全年级280人,挂了180多人。

在我不在乎的课程里,几乎都是60分路过,有一门课甚至从来不去上,挂了两年,这门课叫《数值分析》,是数学专业必学的一门课程。我后来看到成绩单上说这门课必须考过才能毕业,我才拿起书本去图书馆看了三天,配合几套模拟试卷,最终考了92分,并且帮助同学考过。(额,我大学里帮助不少人考试过关。)

在那些我逃课的时间里,我基本上就在和学校里很多优秀的人才聊天,和优秀的教授们聊天(因为我是一名校园记者),同时又时常出没在图书馆,因为我需要补充很多知识去问这些领域的教授,你得知道尊重一个教授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并且表现出由衷的兴趣和好奇。

那是我野蛮生长的大学时光。

在那段时间里,我理解了什么叫做思维框架,理解了认知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我还记得翻开我们土木工程的书籍,每本书的第一章讲述的都是概论,也就是这门学科的历史,同时会定义这门课的研究范围。从第二章开始,便会在这个范围里从简单体系开始认知,最终讲到复杂体系,再讲遇到的一些特例。

整个过程就像从小学习汉字,从声母、韵母到拼音,再到汉字成型,其中的规则我们已经内化为常识。

复杂就是简单的糅合。

带着这个思维模型,我就踏上了毕业之路。在我决定开始写作篮球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这个思维去建立这个体系,去认知篮球世界,但是过去这几个月,每天都有比赛,光是比赛分析就需要耗费不少时光,所以在总决赛结束以后,休赛期我们将会有大把的机会去重新阐述关于篮球的理解。

而在互联网领域、商业运作等等,无不就是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思维体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

只有属于独立思考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并且分享这些是无比快乐的过程。

面对未来,我需要的只是时间和坚持的耐心。

所以这些天又有新的一批学生要毕业了,在他们无比感伤的时刻,我昨晚在微博写下了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

过去很好,但不如当下,更远逊于未来。


    关注 篮球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